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规模经营: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2016-12-30 10:32李练军
当代经济 2016年5期
关键词:主产区现代农业粮食

李练军,徐 平

(1、江西农业大学 经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2、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3、江西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江西 南昌 300025)



适度规模经营: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李练军1、2,徐 平3

(1、江西农业大学 经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2、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3、江西省社会保险管理中心,江西 南昌 300025)

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与评述的基础上,对我国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粮食主产区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政学两界的共识,是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收入的最佳途径,粮食主产区已经基本具备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最后,本文从促进土地流转、培育经营主体及提升机械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粮食主产区

自2004年以来,国家连续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粮食产量成功实现“十一”连增。但是,由于种粮成本快速上升,种粮收益率已持续下降,尤其是随着非农就业机会与非农收入增加,种粮的比较收益越来越低,农户选择“粗放种粮、少种粮、抛荒不种粮”的现象不断加剧,国家面临着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双重困境。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责任,但现有研究普遍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还比较落后,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诸如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少等诸多现实问题。粮食主产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才能突破这些困境,在保证农民增收的同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学术界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求粮食主产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维护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发达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与此同时,国外农业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学家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也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他们认为无论采取资源开发模式、肥力保持模式、区位模式还是农业技术扩散模式,都能成功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随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充分的探讨。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当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现代农业、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和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源适中型现代农业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或者称为机械技术型模式、生物技术型模式和机械-生物技术型模式。也有的学者将其扩展为美国制度化科技型模式、英国政府引导型模式、法国链条式环保型模式和德国信息化生态型模式等四种模式,以及英美模式、日韩模式、以色列模式、拉美-非洲模式和中国模式等五种模式。还有学者从供应、生产、销售、食品安全、风险管控和可持续发展等六个紧密相连的维度,系统、深入地剖析美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异同。

学者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融合、农业功能及可持续发展等三个视角来展开的。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融合视角来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分散粗放、规模粗放、分散集约和规模集约等四种模式,以专业农户为基础的适度规模的精准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选择。从农业功能视角来看,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都市农业模式、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模式、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等模式值得扶持和逐步推广。从可持续视角来看,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等是未来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方向。国内学者还针对我国不同地区资源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孔祥智等认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现代农业发展应该分别采取集约型、产业化型和特色型现代农业模式;罗志锋等则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更多地采取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学者们还对浙江、江苏、河北、黑龙江、安徽等地方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柳百萍等,2011;甫永民等,2012)。

以上所有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证的相关研究,都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借鉴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时要考虑现实的多元性和结果的脆弱性,否则盲目推广实践往往会偏离原本的方向(叶敬忠等,2010)。国内现有文献的理论分析则主要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不足。虽然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一些具体探讨,但针对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较少,且缺乏统一认识,更没有在充分分析地区生产和区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因此,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具体分析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现实选择及对策,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

二、适度规模经营: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虽然关于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国内学者持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生物技术和集约化经营相结合模式、循环农业模式等不同的观点(宁堂原等,2010),但本文认为,在当前农地经营规模不断集中成为不可逆转之发展趋势下,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政学两界的共识

从学者层面来看,虽然大量国内外的实证研究基本否定了农业“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甚至发现粮食生产中存在许多“规模报酬递减”的事实,但这些实证结果并未改变诸多学者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观点,他们认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是中国农业发展不可回避的选择(张红宇等,2014),是解决中国农业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黄祖辉等,1998;黄季焜等,2000),尊重农户自身意愿并借助市场力量实现农地经营规模的逐步集中,成为未来顶层设计的基本共识(倪国华等,2015)。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保障粮食产量安全,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吴桢培等,2011)。从政府层面来看,自1987年中央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来,这一决策连续在国家重要文件尤其是《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体现,充分说明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的重要性和中央对其重视程度(许庆等,2010)。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要大力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

