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学习者中心”的科学视角,提出将社交软件应用于MOOC平台,加强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重视教学目标分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在线课程横向拓展、纵向梯度发展等,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关于MOOC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学习者中心;MOOC发展;新思路
0.引言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缩写,意思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文音译为“慕课”。在线课程是指通过在线网络表现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总和。从2008年首次被斯蒂芬·道恩斯和乔治·西门子提出至今,MOOC几度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再次引发了教育界关于MOOC的思考。
回顾20世纪教育技术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从电影、收音机、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网络技术,很多技术的教育应用经历了同样的循环:高期望-大规模应用-令人沮丧的结果。究其原因,这与促进者以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有直接的关联。学习者是远程教育的中心,学习者对远程教育服务的感受才是最直接、最有价值的,学习者理应成为评价教育服务质量的主体。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课程资源,采用基于“学习者中心”的科学视角重新审视其在学习者发展中的作用,是检验MOOC是否符合时代需求的重要标准。
1.“学习者中心”的实质内涵
“学习者中心”的课程理念是以认知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经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而成的思想观点,最早可上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倡导的“儿童中心主义”,而明确提出学习者中心课程的是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者中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人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内在统一的整体,如图1所示。以人为中心是前提,指明MOOC建设的方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核心,指明MOOC建设的服务主体;以学习为中心是关键,指明MOOC建设的意义。
以人为中心是相对于教学中的其他资源而言的。不是以技术为中心,也不是以学术为中心,而是以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主体需要和本体价值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会导致研究者更加关注媒体的功能,对最新技术的研究将取代对人的研究。以学术为中心,研究者则会更多关注于教的内容而忽视学的内容,造成知识的单向传递,忽视了获取知识的对象——人的交互作用。以人为中心站在终身教育这一长远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平等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相对于教学过程的另一主体—教师而言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提高学习者科学素质的使命,是学习者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师的一切工作都要为学习者的发展服务,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习者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工作中心和根本。
以学习为中心是指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教学工作要确保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以促进学习者积极学习为落脚点,这里的学习包括知识学习和能力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学中各种资源的利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学习是否有效是检验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2.“学习者中心”视角下MOOC发展中的问题
2.1MOOC在线人际交互功能不够完善
MOOC在设计中就认识到以人为中心的重要性,因此在功能设置时重视人际交互功能并设定相应的功能区。比如国内MOOC平台学堂在线设置了专门的讨论区,同时还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交互性社区,供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交流。2013年秋,北京大学在Coursera上开设了6门课程,课程长度在11-15周。在对8万多名课程学习者的行为数据进行多侧面分析后发现,参与论坛的学习者不超过20%,可见参与在线交互的人数不多,交互功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2.2MOOC忽视学习者群体差异
MOOC创立的初衷是提高高校的教学效果,其普遍适用人群仍为高校群体。实际上当前的在线学习者已不再局限于在校学生,而是呈现出多种类、多层次的社会学习者形态,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存在很大差异。课程内容的开发和设定若只是为了满足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为唯一依据,那么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在线课程就无法真正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资源与学习者能力之间将出现“异位”。笔者分析了国内MOOC平台学堂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提供的课程内容,发现这两个平台呈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层次水平仍适用于高校群体,尽管课程学习者不乏社会人员和低学历人群。
2.3MOOC内容呈碎片化特征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移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是,一门学科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简单地堆叠学习几个微视频就可以实现的,学习者需要持续有效地学习一系列相关梯度的课程内容才可能将知识内化。当前MOOC平台各学科的课程设置比较分散,大多数课程不成体系,课程之间无必然联系,学习内容碎片化。以中国大学MOOC为例,笔者在搜索引擎中点击文学艺术进行检索发现,该类别共有42门课程,覆盖范围包括文学、语言、艺术等学科;再次输入关键词艺术,共出现两门课程,即汽车行走的艺术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这两门课程虽同属于艺术范畴,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说明MOOC内容呈碎片化特征。
3.“学习者中心"对MOOC建设的启示
3.1社交软件应用于MOOC平台,加强人性化设计
MOOC平台人际交互功能设置不够新颖便捷,这是讨论区参与人数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观微信、QQ等当下十分流行的社交软件,他们不仅支持文字输入,还具有语音通话、将语音转化为文字、视频聊天以及强大的分享功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将微信、QQ等社交APP应用于MOOC平台,学习者在学习完某一版块的内容之后,可以通过社交APP软件随时随地交流学习体会,分享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向授课教师或助教发送消息,建立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沟通环境。微信、QQ等社交APP软件的应用使讨论区的人际交互功能得以充分发挥,MOOC的潜在功能得以深度挖掘。将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是今后MOOC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2强化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对学习者的年龄、职业、知识背景、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进行分析。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需要以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为背景,忽略或无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将会置“学习者中心”于虚设的境地。对网络在线课程的学习者进行分析,可以减少学习资源与学习者能力的“异位”。首先,在线课程平台需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可以通过设置调查问卷或者其他合适的形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比如对所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已学习的先行课程、预期学习目标等,以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可以通过统计学习者点击课程的次数、记录在线时间等来跟踪学习者对平台的应用状况。此外,还可以在MOOC教学管理平台中设置学生档案管理程序,将每位学生平时的作业以及上传的作品存放在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中,既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还可以为教师后期调整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还可以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提供指导。
