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新成效

2016-12-30 03:45成都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9期
关键词:成都市委武侯区行政许可

·文 成都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深化“放管服”改革取得新成效

·文 成都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对许可事项进行事后监管。

成都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收费清理、商事制度、教科文卫体、依法行政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充分激发社会创造力,大力促进对外开放,“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打响“当头炮”着力清障搭台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简政放权改革就是要给政府削权,把不该有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下放到位;同时,对于那些确需保留的审批事项,还要规范流程,构建一个“行政权力的法治化系统”。近年来,成都市始终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统筹规划,全力推动,成效明显。一是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从1166项减少到105项。二是清理、取消职业资格272项。三是精简行政审批前置条件414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259项。四是承接下放事项5项、取消82项、下放审批和服务事项46项。五是探索建立权责清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这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历史概念,成都全面清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设立的仍在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66项,其中,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36项,转为政府内部审批的事项28项,按照法定程序转为行政职权96项,另有6项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完善后对外公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完成,不仅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成都的具体实践。通过关闭“制度后门”、消除权力“灰色地带”,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探索创新打造“成都模板”

改革既是自我革命,又是创新发展。成都为适应新常态、顺应新形势、落实新要求,主动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创新,频频“亮剑”一些“老、大、难”问题。建设领域打破传统串联式审批方式,将27个市级部门的40项审批环节进行整合,形成由国土、发改、规划、建设等4个部门牵头的5个审批节点,减少审批环节15个、申报材料16项,办理时限由160个工作日减少到70个工作日,成为全国大城市中效率最高、环节最少、时限最短的并联审批之一。

成都不仅注重各部门审批程序上的“物理性”改革,还着力实现部门之间“化学性”的优化整合。先后在武侯区和新津县成立行政审批局,实现“资源配置集约化、审批服务便利化、权力运行规范化”,“审批与监管相互分离、一枚印章管审批”。2015年,武侯区和新津县划转审批事项分别达168项和173项。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后,原审批部门履职重心转移到强化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上,形成既具成都特色、又有全国领先优势的改革模式,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秘书长杨晶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纵深推进改革的同时,成都还同步探索解决一些“横向”改革中的问题。2015年,彭州市重塑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构架,组建了四川省第一家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25个行政部门的5145项行政处罚权和13支行政执法队伍,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有效解决了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进一步拓展监管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综合执法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

通过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理顺部门关系、优化办事流程和规范权力运行等,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动政务服务转型升级,为全国、全省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责编:贺贵成)

猜你喜欢
成都市委武侯区行政许可
聚焦行政许可全过程 提升危化品本质安全
成都市武侯区:解锁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成都市武侯区:开启招聘新模式 聚力赋能促就业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制改革研究
武侯区:“线上+线下”双渠道 精准送岗促就业
浅谈特种设备行政许可改革成效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城市社区实践
——以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长寿苑社区为例
成都政坛连环地震
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
行政许可准入监管与后续监管辩证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