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外经贸新春形势分析会专家发言摘选

2016-12-30 16:31
对外经贸 2016年2期
关键词:货币人民币国有企业



2016年中国外经贸新春形势分析会专家发言摘选

编者按:2016年1月16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在京召开2016年中国外经贸新春形势分析会,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外经贸2016:攻坚克难谋发展 携手金融绘新篇”。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副部长沈觉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王俊文、原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俄罗斯前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刘古昌、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刘日红、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做了精彩演讲,本刊节选了三位专家发言的主要内容,供读者分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国的对外开放

刘日红

(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是一枝独秀。但这种局面在发生改变,2015年1—10月我国与美国对外贸易总额仅相差566亿美元,从2016年1月份上旬的贸易数据看,情况仍不乐观。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了克服经济新常态的药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文章,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最重要一条就是怎样改善中国要素配置机制,最根本目的是提高要素配备效率,尽快提高产业要素生产率,走出中低端增长的陷阱。此次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和重点。

商务部门、经贸部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大有可为。经贸领域有两个利器,一个是市场,一个是开放,这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缺少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备。

二、我国对外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1.产能过剩。对刚刚过去的“十二五”规划进行梳理,有16个省重点发展钢铁,23个省重点发展汽车,30个省市重点发展新能源,导致当前宏观经济的突出矛盾就是产能过剩。实际上“十二五”很多方面在走一种行政配置资源驱动产业发展的路,以政府理性代替了市场理性,以财税为目标,以国有资本为杠杆,以地方政府为老板,参与竞争。产能过剩集中在工业领域,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等。2014年,钢铁领域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比重为52%,有色金属领域为40%,汽车船舶为56%,如算上不控股的企业比重更高。可以得出产能过剩主要是在国有经济部门的观点。

2.法律政策与负面清单不符。近几年中国对外开放有一个特别重大的进展,就是负面清单,是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时引入的概念。按照负面清单模式来衡量我国的产业政策,衡量我国法律体系,全国大概有17万件法律政策和负面清单不符,仅在中央层面就有一千多部法律不是按照负面清单的模式制定的。

3.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形成了三种国民待遇,第一种是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国有经济的待遇,可以投向任何领域。二是外资,利用正面清单和行政许可的模式,部分限制,但制度和规则比较透明。三是民营企业。新36条和旧36条规定了政策的意向,但实际操作中有很多手段可以调控经济和企业运行。三类待遇,国有企业最高,外资企业次之,民营企业最低。外国企业要求获得准入前国民待遇是中国国有企业的特殊待遇,但是依照我国的体制和制度不可能给予。所以如果国内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市场准入标准不统一,很难对外进行谈判。

4.资源错配。谈到中国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就非常敏感本身是个误区。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企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包括美国也经历了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过程。统计显示,目前在OECD国家,国有企业数量非常少,平均每个国家70个左右;这些国有企业基本上主要分布在公共事业领域,如电力、天然气等;国有企业基本上不涉足一般竞争性领域,在农业、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的比重基本为5%、7%和2%。西方国有企业功能和角色已经完成大的转换。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国有经济在我国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和航运,要求在这七大行业保持绝对的控制力。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九大支柱性领域保持较强控制力。但从实际情况运行来看,政策目标和当时的初衷发生严重背离。2014年,国有经济布局行业分布特别广,国有经济、国有资产涉及到我国所有产业部门,2014年末规模以上国有资产总比是40%,其中比重最高是烟草行业99%,最低是制鞋业约占1%。战略导向不明确,当时规定的是7个重要行业和9个关键领域的行业,2011年以后,在这16个行业国有资产比重反而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比重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实际是一种资源的错配。

