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京
(民族文化宫,北京 100031)
新媒体时代下民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拓展
蒋 京
(民族文化宫,北京 100031)
民族博物馆由于具有展示、收藏、宣传的功能,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新媒体时代,民族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潜力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积极转变思路,创新业务,无疑是民族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公共文化职能的必然选择。鉴于此,本文就新媒体时代民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拓展与创新思路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新媒体;民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新媒体时代,民族博物馆的功能、价值、服务范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延续传统的陈列、展示、收藏功能,对民族博物馆而言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借助新技术,创新思路,丰富途径,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已然是当前民族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必要选择。
民族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是展示和陈列,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展出与民族文化相关的物件、资料等,能够使广大群众接触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由于部分民族文化具备无形文化属性,因此在展示活动中不应仅展出作品、成果等,而是应采用多媒体技术实现音像、图片、场景的全面展示,使传统艺术、手工艺等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地展现于参观者的眼前。另外,还可定期举办专题表演活动,将每个民族所独有的非遗文化,以民俗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实现直接、生动的非遗文化展示,以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
信息化背景下,国家和各级文化部门对民族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均给予了支持,目前,许多民族博物馆已具备相当数量的信息化馆藏资源,已建成或正在筹建官方“网上博物馆”网上博物馆,其较之传统的博物馆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通过网络可以为不能到现场参观的人们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进而有效扩大受众范围,使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随时随地地浏览民族文化信息,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的实效性。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将铜鼓的制作过程、侗族芦笙舞蹈的表演等上传到网上博物馆,利用网络向广大群众传播民族文化,借此增进群众对广西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起到宣传文化的作用。借鉴此类做法,利用网络途径开展宣传、推广、文化传播活动,进而唤醒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并吸引不同地域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注意力。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全面兴起,人们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并善于运用微信、QQ、微博等APP进行娱乐、交流,新媒体背景下,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无疑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途径的必然趋势。利用多种常用APP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宣传活动,能够使各个年龄段、各种身份的群众主动参与公共文化交流、传播、创新活动中。对此,民族博物馆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推送民族文化常识、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和弘扬民族文化。除此之外,民族博物馆还可通过社交软件、官方微博等推送民族博物馆的活动信息,如:民族文化夏令营、主体民族文化展览、民族艺术表演活动等,以提升各年龄、各阶层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博物馆应有的作用。
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在社会中不断碰撞和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些靠言传身教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不断被淡忘乃至遗失,现代文明的强力冲击使不少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绝迹的危险,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而民族博物馆,更是被赋予了明确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研究和展示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地域文化,完善民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对此,民族博物馆应积极承办、组织学术研讨活动,联合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育部门等,积极举办非遗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使非遗保护得到学术层面的支持,并组织专家学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制订科学的指导计划和方案。此外,民族博物馆可向非遗产业方向拓展业务,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传承、弘扬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与研发中,应有意识地突显非遗文化魅力,遵循民族文化传统,以提升利益参与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适应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新媒体背景下,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全面融入公共文化领域,在大众文化传播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民族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之一,应审时度势,借助新技术创新文化服务途径、服务方式,拓展文化服务内容,以真正承担起现代民族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谢沫华,陈大元.民族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现状、需求及对策研究[J].文化遗产,2015(2).
[2]周婷婷.民族博物馆与青少年教育功能之辨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3]黄祝英.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以黔东南民族博物馆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2(4).
[4]杨敏.当代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刍议[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4.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19
G269.27
A
1673-0194(2016)18-0176-01
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