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的专硕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机制设计

2016-12-29 00:00:00张文辉林基明
计算机教育 2016年1期

摘要:职业资格认证是专硕教育的改革牵引力。文章提出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纽带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硕培养模式,建立专硕培养体制与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相互衔接的高效机制。

关键词:职业资格认证;专硕教育;CDIO

0.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突出培养造就数量庞大的创新型工程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义为应用型高端人才,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源泉,因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其突出特色和重要发展方向是与任职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贺克斌教授表示:“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学校,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与岗位对应”。

1.基于CDIO的专硕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机制的可能性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创新型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其工程教育理念在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交流及在企业和社会中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的能力,这极其契合职业资格考试的宗旨,为职业资格考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CDIO的12条标准涵盖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学生考核5方面,对专硕教育提出更加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符合专硕培养目标的。

2.基于CDIO的专硕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机制的必要性

教育部出台多项措施,对专业学位的发展形成了很强的推动力,但未来更需要的是牵引力。“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被认为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出路所在,说明职业资格认证是专硕教育改革的重要牵引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与国际工程教育理念接轨的教育模式,代表现代教学的方向。职业资格认证是对基于CDIO的专硕教育的学习产出进行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指导教师根据学习产出的类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高效地实现预期的学习产出。

3.基于CDIO的专硕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机制的方法

目前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形式有5种,一般强调专业学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对接,评估方式一般为笔试;而基于CDIO的专硕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强调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对接,即基于CDIO的专硕教育培养的应用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对接,评估模式可以为笔试加动手能力考试。

具体衔接机制可以设计为“五个对接”,一是人才培养要求与职业资格岗位任职要求对接,一种途径是以专业为基础,开发对接岗位,另一种途径是以岗位任职要求为标准,开发对接专业培养要求,实现校内专业学习实践与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二是专硕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职业能力的掌握过程对接,具体途径是细化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构建人文素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三是专硕教育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群)的岗位技能标准对接,具体途径是在职业岗位技能标准的基础上开发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四是专硕教育学习任务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具体途径是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专硕教育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五是专硕教育教学情境与职业工作情境对接,具体途径是以项目为载体,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虚实结合的教学情境。

4.基于CDIO的专硕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机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4.1师资衔接

师资队伍建设是基于CDIO的专硕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衔接机制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的专业硕士教育是“双导师”培养模式。对湖南两所高校专业硕士的教育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校内高职称导师比例过高,而校外高职称导师比例又过低,这是因为校内导师是学术型导师,有着高职和高学历,是科学型教师队伍,也是“科学家培养工程师”这一现象的根源。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授课的实验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达到75%以上,他们年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知识新,熟悉互联网。由于实验老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与校外导师一致,他们再通过多种形式到企业调研、观摩或锻炼,提高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因此,如果以实验老师为主力打造高水平双师,就可以真正打造工程型教师队伍。

4.2导师与学生沟通

导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特点:互联网的虚拟对话以及处处平等的环境,使得他们敞开心怀,无拘无束,无视权威,重视自我,重视民主。他们经常接触数字技术,熟悉各种搜索途径,不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新的知识与信息,而且可能在某些方面所掌握的知识与信息已超过他们的教师。因此,网络沟通是最容易为专业硕士生所接受的三方交流工具。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首次提出“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设新的发展生态。我们应建立“互联网+教育”交流沟通平台,充分利用手机(短信)、E-mail、博客、微博、微信、QQ群、教育信息平台等沟通的新载体,增加监控环节,力求及时评估和反馈。

4.3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衔接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是通过整体化的职业和工作分析得到的,是高等院校设计学习任务的基础。学习任务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

我们走访和调查多家企业和在企业工作的学生,收集了大量关于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设置之间联系的数据信息,聘请知名学者、行业专家、企业精英与专业教师探讨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内在关系,剖析调研数据,分解岗位群下的典型工作任务,共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制定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表以及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表,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为搭建专业的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5.结语

各地方高校经过多年探索研究,使得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逐步明晰,并且在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认识到,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一条捷径。师资衔接、导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衔接,是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的保障。下一步,还可继续探索不同种类的专业学位、西部高校的专业学位等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相关问题,这将是笔者以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