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劲
(湖北民族学院 图书馆,湖北 恩施 445000)
大数据视野下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发展中的文献资料建设
——以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为例
周 劲
(湖北民族学院 图书馆,湖北 恩施 445000)
大数据时代为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促使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在利用、借鉴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此项事业中。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完成的“土家族研究”、武陵地区民族研究特色数据网,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将成为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智库型机构。
大数据;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图书馆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进而影响到人类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方式。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文化的内化形态和表现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民族地区在历史上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未能与外部社会保持相对一致的发展速度,客观上为当地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创造了条件,也为深入探究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形态奠定了基础。
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来,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一批适合鄂西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的文化项目,力求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名片,为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提供动力。这一政策的出台可以追溯至1985年前后,我国从世界经济论坛引入“关于竞争能力的报告”之后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思维策略的一些认识。鄂西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资源开发面临诸多挑战,要想令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所改观,就必须引进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王秉安先生指出:“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在其所处的大区域中与同类区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能力。”随着学术界就区域竞争力的研究逐步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该地区具有而其他地区不可模仿和学习的能力或素质。”就鄂西地区来说,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是当地最为鲜明和突出的两大优势资源,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共同孕育了自然景观中最具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旅游已不停留在游山玩水这样一种感官愉悦的观光旅游层次上,日益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高品位审美文化活动。旅游开发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与经济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文化过程,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而文化又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并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从而使文化因素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理所应当在这样一个文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最大的信息库,既可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又可兼顾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生态文化旅游”这一重要兴州战略的指引下,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作为一所地处恩施州首府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应对这一兴州战略,如何确定本馆的特色馆藏,如何建设富有本馆特色的信息库,如何实现特色馆藏的长期保存,并探寻本馆特色馆藏的建设与本校特色学科建设及本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实现以特色馆藏促特色文化建设,以特色馆藏促旅游产品开发等一系列问题显得日益紧迫且意义重大。课题组将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馆藏的建设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为例”为题展开研究,期望能为本馆的馆藏建设指引方向,为同在圈内的图书馆提供借鉴,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帮助。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及其主要读者群的需要,在收藏文献资料过程中有意识选择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馆藏体系。加快特色文献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也明确提出了应“根据馆藏基础及地区或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判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因此,图书馆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性,就要建设具有权威性、地域性、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特色馆藏,并不断优化馆藏结构,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这一点已成为图书馆人的共识,国内外均有较多文献作了论述。
对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的关注,与我国学术界从西方引入“生态文化”的理念有着直接的联系。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西方生态理论引入到学术讨论和问题研究中,孕育了“生态文化”的新概念,“并从两种学术理路对之作阐释,一种是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人类应当采取的新的文化形态,另一种则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将生态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或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生态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生态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生态观、文化观和宇宙观为指导,以调适生态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而形成的生态物质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观念(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与生态文化既有显著的区别,又有深刻的联系。”作为民族地区文化传播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民族高校更应在当地的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国对旅游特色馆藏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旅游特色馆藏的作用与价值、分类与特点及收藏范围、开发与利用及数字化研究等方面,主要研究人员有钟琼、尹美菊、温颖欣、魏伟等。作为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之一的旅游特色馆藏建设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图书馆馆藏建设的新领域,有利于丰富图书馆馆藏理论体系。旅游特色馆藏及其数字化建设有利于推动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的深度发展,有利于满足广大游客对旅游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加强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并提高学科发展水平。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背景来研究圈内旅游特色馆藏建设的文献尚不多见,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将是未来湖北省支持湖北西部发展的一项重要的中长期战略。