5.国有企业保持绝对控股与TPP冲突。从TPP条款来看,最核心的就是强调市场,减少行政配置,跟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一一对照起来,2014年我国国有独资企业有19万家,如果按照TPP的标准,19万家企业都将进入TPP条款约束范围内,影响非常巨大。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从管企业到管资本转变,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个难题是可以克服的。现在的争议点在商业领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排除公益类,在商业领域的重要产业和行业要保持绝对的控股地位就是问题所在。如果在这些领域国有企业必须得保持绝对性的控股将和TPP和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等产生非常大的体制上的冲突。未来决定这么多行业是否都要保持国有企业控股是一个难题。

三、强调三个观点

在国有经济改革上,包括在市场主体地位的构建上始终要强调三个观点:第一,国有企业在这么多领域都保持控股地位并不意味着国家安全。改革开放30多年,始终是一个经济开放搞活的过程。国有经济的战线变短了,但活力更加集中,大部分领域放开,一般企业都在竞争,促成了我国30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有企业不控股,不一定意味着国有资产总量在减少,30多年来国有企业控股领域越来越少,但国有资产的比重翻了好几倍。

第二,不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公有制和私有制是相对而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但要思考的问题是公有制等于国有制吗?公有制等于国有企业吗?这三者能划等号吗?公有制叫全民所有制,中国的土地、矿山、水等一些资源属于全民所有,在这种情况下,要思考公有制的实现形势,即使在中国的民营企业,有党组织、雇佣中国工人,依法缴税,在利用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在生产,某种意义上讲,也算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第三,不会造成所有制私有化。私有化是把国有资产出卖给私人,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从管企业到管资本,国有资本还在国家手中。资本进出某个企业,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的不是资本本身的所属性质,不能说推进国有企业重新布局、推进混合所有制就是私有化。

四、反对四个观点

推进开放,尤其对照TPP这样高标准条款推进国内改革时,要紧紧围绕我国发展生产力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言行都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决反对四个观点:第一,对外开放中的“阴谋论”,把什么都理解成阴谋,所有问题都是别人在背后捣乱,这样的观点有弊无益;第二,反对开放中的“姓社姓资论”,一提开放,一提让步,一提改革,就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淡化这样一种观点。从经济角度出发,不能把经济问题泛意识形态化;第三,反对开放中的“卖国论”。大家知道做生意、对外开放谈判总要有妥协和让步,不能说做出妥协和让步就是卖国;第四,反对对外开放的“泛安全观”,什么都跟国家安全沾上边,本来是局部利益的妥协退让,非要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如果有这样四种观点的存在,恐怕会阻碍我国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回顾十几年来,我们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基础数据、基础模型的建立投入还不够。通过查找数据可以体会到,发达国家数据非常详尽、详实,而却很难找到我国准确全面的经济数据,缺少扎实做具体工作的人。二是工作逻辑存在问题。过多关注短期形势,对形势的分析基本上还是针对过去情况,中间加一个变量,分析出未来形势。但恰恰短期经济形势变量多,最难预测,如果过于被短期形势牵着走,很难对未来经济形势做出准确判断。

我们对对外开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现在应有紧迫感,没有开放中国每一步进步都很艰难,所以应坚定地对外开放。越南经济发展水平和我们相差较大,500多家上市企业,国有控股基本在50%以上,但越南还坦然接受TPP这样高标准的改革和条款,接受工会自由和独立条款。我们更应该有决心和勇气做好开放工作、做好改革工作,有一种位置感和历史感。总体来讲,中国条件和环境都在逐步完善,应有勇气挑战国际高标准目标。

国内外货币竞争对外贸的影响

谭雅玲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

当下的汇率问题,包括对产业的影响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复杂、非常重要的时刻。讨论货币竞争这一话题应涉及四个层面,即美元、篮子货币、新兴市场货币和人民币,这四组货币的关联性、主导性和侧重性非常复杂,但舆论导向将其解读得过于简单,这样在汇率的认知上和汇率的把握上,会存在偏差。

