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开车上路人人喊堵,搭乘地铁公交又往往会被“挤成相片”,无论是工作日的早晚高峰还是日常出行,这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已成为常态。
道路拥堵、交通资源不足等问题在一线城市还未解决,却已蔓延到了三四线城市。
如何治堵?
轨道交通是全球公认的最佳解决方案。由于具备运量大、速度快、准点、安全、节能、省地等一系列突出优势,在环境污染、道路拥堵成为全球大城市通病的情况下,轨道交通成为众多城市的优先选择。
然而在不少人观念中,一提轨道交通就是地铁,轨道交通建设似乎变成了争建地铁这一个选项。
地铁的优势毋庸置疑。然而它真的适合每一个城市吗?
如果不考虑成本,则客流规模是最核心的考量。对于地铁这种大运力的轨道交通方式来说,客流不足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且有可能因收入过低拖垮后期的运营。
事实上,此前国家的政策一贯是“优先在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以地铁为主的轨道交通”。然而近年来,由于2013年地铁项目审批权限的下放,一些客流量并不算大,自身规模也不大的三四线城市也纷纷加入了规划、申报、建设地铁项目的行列。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看来,这“都是GDP惹的祸”。
地铁概念的房地产项目卖得盆盈钵满,也成为刺激地方政府投建地铁的一个重要动因。
2015年起,政策的风向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1月1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对地铁项目的建设设置了更为严格的条件。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国家从政策层面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多元化的明确信号。
统计数据正显示出不同的趋势:截至2015年末,在建线路中的地铁占比由此前的73.4%降到了67%,首次出现了地铁、轻轨、单轨、市域快轨等7种制式同时在建的局面。
而从空间层次上来说,由地下转为空中则成为一种新趋势。近几年,运量适中、造价低的单轨才从大热的地铁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最受中小城市青睐的新宠。继2005年中国第一条跨坐式单轨空中轨道线路重庆2号线运营之后,芜湖市和吉林市也已在积极布局这种“空中小火车”。
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到底应该如何布局空间和制式?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提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线网规划在满足城市发展、环境保护、交通顺畅的前提下,能地面(有轨电车)不高架(轻轨、单轨)、能高架不地下(地铁)。
然而,考虑到地铁太贵,地面轨道对于城市原有布局将会产生较大影响,空中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关注的新方向。无论如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