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多年来扎根于西部民族地区,形成以土家族资料收集、整理和民族地方志撰写为主要特征的馆藏储备形态,先后成立了“土家族研究网”、武陵地区民族研究特色数据网和本校硕士学位论文网等文献资源储备体系。土家族研究网以湖北民族研究所、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民族文献资料室为依托,主要为土家族研究学者和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信息检索和信息咨询服务。目前开设有土家族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动态、文物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与图片资料等栏目。土家族研究网希望最大限度收集土家族研究中的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资料、图片和音像资料、学术著作、论文和调查报告、民族地方志、民族地方概况、政协文史资料、党史资料、考古发掘资料、民间文艺资料及实物资料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力图建设成土家族研究的资源数据中心。在众多的土家族文献资源中,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储备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土家族织锦,为传播和研究土家族织锦独具的抽象构图特征提供了实物资料。“土家族织锦与黎族织锦、傣族织锦、苗族织锦并称全国‘四大民族名锦’。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土家织锦就己经作为贡品进宫。土家族织锦在土家语中叫‘西兰卡普’,用汉语释义,‘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花铺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西兰卡普”的制作技术不断得到提高,并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还建设有“武陵地区民族研究特色数据网”,该数据库以湖北民族学院民族文献资源、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相关馆员和学者群为依托,全面系统地收集、挖掘、整理、保存和传播武陵地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构建武陵地区民族研究文献数据库、非遗文物及民俗风情多媒体数据库、学者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以现代化手段保护和传承武陵地区特色文献,全面展示武陵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医药、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各领域的研究特色和学术积累,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及中医学等学科的本土化研究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平台。同时,湖北民院图书馆与州内各县市公共图书信息机构在旅游特色馆藏文献建设方面的共享协作机制研究,还针对州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馆藏文献的整合开发及信息化建设与利用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正在形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馆藏文献的建设与本校旅游管理学科及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互促关系研究。
作为地方民族类院校,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承担起文化保存、开发和利用的社会职能。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以土家族文献资料电子化为载体的土家族研究网,不仅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了便利的文献查阅功能,还将一批长久以来被忽视、被遗忘的土家族地域文化的表演、制作技法保存下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以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得民族类唱法金奖的“土苗兄妹组合”为例,该组合由湖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吴娟和获得“土家歌王”称号的王爱民等人组成。他们一曲《打起鼓盆唱起歌》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这首歌曲是湖北省著名作曲家王原平,根据保康县大型情景音乐剧《荆山楚源》中的民歌《鼓盆歌》改编而成,其中加入了长阳山歌高腔元素,显得更加高亢嘹亮,地方特色更加浓厚。以此为开端,湖北民族学院大力引进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人才,以教学培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同时,当地正在形成的以地方土苗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品牌,二者构成了高等院校民族文化资源整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生态文化”稳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前文对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文献馆藏资源的介绍,可以看到,地方民族院校储备了类型丰富、数量庞大的各类地方文化资源,在为本校教师提供文献查询、资料整理的同时,还鄂西地区文化发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但文献资源与生态文化经济的发展之间尚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学术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生态文化”研究以来,就高度重视研究协调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平衡点问题的讨论。一部分学者基于文化捍卫者的自我定位,对于以经济发展为唯一诉求的文化产业开发持彻底否定的态度,并认为此类开发模式将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模式的同质化以及文化资源的破坏。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可以维持良性的互动模式,只需对当下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给予适当调整即可。两派学者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又由于二者均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寻找到相应的证据,最终形成了两派观点始终处于焦灼状态的状况。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需要跳出以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的保护的争辩为矛盾双方的讨论模式,转而寻求一种更具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的研究模式。
随着社会各界对“生态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也逐渐形成了以民族文化品牌打造为目标的文化产业营造意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更成为使地方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开发的技术保障,作为一项方兴未艾的开拓性事业,以大数据建设为切入点讨论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建设中各项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湖北民族学院图书馆在这一领域也仅仅是开其端绪而已,将来的工作还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撑和技术投入。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秉安,陈振华.区域竞争力理论与实证[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
[2]郭清霞,鲁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竞争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2(1).
[3]邓丽.土家族织锦艺术在湖北民族学院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21
G127
A
1673-0194(2016)18-0179-02
2016-08-12
恩施州科技指导性计划项目(XYJ20140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