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的挑战与机遇

2016-12-29 00:00:00郑莉
计算机教育 2016年1期

慕课浪潮来临,这对于大学的课程教学到底意味着什么?慕课会取代教师授课吗?会颠覆现在的教学模式吗?不慕课就落伍了吗?慕课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是增加了教学时间投入?如何立足于自己的学校和课程建设?如何应用慕课?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教师,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迎接慕课浪潮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

首先,慕课不是来取代教师和颠覆教育模式的。慕课是在线课程的一种新形式,可以看作是在线教材+在线评测+协作学习。与线下的大课相比,慕课在学习时间与节奏上更灵活、更个性化;与纸质教材相比更立体化、学习更方便,可以跨越时空进行协作学习。技术的进步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如何利用好这些技术且使教学活动更符合认知规律,更高效率,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便是慕课浪潮带来的挑战,但这也是机遇。

是不是用了慕课就是教育变革了,不用慕课就要被淘汰了呢?是不是老师都要沦为慕课的助教了呢?如果这样想就是本末倒置了!要利用好慕课这种形式,首先还是要深入研究教育,要结合具体专业和课程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教学规律来设计课程的各个环节。慕课这种新的课程形式,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方案,但方案还是要教师来设计。认真研究并找到目前教育中的不足以及解决不足的方法,就可以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突破,形成更好的模式。慕课本身并不构成对学校、对教师的威胁,但是慕课向全世界展示和共享了优秀大学的优秀课程,展示了优秀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授课。这种优质课程的公开和共享,使得对教育不够重视的学校、对教育研究不够重视的老师感到了挑战。只要勇敢地迎接挑战,便能将其转化为机遇。

慕课到底对大学的教育有什么影响?随着慕课浪潮的到来,多数人意识到慕课这种形式带来的困惑和压力:每个学校都要建设慕课吗?教师除了主讲慕课就只能做助教吗?这种困惑其实是忽略了实质只看见形式。如果教育者真正能够通过慕课去研究和学习其他学校和其他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授课方法,做到以它山之石攻玉,改进自己学校的教学工作,改进自己主讲的课程,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机遇。至于是否使用在线课程这种形式,完全要看自己学校的师资情况、学生的特点、每门具体课程的特点。技术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并不是技术用得越炫课就教得越好。不过课教得好的老师,通常总是能很好地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作为教师,不用慕课不会被淘汰,不研究教育才会被淘汰。

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新技术,应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多数老师的感觉是,不仅建设慕课要花费很大精力,使用慕课进行混合式教学也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工作量,学生也觉得混合式教学的课程需要投入更多学习时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需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发现实质问题。新建一门慕课肯定是需要付出很大精力的,所以如果已经有现成的课可以全部或部分拿来应用,就不必完全重新建设。在校内课程中应用慕课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比简单照本宣科讲课要花更多的精力,其原因是以前照本宣科讲课时对课程的研究和设计不够,给学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不够,也就是说这些精力是作为教师本应该付出的。那么学生学习混合式教学的课程会需要多付出很多时间吗?如果因为有了在线课程与混合式教学,我们的教学要求提高了,课程的内容或难度增加了,或者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要求提高了,那自然是要增加学习时间。如果课程的内容和难度都未增加,学生成绩也未提高,却额外增加了学习时间,那么就意味着教学效率降低了。果真如此,那也不应该纠结于该不该用慕课,只能说明老师的教学设计没做好。

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以下简称MOOC联盟)就是致力于推动计算机教育MOOC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提升课程学习效果。MOOC联盟在杭州、北京、上海设立了首批培训中心,分别委托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组织教师研修任务,深入介绍慕课建设与使用的完整过程。培训中心将邀请有慕课建设和使用经验的教师分享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以及慕课建设和使用中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方法等,使得更多的老师能够理解和认识到慕课对大学教学的影响,能够通过培训进一步学习教育学理论、借鉴成功的经验,更好地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改进自己的教学。

作为培训中心之一,位于清华大学的北京培训中心致力于将慕课建设和应用的成功经验向同行教师们分享,目前已经于2015年12月5-6日成功地举办了第一期培训,并计划在2016年举办4期以上培训,邀请教育信息化专家、各校慕课名师、优秀的慕课制作团队和运营团队前来授课,

基于自身的经验,笔者认为在建设和应用慕课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广泛借鉴现有的慕课,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MOOC联盟的培训活动,就是为大家提供学习经验、分享成果的机会。相信通过MOOC联盟的努力工作,慕课在中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辑:彭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