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飞,张帆,鲍永成,吴其叶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
浙江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创建及发展思路探讨
方飞,张帆,鲍永成,吴其叶
(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
本文以浙江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期为样本,根据现场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对采集的各类信息及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开展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整体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需在完善考评机制、明确目标定位、重点集聚高端人才、提升核心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加强。
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绩效评价;创建;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早期,浙江省各级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扶植引进了大量的“短平快”项目,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缺环短板现象日渐突出,已严重制约浙江省经济迈向新的高度。2012年,为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攻克核心关键技术、补强创新链短板、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浙江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省政府直接领导下,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联合启动开展了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项目。
为了推进浙江省“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浙江省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8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浙委发〔2013〕22号),浙江省于2012年9月开始,开展了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建设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是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攻克核心关键技术、补强创新链短板、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重要创新力量。通过做强做大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可大幅度提升浙江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加速浙江省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大批企业的技术进步带动全社会科技进步,以企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保持浙江省科技和经济同步快速发展。
浙江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自2012年启动建设开始,截止到2014年底,已批准建设了136家。研究院的依托单位均为浙江省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大企业,目前已涉及纯电动汽车、现代医药、船舶装备、智能纺织印染装备、氟硅新材料、光伏发电装备六个产业和一个工业强县领域,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根据对2012年12月31日前启动建立的48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调查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研究院共集聚各类研发人员9927人,平均每家约206人;引进与培养青年科学家107人,平均每家约2.23人;研究院用房面积26.09万m2,平均每家约5435m2;研发仪器设备总值达15.67亿元,平均每家约3265万元;省市县各级政府支持资金2013年当年落实到位3.11亿元,平均每家约64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11.99亿元,平均每家约12.75亿元;实现利税78.63亿元,平均每家约1.64亿元;研发投入总额达34.97亿元,平均每家约7285万元;研发强度达5.71%,完成发明专利与标准208件,平均每家完成约4.33件。研究院规模、资金投入及研发能力在省内同行业中均名列前茅。
集聚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创新项目,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将成为浙江省今后创新体系建设的新常态。在省政府统一部署,统一领导下,研究院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的核心载体,在补强产业链“短板”、开发重大标志性产品、引进培养高端人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重点企业研究院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的科技成果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企业及社会效益同步显著提高。2013年48家重点企业研究院共承担重大科研项目48项,完成发明专利与标准208项,实现销售收入611.99亿元,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重点企业研究院研究开发了一批战略性新产品和标志性产品,如杭州某药业研究院研发的国际首仿药拉莫三嗪控释片,2013年在美国市场销售收入达1.52亿元,占据美国市场40%的份额。绍兴某环保装备研究院在燃煤电站PM2.5控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所研发的低温电除尘器、旋转电极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电凝聚器均突破100万千瓦机组级别,且上述技术在国内该机组级均为首次应用。杭州某纺织数码喷印与定制平台研究院研发的图像自适应精准数码印花系统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意见认为,该系统“主要技术为国际首创,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温州某低压智能电器研究院完成低压电器仿真与设计优化平台建设,主要用于各类典型低压电器的计算机动态仿真模拟,包括机械、电磁、强度、流体等及多场耦合问题的求解,属国内电器行业首创。与此同时,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也得到了改造和提升,绍兴的智能机器人印花打样系统目前在世界上属于首创;新昌两家研究院分别研发的TA-88气流染色剂、节能高效燃气拉风拉幅定型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取代国外同类产品在浙江省绍兴等纺织印染行业的市场。
高端创新人才短缺一直是困扰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创新建立了青年科学家引进培养机制,为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成为“三位一体”(载体建设、人才培养、专项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初步形成了鼓励支持氛围。省委省政府分别出台了《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及《浙江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浙组通〔2012〕59号),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签订的责任书也对企业引进和培养青年科学家做了具体的规定要求。目前,已有56家研究院落实引进或培养青年科学家的举措,引进3人以上的研究院达22家。省内一些高校院所也相续出台了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培养政策,例如,浙江理工大学配套出台了三项政策:一是为派出团队建立“4+3”的工作机制,将派出人员在校上课的课程尽量集中安排;二是对企业牵头、派出人员承担、学校为第二承担单位的纵向项目课题,提高绩效考评占比;三是在职称评审中专设社会服务型类。浙江大学对列入“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的人选,给予派出期间聘任等级不变,待遇不变,在企业工作期间取得的业绩列入评聘技术职务评价内容等具体支持政策。不少企业也制定了引进和培养青年科学家的具体办法,为来企业研究院工作的研发人员积极创造保障条件,如绍兴某纺织机械研究院除按规定发放薪贴、食宿全免外,还配置了专门的实验场所,共800余平米。浙江省高端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政府政策引导、高校院所和企业积极对接的配套局面。
