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裴佩 摄影 廉钢
花重锦官城
——走进成都博物馆新馆
·本刊记者 裴佩 摄影 廉钢
一座博物馆,浓缩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折射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经过6年建设的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新馆近日在万众期待中开馆试运行。
开馆两个多月来,每天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周末每日参观人数最高达1.5万人次。大量的考古出土和馆藏文物无声地讲述着一个史上鲜活的成都。
成都市博物馆。
石犀牛。
成都老街巷复原图。
若要了解成都的历史文化,成都博物馆就是最好的去处。它不仅记载着成都过去的历史、文化与生活,而且也蕴藏着古老的成都人丰富的智慧与哲思。
在天府广场西侧,一颗古老的大树前,一座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矗立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金铜与玻璃结合的外饰设计,让这座建筑犹如“金镶玉”,看起来既简洁有力,又大气端庄。
8月16日,记者到达成都博物馆已是早上10点过。博物馆门前,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列,前来参观的人正翘首期待着入馆。“时值暑假,每天来博物馆参观的人都很多,他们将在这里读懂成都历史。”成都博物馆讲解员小陈说道。
作为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为主题的新馆位于博物馆二至四层,总建筑面积约65000平方米,依次为古代篇、近世篇和民俗篇。
“古代篇”的馆藏文物按朝代依次划分成四个陈列展区。从博大精深的古蜀文明、两汉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到唐宋繁华兴盛的西南都会、明清首领西南的省会城市……一件件文物,记录着成都古代文明从起源到鼎盛的沧桑巨变,让前来参观的人大饱眼福。
位于博物馆四层南侧,面积约8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260米的,是连接着古代与当代的“近世篇”。一系列时代场景被复制还原得惟妙惟肖,保路纪念碑模型、川军出川场景、春熙路景箱等,生动“演绎”着成都惊心动魄的近代变革。
更具成都本地特色的当属“民俗篇”,新馆历史文化陈列中最贴近市民生活的版块。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部富含本土特色、张扬自身个性的“乡土志”,是一张保存成都历史信息、找回成都城市珍贵记忆的文化名片。
行走于馆中,感受着成都历史的厚重,记者仿佛在极短的时间内穿越了几千年。成都博物馆,犹如一部活的史书,静静述说着这座城的千年风华。
经络漆人。
“成都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20余万件,目前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展览都是通过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以实物、照片、图表、模型以及各种多媒体手段,生动再现成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讲解员介绍说。
边走边赏,古代篇的展区文物众多,商业街漆器、天府石碑、提花织机模型、佛教石刻造像、彩绘伎乐俑等不同时期珍贵文物,尽收眼底。
忽然一个童声传来,“这个犀牛好可爱、好呆萌啊!”记者闻声放眼望去,一群人正围绕着一头石犀不停地点赞。走近一看,这头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的石犀牛,耳朵、眼睛、下颌和鼻子清晰可辨,局部装饰卷云图案,四肢短粗,身体浑圆,造型极萌。
这是成都博物馆展出的镇馆之宝之一。据讲解员介绍,它最早被发现是在1973年。直到2012年,才从天府广场(原天府大剧院工地)请了出来。据考证,石犀牛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是目前成都市区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圆雕石刻,也是中国石刻艺术史上最早的圆雕作品。
“不止有石犀牛,西汉的人体经穴髹漆木俑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这‘一大一小’是我们博物馆的馆藏之宝。”在汉代的陈列展区,一尊“小小人”吸引了记者注意。
展柜里,双脚平行站立的经络漆人,通体髹黑漆,约14厘米,裸身,手臂垂直放于两侧,手五指并齐,掌心向前。光头,五官清晰,体形匀称。
仔细看,经络漆人身上经络线条清晰,纵横交错,相互衔接,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各部组织和脏腑器官联系起来。此外,不同的穴位,还用圆点进行了标示,能够辨认的穴位有117个。不同的部位,还印刻了“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
“这件文物是2013年出土于天回镇老官山西汉墓,被学界认定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在汉代,成都医学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讲解员说。
值得一提的是,“民俗篇”集中体现的是一部关于“成都人”的历史。它将时间范围设定为民国成都,以老成都“街”“市”“馆”为空间设计语言,将通史里难得一见的生活点滴进行了细致描摹。
街巷是成都城市的骨骼,是成都百姓生活的舞台。展区内,民国时期老成都最具代表性的商业中心——盐市口至东大街部分街道,以半景画与微缩场景形式进行了意向性的复原。场景前方,数块触摸屏供观众随时查阅民国时期成都的著名街巷、行业检索、购物指南。
沿着顺时针方向,一桌地道的川菜群英汇复原场景打破了时空界限,将不同时期的川菜美食家、名厨汇聚到一桌,勾勒出了现代川菜发展、演变及定型的全过程。
顺着展厅往前,以花会这一游赏活动为代表,成都休闲游乐风俗在展区里表现得古今相沿又极富特色。两汉宴饮之乐,唐宋游赏之盛,明清庙会之繁,民国青羊宫花会倾城出动……
茶馆,是成都城内外一道特别的风景。展区内,一家两层高的茶楼给观众模拟了从开门到关门一天的场景。跑上跑下的幺师,优哉游哉的茶客,来来往往的艺人……幻影成像的手法将其表现得十分逼真。
“与出土文物相比,民俗文物不够精美,但胜在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展览形式设计不以展品为重点,而以营造老成都文化氛围为核心。”讲解员介绍说。
感受着古老而有旺盛生命力的成都民俗,回味着渐行渐远的风土民情,场景复原与现代展陈手段的完美结合,不仅打通了时空隧道,更建立起了对古老成都遗忘与记忆的桥梁。
(责编:彭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