2、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收入的最佳途径

由于粮农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充分就业,粮食与大宗非粮食作物相比收益较低,只有通过以规模优势来抗衡高价值作物的单位效益优势,才能提高农户的粮食生产收益(李首涵等,2015)。相对来说,规模更大的农户更接近“理性经济人”假设(李文明等,2015),只有当农地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户采用现代粮食生产技术和专业化水平才会明显提高,从而增强种粮收益在家庭收入中的地位(张忠明等,2008)。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粮食主产区户均承包土地面积远远低于适度规模经营标准,更无法与国外农业经营规模相比。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巴西、乌克兰等发展中国家,土地经营规模均呈不断集中趋势(Weiss,1999;Baumanna等,2011)。从1935年到2013年,美国农业经营规模增长了3倍,农场平均面积已大于3000亩(倪国华等,2015)。而无论是来自对安徽、重庆、黑龙江等地的实证研究,还是来自对南方稻作区(钱克明等,2014)及全国的数据测算(张红宇等,2014;倪国华等,2015;李文明等,2015)均表明,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区间为50—150亩。虽然农业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也不可能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农业规模经营标准,但目前较小的农业经营规模将阻碍农户粮食生产效益的提高,只有不断提高经营规模水平,才能提高农民收入。

3、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基本具备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

实现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土地、劳动力、资金及物质装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条件。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粮食主产区在土地集约、农村劳动力素质、农业资金投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集约优势,具有更为充足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条件。土地集约方面,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分别为46024.7万吨和81092.6千公顷,分别占到全国的75.8%和71.9%,而其农业从业人员占乡村劳动力总人数比重为43.9%,低于全国44.2%的平均水平,说明粮食主产区随着劳动力更多地转移,其地域范围内粮食耕地面积更为集中,土地经营规模可能性更强。劳动力素质方面,2013年全国粮食主产区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占6岁以上总人口的69.4%,也高于全国68.6%的平均水平,说明粮食主产区劳动力素质较高,其较好的经营和管理能力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行。农业资金投入方面,2013年全国粮食主产区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为7112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总支出的11.4%,高于全国10.7%的平均水平,说明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在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农机总动力为77217.8万千瓦,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71.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和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分别为421.4万台、1369.8万台和1695.3万台,分别占到全国的74.2%、79.2%和73.9%,说明粮食主产区具备了更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条件。

三、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

适度规模经营是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粮食主产区也基本具备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依然很低,还存在大量的规模经营障碍,要进一步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1、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要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转移为前提,以土地流转规范管理为保障。一方面,既要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也要加快城市化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既要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也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另一方面,既要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申报、审批、登记、流转合同签订、兑现、纠纷调解与仲裁等一系列操作性规章制度,也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基于土地承包权和物权的农地产权、农地流转、农地征用和宅基地流转等制度,提高农民工合法的土地收益,增强其土地退出补偿能力,促进其土地流转意愿(李练军,2015)。

2、加强新型农民培训与扶持,培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要以新型农民为主体。提高新型农民的素质,不但能直接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且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间接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对新型农民的政策扶持,则可以吸引优秀人才成为新型农民。对于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育。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从事粮食种植农民特别是能起带头作用的种粮大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粮生产的经营管理效率,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农业观念的新型粮食生产者。另一方面,针对从事粮食生产的年轻农民日益减少,新型农民后继乏人的现状,鼓励有志于粮食生产的年轻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政府从资金、业务培训、税收优惠、土地流转政策上给予充分的支持,使之成为一支拥有现代农业生产科技知识,愿意从事粮食生产的一代新型农民队伍。

3、加大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进一步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为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资金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整合由农业、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重点加强对粮食生产起决定作用的土地整改建设。同时通过政府的合理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私人资金、外国资金等多渠道资金投资粮食生产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农业机械补贴制度,加大补贴力度,集中资金推动农业机械化示范带动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中心及农机手的培训,搞好农机安全监管。强化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积极开展订单服务、租赁服务、承包服务、产销一条龙等服务方式,为农业适度规模生产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马晓河:中国农业收益与生产成本变动的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11).

[2]孙晓燕、苏昕:土地托管、总收益与种粮意愿兼业农户粮食增效与务工增收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8).

[3]郭冰阳、陈小彦: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1).

[4]王艳华、韩星焕: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吉林省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0(7).

[5]叶敬忠、安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理论溯源与实践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战线,2010(10).

[6]李滋睿、屈冬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政策需求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7]王国敏: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9(9).

[8]柏振忠: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借鉴[J].世界农业,2010(3).

[9]刘明国:现代农业模式的分类与比较——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2011(9).

[10]米黎钟、郭之骁: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模式解构[J].农业经济问题,2015(9).

[11]曾福生:中国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创新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1(10).

[12]李练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中小城镇的市民化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制度因素的考察[J].农业经济问题,2015(9).

(责任编辑:徐悦)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编号:JJ1223。

猜你喜欢
主产区现代农业粮食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珍惜粮食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现代农业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