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黄矮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研究

2016-12-29 12:49:20杜秋丽
种子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离心管电泳菌液

杜秋丽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山东 烟台 265600)

冬小麦黄矮病毒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研究

杜秋丽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山东 烟台 265600)

本研究以检测冬小麦黄矮病毒(BYDV-PA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为目的。首先,通过电击法将3种质粒(UV1304、UV1306、UV1304rtd)转化土壤农杆菌(EHA105、4404,GV3101等)。然后,通过机械损伤使含有上述质粒的农杆菌侵染小麦(西农749、小偃6号、张氏3个品种),并将侵染后的小麦放在室外进行处理,至表现出感染病毒的症状时提取病毒RNA并进行检测。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后,只有西农749表现出症状,RNA电泳也显示出提取物中存在RNA,但是经过RT-PCR反转录然后再PCR扩增cDNA后进行电泳出现负结果。3种质粒的cDNA电泳结果出现相似现象:以CP5′+MPR1为引物得到的cDNA电泳均无条带;其他引物得到的cDNA电泳均显示相似的条带,而且因引物不同条带位置也不同。

冬小麦黄矮病毒(BYDV-PAV);土壤农杆菌(GV3101);反转录PCR(RT-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其寄主广泛,可侵染150多种单子叶植物,特别是大麦、小麦、燕麦、水稻等多种禾谷类作物。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此类病毒对粮食生产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大发生时会导致严重减产。这类病毒除了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外,它们的基因表达机制、进化与传播介体和寄主的作用机制,几十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研究兴趣[1~4]。

1.2 研究意义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主要病毒病,由大麦黄矮病毒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简称BYDV)引起。该病的流行难以预测,发病后又不可治愈,被称为“小麦癌症”,一般年份减产5%~10%,流行年份减产30%以上,历史上因小麦黄矮病毒感染而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实例普遍存在。本试验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冬小麦研究大麦黄矮病毒(BYDV-PA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并且研究BYDV-PAV在冬小麦中的表达情况,为培育抗病毒冬小麦提供条件。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器材

2.1.1 材料

小麦黄矮病毒(PAV)毒源(国外友人提供);反转录酶;TaqDNA聚合酶和连接酶;PCR反应的引物;LB培养基;大肠杆菌DH5α;小麦品种:小偃、西农749、张氏;土壤农杆菌(EHA105、4404,GV3101等);3种质粒(UV1306、UV1304、UV1304rtd)由本实验室测序正确并保存;RT-PCR试剂盒;cDNA电泳所需要的琼脂胶。

2.1.2 器材

恒温培养箱、超净工作台、离心机、电转仪PCR仪、移液枪、微波炉、电泳仪、研钵和冰箱等。

2.1.3 LB培养基的配方

LB培养基的配方为蛋白胨10 g/L、酵母膏5 g/L、NaCl 10 g/L。待完全溶解后用5 mol/L的NaCl溶液调节pH值到7.0,加水定容至1 L,1.034 Pa高压蒸汽灭菌20 min。配制固体培养基时,每200 mLLB中加入3~4 g琼脂。

2.1.4 土壤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①将所选用的农杆菌菌株(EHA105、4404,GV3101等)从活化的平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到加有3~5 mL LB培养基的试管中摇过夜培养。②按1%比例接种扩大培养。③5 000 rpm,5 min。收集菌体,用ddH2O洗6遍。④加入培养物体积0.003倍的10%甘油,分装。⑤电转化时取60 uL加小于2 uL的DNA质粒,进行电转。

2.1.5 RT-PCR体系

H2O:3.75 uL;10×Rtbuffer:1 uL;dNTPs:1 uL;Mg-Cl2:2uL;1﹟RNA反转录酶:0.5uL;2﹟RNAinhibitor:0.25uL;引物:0.5 uL;RNA:1 uL。

2.1.6 PCR体系

H2O:14uL;10×Buffer:2uL;Primer:1uL;Taq酶:1uL;dNTP:1 uL;模板:1 uL。

2.2 方法与步骤

2.2.1 质粒DNA的提取

①将含有2 mL含卡纳霉素的LB液体培养基加入到试管中,分别接入上述的含3种质粒的大肠杆菌,37℃振荡培养过夜。②将培养物导入1.5 mL的离心管中,12 000 r/min离心30 s。③吸取培养液,使细胞沉淀尽可能干燥。④浆细胞沉淀悬浮于200 μL溶液I中,用涡旋振荡器充分旋起沉淀,室温放置5 min。⑤加300 μL溶液I(I新鲜配制),盖紧管皿,轻轻滚动,上下颠倒,使溶液I与溶液II充分混匀,冰上放置5 min。⑥加入300 μL溶液III(冰上预冷),盖紧管口,轻轻颠倒数次,混匀,冰上放置10 min。⑦加入250 μL氯仿,轻轻颠倒数次,使盖上的蛋白质沉淀。⑧12 000 r/min离心10 min,转移上清(约600 μL)至新的离心管。⑨向上清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反复混匀,12 000 r/min离心5 min,溶液分层,轻轻从离心机中取出。⑩小心吸取400 μL上清至新的离心管。向上清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沉淀DNA后,进行混匀,室温放置5~10 min。12 0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用吸水纸吸干管口。1 mL70%乙醇洗质粒2次,轻轻弹起沉淀,离心,弃上清,空甩,风干5 min。

