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应注意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创新教育的浪潮已席卷全国,创新教育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以发挥人潜在的创新意识,宏扬人的主题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首当其冲,而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兴趣是创新能力的灵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他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要善于挖掘数学的内在美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通过展示数学美,让学生在对数学美的欣赏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般可以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揭露它的新颖奇特的本质,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思维美和方法美,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揣摩它、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和简洁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而且让学生品尝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有些教师把数学知识一味的总结成什么不成形的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的口决,让学生去记,这正好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走上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二,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并服务于现实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再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多年的传统教学使数学知识脱离了现实生活,只注重数学理论的掌握而突略了服务于现实生活这一环节,据调查学生最怕试卷中出现的应用性问题。据统计高考试卷中应用性题是得分率最低的。这都是数学脱离生活的突出表现。
第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学习的情感、认知、应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凭借其生动的视听效果,逼真的动态演示,便捷的人机交互,打破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定势,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为他们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作好了充分的情感准备和内因铺垫。
其次,要善于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授业者”转变为“引导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的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坚持每一个学生都产生一定的创新潜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坚信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引导,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创造一种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再次,教学方法科学化,创设创新条件
首先要注重探索过程,培养创新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偏重结果,不重视过程,这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整合。实践表明:对科学的知识,仅知其然是不够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所创新。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人们创新活动的结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身体验,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知识点产生的基点上,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杨振宁教授说:“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工程。”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因而他们在获取前人总结的经验的同时,也常常有自己新的看法,或试图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成果,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其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决不能挫伤学生宝贵的创新、探索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再次,发展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品质。“创新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智力活动最具活力的方面,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往往是科学家借助想象提出关于要解决问题的假设。牛顿、莱布尼兹等人发现微积分,是他们长期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曲线的切线以及变速运动的基础上,通过超人的想象力发现的,并非出自逻辑推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利用投影、影象、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以及让学生动手做模型、动手操作等方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要因材施教,塑造个性思维。许多国内外教育学者都对我国进二十年来的教育进行研究,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我们的学生之所以缺少创新精神,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缺少了富有挑战的个性思维。这恐怕也是中国至今一直没有产生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这又从反面告诉我们,用同一思维模式去铸造学生,必定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更擅长于形象思维,有的更擅长于抽象思维,有的则以逆向思维见长,对同一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的数学分支各种思维也各有所侧重,学生思维品质的不同这正从侧面说明了创新思维的多样性,我们决不能把各种思维方式分出优劣强弱之等级,更不能推崇一种思维模式,压制另一种思维模式,而应当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我们应当倍加呵护关心,使他们能尽早地脱颖而出。诚然,如何在当今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探索的问题。
最后,要注意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的体验,发展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再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中增设了研究性课题,这就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
总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上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只要我们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教学习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