第一个讨论的话题是美元,观察美元时要将目光放远。要求货币升值或贬值时应与其实体经济的竞争力相关联,要从实体经济、产业基础这一角度去重视货币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单纯去讨论货币问题,弄清主次关系对认识汇率水平是一重要前提。因此,在讨论美国货币时,应以实体为主、以经济为主。近年来,美国高度重视出口,尤其是重视实体经济。美国以海外投资、海外消费、海外并购为主,而我国以国内为主,这是最基本的定位,必须弄清这一逻辑关系和自身内在因素。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去讨论美联储的问题和美国的货币政策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其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就是霸权。美联储货币的根基在于世界,而中国货币的根基在于国内,两个载体的取向和基础完全不同。美联储的货币定性是美元的霸权,所有的政策都是围绕美元霸权在绸缪、在运作。国际金融危机来了,依然是被美元的霸权,因为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释放流动性,它扩大了美元的势力范围。过去国际金融包括外汇、资本、黄金、利率、银行五个板块,而如今这五个板块扩张到石油、资源、商品、农产品,美元定价、报价已经统领了全世界金融,已经统领了全世界的商品,美国赢得了全世界最大范围的市场。所以从这一角度去看,美联储货币的定性在于要保持其特权。故现在讨论去美元化,不要盯住美元,还不到时机,因为美元的特权、霸权在短期、中期内是很难消除的,可见讨论美元的问题一定要远、要准,这对我国市场的重要意义非常突出。

第二个讨论的话题是篮子货币。篮子货币主要是发达国家的货币,与美国之间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但是合作大于竞争。加拿大、西欧国家及日本均与美国是以合作关系为主,竞争关系为辅,所以这些货币的不自主性非常突出。美国人也正是揣摩瑞郎、英镑、澳元、新西兰元、加元、日元等货币的“心态”并进行组合。从刚刚过去的一个星期可以看到,美元兑欧元是在涨,美元兑英镑是在跌,美元兑瑞郎是保持稳定,美元兑日元是在涨,其策略非常灵活,所以这样一种阻隔出现了,美元指数就在90多徘徊,其不升值的意愿非常突出。怎样看这个市场,对认识货币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期待把欧元给保存下来,对美元是一种抗衡。欧元是美元的对手,欧洲是美国的战略同盟。这种定位对认识货币的意义至关重要。所以在讨论篮子货币的时候,是要有所区分,就与讨论人民币是一样的,人民币对美元是贬值,人民币对篮子货币则升值,这就是货币格局的复杂局面。如果没有将这些复杂的关系搞透,我们就是舆论导向的 “一窝蜂”、舆论导向的“一边倒”,这样对认识整个国际货币市场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非常不利。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人民币应该是我们的一条主线,那么应怎样看待人民币?

第一个问题是人民币和美元对等吗?目前所讨论的人民币和美元是完全对等的。但如果从货币资质的角度去看,美元是权利性货币、可自由兑换货币、可储备货币,是定价和报价货币,但人民币并没有这一特权,人民币的基础在于实体,而不是金融与投资。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外贸难点在哪儿?出口目的地在哪儿?过去东南亚和北美所占份额最大,而持续八年的人民币升值致使我国的海外份额已被瓜分,因此应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竞争来引导企业去争取海外份额。可见,我国已经处于一种全新的局面。第一,汇率如何拿捏贸易,外贸如何有所突破。外贸是第一驾马车,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我国还没有到投资时代,没有拥有货币的定价权和完整的金融市场。

第三个问题是汇率与产业哪一个更重要?一定是产业重要,我国的重心在于产业,需要加紧对行业、对外贸本身的推动,以外贸为主,因为外贸辐射到各个产业、各个领域,加快外贸发展,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要把握主次关系、先后顺序。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曹红辉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首先是怎么看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

不能仅仅从金融层面去看货币问题,看货币汇率波动问题,还应该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