2.2.2 质粒转化土壤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①取3个1 mL离心管,每管装入80 μL感受态细胞以及2 μL质粒。②将质粒和感受态细胞转移到电击杯中。将电击杯插入电转仪内,按下pulse键,几秒后电转仪指示灯发生变化时提出电击杯。③将900 μL培养基吸入电击杯内,移液枪打洗混匀。④将电击杯内液体吸净,转入原来的管内。

2.2.3 转化后菌体培养

①将转化完的菌液放入恒温箱中,28℃培养1 h。②配制培养基,倒平板(20 mL培养基中加入50 μL利福平和20 μL卡那霉素)。③涂平板,并将涂好的平板放入27℃培养48 h。④挑菌(每块板上挑取两个克隆)放入盛有3 mL培养液(每20 μL培养液含50 μL利福平和8~9 μL卡那霉素)的试管中。⑤摇菌:27℃震荡培养20~24 h。⑥再次扩大培养:取6支装有20 mL的三角瓶,并标名(每瓶加50μL利福平、20μL四环素、20μL卡那霉素)分别加入400~600 uL菌液。⑦对应每支试管取两支离心管。一支加入10%甘油150 μL加300 μL菌液,放入-80℃保菌;另一支加入菌液,4℃短期保菌。⑧试管中剩余的菌液,在三角瓶中扩大培养摇菌48h。⑨将菌液倒入大离心管中5 000 r/min,5 min弃去上清,加入10 mL小麦转化液悬浮。⑩用人工损伤小麦,接种农杆菌,对照组用小麦转化液处理,处理后将小麦放入室外。

2.2.4 RNA提取

①取黄花叶片4~5片,剪碎,立即液氮研磨成粉末状。②将粉末尽快转入细胞裂解液中并剧烈震荡至组织分散,室温下放置5 min。③加入0.2 mL氯仿充分震荡,室温下放置2~3 min。4℃,12 000 r/min,离心15 min。④冰浴上取上清液250 μL于离心管中,并加入250 μL异丙醇,静置10min,4℃,12000r/min,离心10min。⑤弃去上清,沉淀用DEPC水配制的70%~75%乙醇洗2次。⑥用30 uLDEPC灭菌水溶解,放在-80℃保存。

2.2.5 RNA电泳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

具体操作步骤略。

2.2.6 RT-PCR

用实验室已购买好的试剂盒加入模板进行反应。

2.2.7 cDNA进行PCR

CP5′+MPR1为引物,应该得到500 bp;CP5′+PAV3R为引物,应该得到603 bp;PAV3F+dMPR1为引物,应该得到100 bp;ORF6+PAV3R为引物,应该得到391 bp(阴性对照只加入水,阳性对照分别加入冰箱内保存的1304、1306、1304 rtd质粒)。

2.2.8 cDNA进行电泳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

3 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结果

3.1.1 小麦出现的症状

西农749表现出病毒感染的症状,张氏和小偃6号这两个品种表现出被病毒侵染的症状。

3.1.2 RNA电泳结果

提取的RNA每一大管分为两小管,进行电泳,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RNA电泳结果表

3.1.3 反转录后进行电泳的结果

①以dMP1和PAV3R为引物进行反转录PCR,反转录成的cDNA经过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没有出现条带。②以CP5′和PAV3R为引物进行反转录PCR,反转录成的cDNA经过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3种质粒均出现大小稍微大于500 bp的条带。③以dMP1和PAV3F为引物进行反转录PCR,反转录成的cDNA经过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3种质粒均出现大小为200 bp左右的条带。④以dMP1和PAV3R为引物进行反转录PCR,反转录成的cDNA经过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进行电泳,3种质粒均出现大小600 bp左右的条带。

3.2 结果分析

由于试验具有随机性,又重复做了几次,反转录后进行PCR扩增后再电泳但都是出现类似结果,不能确定病毒的存在,无法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以试验得到的是负结果。

推测出现这种结果导致试验没有得出正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试验过程中某些操作没严格执行,影响了结果;第二,反转录步骤出现了问题,只是转录了其中的一部分片段而且这一个片段的大小大于500 bp;第三,提取出的RNA为小麦RNA,并没有BYDV-PAV病毒的RNA,用农杆菌介导侵染小麦后病毒基因并没有得到复制和表达,而表现的症状是其他病毒引起的;第四,试验进行时外界环境不合适。

[1]晋治波.黄矮病毒GAV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及运动蛋白介导的抗病毒小麦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03.

[2]广和.世界大麦黄矮病研究概况[J].世界农业,1989,(7):38 241.

[3]吴云峰,李毅,魏宁生,等.大麦黄矮病毒的循回传播机理[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25(6).

[4]常胜军,王锡锋,马占鸿,等.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病毒学报,1999,15(4):1 000.

1005-2690(2016)08-0113-02

:S512.11;S435.12

:B

2016-07-12)

猜你喜欢
离心管电泳菌液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魔方型离心管架的设计及研发
科技视界(2020年26期)2020-09-24 03:25:06
离心管架研究现状及魔尺型离心管架的设计
科技视界(2020年17期)2020-07-30 14:03:27
Bonfire Night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通过吸光度值测定菌液浓度的方法研究
辅助阳极在轻微型厢式车身电泳涂装中的应用
燃烧条件演示实验的新设计
化学教学(2018年1期)2018-02-28 21:26:29
PPG第四届电泳涂料研讨会在长沙成功举办
上海建材(2017年4期)2017-04-06 07:32:03
改良的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胸腺肽分子量
复合微生物菌液对黄瓜生长和抗病虫性效应研究
上海蔬菜(2015年2期)2015-12-26 05:0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