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英 李俊玉 刘 珺 潘纯国
·经验交流·
改良痰标本收集法对提高周围型肺癌痰细胞学阳性检出率的意义
王杏英 李俊玉 刘 珺 潘纯国
改良痰标本收集方法;痰细胞学;周围型肺癌
肺癌是当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居恶性肿瘤首位[1]。病理细胞学是肺癌最重要、最准确的诊断方法,痰脱落细胞学涂片检查是病理细胞学中唯一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也是肺癌患者筛查和诊断最简单、最经济、最能接受的有效方法,但敏感性不高,阳性率低,有文献报道[2]其对中央型肺癌的敏感性可达80%,而对周围型肺癌则<20%,周围型阳性率明显低于中心型[3]。敏感性不高与痰标本的质量,尤其与咳痰要求、标本收集技术等有很大的关系。
目前临床上对标本的收集没有统一的规范。本研究拟通过雾化吸入加振动排痰进行标本收集,探讨如何获取周围型肺癌患者高质量的痰液,从而提高周围型肺癌痰细胞学阳性检出率。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入住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胸部肿瘤科的患者。纳入标准:初诊或肺内转移近期未接受过放、化疗的患者,经影像学检查考虑为周围型肺癌的患者。共纳入了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根据编号的奇偶性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16例,年龄37~85(55.3±8.1)岁;对照组100例,男性87例,女13例,年龄(51.5±8.3)岁。阴性病例指患者细胞学及组织病理未查见恶性肿瘤细胞患者。经统计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咳痰取标本过程均经统一护理方法指导:前一天由责任护士发放标本盒,交代注意事项;第2天早晨由专业护士床旁指导。
1.2.1 观察组 由专业护士于第2天早晨7:30将10%Nacl 10 ml+0.9%Nacl 10 ml+氨溴索30 mg以6~8 L/min的流量进行氧气雾化吸入15 min;雾化吸入完成后使用振动仪诱导排痰;7:50由专业护士指导患者咳痰:患者双手叉腰呼吸,鞠躬,抬起上身,深吸气,张口咳痰。痰标本统一于8:00送检。连续收集3次。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方法收集痰标本,即自然咳痰法,帮助患者轻叩背部3~5次,由下至上,由外至内,轻捶胸部3~5次,然后嘱患者将深部痰咳出。痰标本统一于8:00送检,连续收集3次。
1.3 观察指标
以检验科发出的报告为准,观察2组患者痰细胞学检出的阳性率,痰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系统,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痰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
观察组痰细胞学阳性检出率65%,对照组阳性检出率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P<0.01)。见表1。
表1 2组痰细胞学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例
2.2 2组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
观察组敏感性66.3%(65/98),特异性100%(2/2);对照组敏感性33.0%(32/97),特异性100%(3/3)。2组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P<0.01),特异性2组无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痰细胞学阳性检出率及敏感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所用排痰方法优于传统留痰方式。而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善。①雾化液选择:10% Nacl 10 ml+0.9% Nacl 10 ml配置成3%的高渗盐20 ml,对气管、支气管黏膜具有湿润作用,同时暂时性高渗状态可刺激黏膜上皮内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使痰量增加。②药物的选择:氨溴索30 mg,具有促使黏液排除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促进黏稠分泌物排除,减少黏液滞留,使痰中酸性粘多糖纤维断裂降低痰液黏稠度,稀释痰液,使之易于咳出。雾化方法:选择6~8 L/min氧气雾化15 min。利用氧气气流作用将药液形成气雾状使药物变成微小颗粒,随着氧气雾化吸入均匀分布到气道表面,从而达到湿化气道,稀释黏液作用,既保证了氧气供应,又达到湿化气道疗效。氧气雾化作用柔和持久,刺激性小,舒适度较好,患者容易接受。④振动仪促排痰的效果:根据物理定向原理设计的,能同时提供2种力,一种是垂直身体表面的垂直力,帮助支气管黏膜表面及代谢物起松弛与液化作用,另一种是平行与身体表面的水平力,帮助支气管内已液化的黏液按选择的方向排出体外。⑤雾化和送检时间:上班前30 min操作,避免细胞时久自溶,减少细菌污染,提高痰质量。
周围型肺癌病变位于段支气管,痰不容易咳出,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统一指导非常重要,标本专人及时收集并送检也很关键[4]。本研究在借鉴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了多种措施(雾化吸入加振动仪排痰加专业护士指导咳痰),提高了周围型肺癌患者痰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周围型肺癌患者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早期诊断率。
[1] 王银芳,欧阳学农.中医药对非小细胞肺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204-205.
[2] 韦春晖.肺癌早期诊断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8):1136-1138.
[3] 杨 青,李 俊.痰细胞学检查对肺癌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1,15(6):764-766.
[4] 孟德娣,汪洪杰,吕莉萍.常规痰细胞学与诱导痰细胞学检查阳性率对比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6):161-162.
(编辑:甘 艳)
330029 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科技计划(编号:20151114)
10.3969/j.issn.1001-5930.2016.09.054
R734.2
B
1001-5930(2016)09-1561-01
2016-05-06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