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言,王光良
(青岛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地方本科院校转应用型的人力资源效应
夏言言,王光良
(青岛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势必产生丰富的人力资源效应,对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让转型高校的人力资源效应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就需要发挥转型高校的本科层次优势,拔高职业教育,优化学科结构,大力发展创新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人力资源;效应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了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以及如何推进的配套机制。此前,关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政府和学者们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这一指导意见的出台为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和路径指引。适逢我国从人力资源欠发达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提升阶段(2002-2020年)最后五年的关键时期,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力。
人力资源强国是指“人力资源综合指数——总量与质量进入世界前20位的国家”。2014年我国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1 583万人,占总人口的67.0%,虽然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我国劳动力人口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状况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201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9.5年,但相较于美国的13.3年、日本的11.6年、德国的12.2年、俄罗斯的11.7年,我国目前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的研究技术人员数为1 089人,而俄罗斯为3 073人,德国为4 472人,日本为5 201人,韩国为6 457人。综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尚处于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过渡的阶段。探索教育发展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仍然是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必然之举。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强大推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不协调。按社会功能划分,我国高等教育包括个体发展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前者注重学术知识的传授和个人品格的养成,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注重技能知识的传授及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不断调整,过去由人口数量带来的经济增长优势已经开始消退,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暴露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我国注重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本科院校数量众多,而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高校在比例上远远不够。据统计,欧洲发达国家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为2:8。使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项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壮大和拔高职业教育,正是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之策。
高等教育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就是使教育结构更加适应和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因此,一项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势必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效应。教育的本质使命是育人,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就在于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层次的人才,使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一政策不仅将改变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还将促使转型高校调整现有育人模式,培养出素质多元的适应不同形式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产生丰富的人力资源效应。
2.1 合理化高等教育结构,使其更好地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服务
截至2014年,我国专科院校共有1 327所,如果将1999年以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为应用技术型学校,这将意味着我国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数量大大增多,高等教育所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也将增加,这就将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上渐趋合理。调整后的高等教育结构对转型高校将产生广泛的影响。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专升本院校由于受办学历史的影响,在办学理念上一直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一方面受其他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办学理念的影响,不得不追求学术文化的培养;另一方面,已有的传统办学模式又为其打下了深深的职业教育烙印。确定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院校之后,这些地方院校既可以保留本科院校的办学地位,又有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保障,就能在办学理念上坚定方向,未来的发展之路自然会越来越明朗。在实际运作中,转型后的高校通过与初、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融会贯通,形成职业教育办学合力,通过产学研相融合,加强与企业在教育教学、师资培养方面的合作,从而大大提升职业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效力。同时,未转型的高校也能够更加明确办学理念,集中办学力量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培养更高素质的学术人才。
2.2 有效改善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的多样化要求劳动者个人素质多元化。经济、文化、艺术事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具备精深理论知识的劳动者,建筑、机械及大部分服务行业则需要具备熟练技能的劳动者。而未来经济的发展则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更高,它不仅要求知识劳动者具备一定的实践运用能力,使知识产业落地发展,还要求技能型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立足个人职业生涯及所服务行业长足发展。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并不意味着不同类型的院校单纯培养不同能力素质的劳动者。相反,不论是转型高校还是未转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将更加灵活,可以立足于不同行业或职业需要着重培养劳动者某方面的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型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普通本科教育侧重培养劳动者的知识素养,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围绕职业要求趋向合理,这样劳动者的人力资源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促进所服务的行业获得最优的效率,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3 极大丰富受教育者人力资本存量,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通过教育、培训、迁移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积累,是一种无形资本,其中,教育是获取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让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一方面,本科层次的教学培养实力继续发挥优势,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培养了学生的基本学术素养,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进一步立足市场需求,培养了学生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技术的教学模式及内容,比如: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平台,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应用知识,还能通过实践交流了解和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使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在求职中能够更加自信,他们更能适应当前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求职成功的几率更高。让人力资本在求职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而且能够有效改善找工作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使求职市场趋于合理化、公平化,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政策初期,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面临一些问题,着眼于转型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划,使转型推动形成高等教育促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积极效应,是转型高校亟需应对的首要难题,转型高校必须探索推动改革顺利进行的合理途径,才能保证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
3.1 拔高职业教育,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发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效用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转型后的地方高校实际上成为半职业教育的本科院校。转型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本科层次的办学优势,以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探索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技术教育模式,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从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改革办学体制,大力推进发展型职业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基本技能教学和训练,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化。通过深层次创新潜能开发,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转型高校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体现着拔高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本化的作用,既充实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力量,又延续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服务特色,使高等教育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效用。
3.2 优化学科结构,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我国现代高校既面临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又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使命,转型高校在这一任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多元素质和技能型人才,要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着眼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转型高校要做好学科调整的准备。首先,要平衡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技术学科结构,在合理布局应用技术学科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基础理论学科的发展需求和配套作用,兼顾学生基础应用能力和综合知识素养的提升,避免通识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完全分化,导致人才素质单一化。其次,还要发挥交叉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实效作用,进行基础理论学科与应用技术学科的交叉研究、功能重叠的应用技术学科的交叉研究,使学科建设能够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
3.3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
未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力的支撑,创新的技术需要创新人才,创新的人才离不开创新教育的培养。大力发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提供开放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改变以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讨论、合作研究,积极认可学生的创新成果,帮助学生培养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个性。其次,要推进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开设创新教育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以及创新需要他们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为学生的创新奠定理论基础。另外,还要鼓励实践创新,大力开展应用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发挥自我潜能,锻炼创新意志,产生创新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23).
[2]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
[3]胡重庆.发展型职业教育: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新视角[J].企业经济,2009 (8).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0.177
G642.0
A
1673-0194(2016)10-0254-02
201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