从内在的经济基本面来看。首先,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要素成本在发生根本转变。要素成本过高过快增长,会极大削弱中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过快过早导致中国增长基本面发生变化。其次,关于劳动力成本问题,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有效劳动力供给在下降,养老成本急剧上升。经济增长要背负巨大的成本压力。除此之外社会负担在上升,农村老龄问题突出,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未富先老的特点非常明显。第三,从环保因素来看,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会增加企业环保成本,从而削弱盈利水平。第四,传统的三驾马车的增速都在下降。第五,企业的杠杆率,特别是非金融类企业杠杆率急剧上升。第六,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滑,人民币汇率面临着贬值的压力就不足为奇。

从外部因素来看。第一,全球性的拐点,流动性拐点出现,美联储从2015年12月调息,进入加息周期,收缩流动性,这一动作会导致全球流动性紧缩,出现拐点。第二,传统来看,由于当前全球经济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动过程中,美国今后加息的动作幅度不会太大,频次也不会像市场预期那么高,过快、过紧收缩货币供应,会出现拉抽屉的尴尬的局面,事实上美国在这方面保持了高度的警惕。第三,从大宗商品情况来看,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要跌破30美元,这个走势除了经济层面的因素影响以外,跟其他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密切挂钩。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事实上对中国海外贷款,或者在境内外汇贷款抵押物影响极大。

另外从人民币国际化和所谓的汇率去美元化来看,2015年央行提出新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造成所谓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但实际上是对其他篮子货币是升值的,而且这种升值的幅度略微高了一点。

投资者,特别是境外央行在投资与人民币计价资产的时候,通过储备资产多元化来分散风险。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当中去美元化。要想让全球接受人民币也需要避免人民币出现对美元大幅度的波动,过度的贬值,过度的反应,是要注意避免的。篮子货币整体稳定,而且呈双向波动的人民币汇率是符合中国的整体国家利益的。

从金融层面来看。中国外债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短期外债占比上升。市场选择配置美元资产偏好在提高,导致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另外一个因素是利差问题,中美两国十年期长期国债的收益率的利差已经降到70个基点,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中国境内资本出现外流的现象,投资人民币长期债券不如投资美元长期债券,资本出现外流。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出口依存度高的企业,特别中低端制造业,特别是纺织服装、文化办公用品、家具制造、通讯设备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贸易占一般贸易的比例,从2006年的94%左右,降到2015年的58%,持续下降,降幅巨大。外贸结构决定,虽然贬值对出口企业表面上看是利好,但由于出口企业议价能力很弱,采购方会在很短时间调整定单价格,贬值的好处其实被采购方或者中间商拿走,出口企业没有拿到这个好处,贬值意义不大。

第二,汇率的波动主要是通过利率的渠道来影响人民币流动性。但是美元流出对人民币基础货币具有回笼作用。人民币过去是长期单边升值,突然一下转向,所谓突然其实也是长期压制的结果。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出现10%左右的贬值,实际是一种纠正。通过一系列公开市场操作,SLF、MLF等手段,央行加剧了对流动性的预调和微调。目前市场来看,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过多影响国内的流动性水平。银行间市场利率大体上平稳,流动性也是比较充裕的。

最后谈一些基本的判断。

首先,人民币不存在持续大幅度贬值的基础,中长期来看,人民币还具有成为国际强势货币的可能性。当然短期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另外一方面看,人民币计价资产回报率虽然在下降,但仍然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水平,这样横向比较,人民币计价资产还不是特别具有劣势。其次,截至2015年,我们外汇储备高达3.3万亿美元,总体是稳健的。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并不是特别高,有能力保持这种稳定性。第三,大规模贸易顺差为汇率提供坚定的持续的支撑。最终经常项目的盈余仍然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石。第四,2015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加快,境外主体在贸易和资产配置方面对人民币有较大需求空间。

短期内人民币存在一定贬值压力,但是长期内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中国经济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这样的话,我们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持续的稳定。

维护人民币积极稳定、加速经济结构的调整重要的是从产业层面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要推动创新,加速产业升级的进程。另外就是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增加供给侧的改革来提升竞争力。通过建立一个更加积极的产业援助政策,来协助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

猜你喜欢
货币人民币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怎样认识人民币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古代的货币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古代的货币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