UV光油纸盒包装的面子工程

2016-12-30 00:01易斌
印刷技术·数字印艺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光油印品柔韧性

易斌

近年来,被誉为“都市型工业”的包装印刷业以10%~12%的速度实现连续增长,成为最具成长空间的行业之一。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包装外观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纸盒包装在糊盒机生产线上或搬运过程中经常发生擦伤和蹭脏现象,严重影响内装商品的价值,所以要求纸盒包装表面应具有良好的耐磨、耐刮花、耐水、耐脏污等性能。同时,为了提高商品档次,往往需要对纸盒包装进行表面整饰加工。纸盒包装的表面整饰加工方式多种多样,包括UV上光、压光、覆膜等工艺。其中,UV上光工艺较为常见,性价比较高。UV光油不仅满足环保要求,还具有固化速度快、上机稳定、清洗容易、能缩短后加工等待时间等优点,而且纸盒包装经UV上光后,具有良好的耐磨、耐刮花性能和高光泽。本文,笔者将重点介绍UV光油在纸盒包装上涂布的应用,供业界参考。

UV光油的选用

UV光油种类繁多,按照产品品质和功能要求的不同,分为柔韧UV光油、耐磨UV光油、可重涂UV光油、耐黄变UV光油、高附着UV光油和低挥发UV光油。每种UV光油都有适用的产品,但也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通常,印刷企业都会有这样的误区,即要求UV光油拥有所有性能,既能兼顾柔韧性,又耐磨;既能实现表面重涂,又耐刮花。当然,所有的油墨供应商都希望找到一款能够拥有所有性能的产品,但由于原材料的结构决定了UV光油的柔韧性和耐磨是矛盾的,重涂性和耐刮花是相冲突的。所以,不可能存在万能的UV光油,只有最合适的UV光油。

因此,需要印刷企业合理选用UV光油。有的产品印后加工较为复杂,印品经UV上光后需要进行模切、压痕等多道加工工序,此时需要选择柔韧性好的UV光油。但需要注意的是,柔韧UV光油使用了柔性链段长的单体和预聚物,因其高分子交联度小,所以固化膜层的柔韧性好,但固化成膜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随着其高分子交联度的增加,UV光油的机械强度和硬度都将增加,最终失去柔韧性而变脆。所以,柔韧性越好的UV光油,固化速度越慢,表面硬度越低,从而可能存在印刷后固化不良、印品表面粘连、糊盒时易刮花的风险。

另外,有些印品经UV上光后还需要进行烫印、糊盒等较精细的印后加工工序,此时可选择可重涂UV光油。之所以能在可重涂UV光油表面实现烫印,是因为其使用的树脂与电化铝中的热熔胶相匹配,而该树脂反应速度较慢,固化成膜后收缩率小,表面张力高,表层柔软。所以,烫印效果越好的UV光油,柔韧性越好,但表面耐磨、耐刮花性能会越差,固化速度也相对较慢,同样也存在印刷后固化不良、印品表面粘连、糊盒时易刮花的风险。

而耐磨UV光油使用的是交联密度和反应速度都很高的树脂,因此具有表面硬度高、耐磨性能好的优点,而此类树脂都有固化速度快、成膜后收缩率大、表面张力较低、表层硬度高的特点。所以,耐磨性能越好的UV光油,表面硬度越高,但表面重涂性以及柔韧性则会越差,糊盒时可能存在爆色、附着力不良的风险。

由于UV光油在不同的光固条件和温度下,表面硬度和柔韧性都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要结合印刷工艺,选择合适的UV光油。

UV光油使用注意事项

(1)黏度。一般控制在20s左右或以下(3#察恩杯),印刷效果较好。但UV光油中不存在像溶剂或水那样低黏度的稀释剂,在作业中难以调整黏度,一般通过控制光油容器温度来调整UV光油的黏度。

(2)保存。UV光油使用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并保存在30℃以下的阴凉处。在加热调整UV光油黏度时,注意避免高温或长时间加热,以免引起UV光油胶化或变质。

(3)劳动保护方面。UV光油对皮肤有刺激,加上不挥发,在夏天气温较高的环境下,如果UV光油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其可能会与汗液一起进入皮肤引起炎症。因此,如果皮肤上沾上UV光油,应尽快清洗干净,并及时更换工作衣。

UV光油有待解决的问题

(1)气味。虽然UV光油正逐渐向低气味方向发展,但气味问题仍然存在。今后需要提高预聚物及单体的分子量及反应活性,开发包括光引发剂在内的无气味原料。

(2)安全性。UV光油在气味及食品卫生安全方面比水性光油差,而且UV涂层没有获得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认可,不能与食品直接接触。

(3)降低成本。近年来,虽然UV光油的成本已下降许多,但与一般油墨相比,还是过高,仍需要进一步降低,主要是UV上光及UV固化装置等设备的运行成本。

总体来看,虽然UV光油存在上述问题,但其在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简化操作以及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相信随着UV固化技术的不断进步,UV光油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光油印品柔韧性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二)
如何从零基础开始柔韧性训练(一)
影响水性光油光泽度的6大因素
论柔韧对少年蹦床运动员的影响
水性光油的特点及应用
小张纸印品检测中的划伤与防划伤
印品缺陷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