3.3重视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学习特征分析,课程设计者制订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结构,并把课程目标细化为每单元和每课时学生应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式有显著的差异,如工科课程重在培养学习者的操作技能,选择的教学方式偏重于做中学的方式,即在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基本操作,让学习者边学边做,增加学习趣味,调动学习积极性;文科课程则更偏重于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培养,情境式的学习方式会让学习者感同身受,有身临其境的效果。MOOC使得教学更加民主化,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的课程理念。
3.4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在线课程教学的难点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知识总是借助于某种表达符号呈现给学习者。印刷技术只能用文字、数字、图表等符号来表达知识,互联网可以采用文字、数字、图表、声音、动态图画、视频等多种表达符号来表述知识,而以微视频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是MOOC的一大特色。可汗学院作为MOOC先锋就应用微视频和相应的一整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用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将相应的微视频课程衔接起来并设计和配置了相应的练习。基于MOOC平台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媒介形式,只要能够简洁明了地将知识传达给学习者,就是好的内容呈现方式。
3.5实现在线课程横向拓展、纵向梯度发展
实现在线课程横向拓展、纵向梯度发展是解决学习内容碎片化,将碎片化的知识形成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教学内容的有效对策。课程横向拓展是指拓展在线课程的宽度,围绕核心知识增加相关领域的学习内容。如围绕电磁学这一核心知识,可以增设光学、电工学等一系列与电磁学密切相关的科目,拓展学习者的知识结构。纵向梯度发展是指将课程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根据学习内容的深浅程度从初级向高级连续推进,在课程的每个环节都形成相应支撑的小系统,使问题得以有层次的解决,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呈现梯度上升趋势,如电磁学具有复杂的知识体系,可以从电和磁的基本概念人手,逐步向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靠近。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把先前自成一体的微课程有机融合在数个相对完整又各自独立的小系统中,进而建立起以核心概念、定律、规律为中心的大的学科系统,在课程的展开过程中由浅入深地对基本知识进行传授,直至学生掌握与这些概念相适应的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些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理念将学科逻辑与学习者的心理逻辑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而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选择学习相应内容,也充分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的理念。
4.“学习者中心”视角下MOOC未来发展的思考
MOOC的出现改变的是教学模式,而不是教学体制。MOOC作为一股新的变革力量,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课堂教育模式。
4.1回归课堂,探寻MOOC与课堂教学的切合点
现阶段MOOC在高校及远程教育教学中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且有逐渐向基础教育领域渗透的趋势。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学生课后做练习的模式,让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进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新知识、在线练习、讨论交流,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开展小组活动或实验。同时,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翻转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与内化的过程,试图让课堂真正呈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形态。但是,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能够适用于任何课程并且替代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的应用需综合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切不可盲从。因此,回归课堂,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探寻MOOC与课堂教学的切合点,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大化地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才是当下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4.2吸取MOOC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面授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教”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教学”变成了“教”的独角戏。MOOC浪潮中,实现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自主性的学习将把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应该深思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开放教育的研究者。当然,开放教育并不意味着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反而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师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和技能,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做好迎接MOOC到来的准备。
4.3精心遴选适合MOOC形式的课程,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由于受到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借助MOOC平台来呈现,因此,必须认真遴选适合MOOC形式的课程,知识内容应以发达地区城市文化为背景,学习内容选取与学习方式设计也应考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学习者的文化差异,使课程难度、内容、呈现形式、资源选用等能最大化地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使课程资源被学习者合理利用,避免出现课程资源虚置的现象,使MOOC在有限的平台上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实现教育公平和教学资源共享。
5.结语
实践证明,MOOC的发展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是适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其所倡导的教育公平、教学资源共享、教师角色转换、教学方法变革、学生个性发展等理念是与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相吻合的。正如C20 MOOC联盟(初中和小学)秘书长吴志宏所说,对于新生事物,存在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不同观点的出现,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对基础教育领域MOOC实践的研究和反思,大胆设想,谨慎实践,本身就是对新生事物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