其次,规划实施已初见成效。2013年全省48家重点企业研究院共累计引进与培养青年科学家107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青年科学家引进与培养机制有效推动了科技人才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紧密结合,为各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重大专项技术难题攻关提供了高层次创新人才,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青年科学家和未来科研团队带头人。例如,衢州某重点企业研究院的9位青年科学家承担的课题,已有5项获得重大突破,有望实现产业化。杭州某船艇研究院实施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引进中国计量学院教授负责游艇数字化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嘉兴某研究院积极与国内高校合作,对接省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聘请浙江理工大学和嘉兴学院两位博士来研究院工作,主要进行聚酯改性技术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和新型聚酯改性及加工应用研究。绍兴某纺织机械研究院建立了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由省青年科学家计划培养人员担任高温低浴比溢流染色机智能化控制系统及装备研发项目的负责人。青年科学家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实行省级一个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的推进机制,通过省市县三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协同联动,形成了共同支持研究院建设的管理创新服务模式。
首先,集省市县三级财力强化支持力度。根据产业技术创新试点的政策规定,省级财政对研究院建设给予500万元或1000万元的建设支持经费,并且对重点企业研究院每个技术攻关课题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或150万元的经费,市县(市、区)负责安排等额配套资金,并参与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监管。据调查,仅在2013年度,浙江省市县三级财政资助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资金3.11亿元,带动企业自身研发投入达31.86亿元,催化产生销售收入达611.99亿元,实现利税78.63亿元,有效推动了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研发投入、研发组织和成果转化的真正主体。据专项调查发现,2012—2013年底,省市县三级已到位资金6.18亿元,其中:省级(含宁波市)财政支持经费已到位金额为4.10亿元,省级(不含宁波市)财政支持的建设经费及重大专项经费已全部足额到位;市县级(含宁波市)财政支持经费已到位金额为2.08亿元。
其次,互联互通提升监管能力。通过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的搭建,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推动研究院的科技信息化管理,实现了省市县管理部门与企业的互联互通。通过云平台系统,研究院可及时更新各种运营信息、发展状况,省市县各级主管理部门可随时了解研究院建设动态,监管财政经费的使用及目标任务的实施进度,对研究院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云平台的建设及运用,为推动研究院建设监管行为的规范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产业链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较严重的短板缺环现象。为此,浙江省政府组织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将调结构补短板促产业升级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布局建设也将补短板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伴随着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建设,以“调产业结构、补产业短板、促转型升级”为重点的建设布局已顺利启动。如台州某研究院以制剂出口为切入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完成了从原料药向成品药的成功转型后,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的领域——生物药和新药。新昌某研究院开发的“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络筒成型及纱线检测控制系统”,是一项应用先进电动驱动技术、计算机技术来改造传统纺机设备,并可广泛应用于纱线卷绕成型的纺机装备,这项技术的成功开发对纺机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永康某研究院围绕小型收获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重点发展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动力的小型智能茶叶、棉花收获装备。通过这些研究院的项目实施,补强了创新链短板,做强了产业链,有效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是一项加快浙江省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举措,在发展过程中其将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后续管理有待加强、作用定位有待强化、原创能力有待提高。针对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在初创阶段所暴露的不足之处,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并改进完善。
1、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引导管理。按照《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浙政办发〔2014〕114号文)的规定,尽快将当前申报指导为主转变为申报指导和后续管理引导并重的管理模式;依据重点企业研究院的绩效考核程序与评价指标体系,确保研究院绩效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尤其要注重体现研究院自主创新能力、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权重,建议将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定、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及实施、自主技术许可转让的收入作为考核研究院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研究院提高掌控核心技术能力,成为能够引领国内、省内、行业内技术发展,并在国际相关领域内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企业研发机构。
2、明确目标定位,强化引领作用。研究院要围绕“集聚、创新、支撑、引领”的基本要求,成为浙江省企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首先,要集聚整合创新要素,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基地。研究院要充分集聚创新要素,加强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有机整合,营造有利于吸引、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的环境,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其次,要重视开展科技创新,成为浙江省科技创新的先导基地。研究院要切实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活动,加强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研究,推动企业由模仿、跟踪创新向自主原始创新转变,不断研究开发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再次,要支撑企业持续发展,成为推动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基地。研究院要通过科技攻关,产业化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发展战略研究等一系列科技活动,不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后,要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成为浙江省行业技术进步的示范基地。研究院应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修订工作,许可其他企业依法合理使用自身知识产权,面向所在行业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和成果推广工作,推动行业共同进步。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等方面要引领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
3、重点集聚高端人才,提升核心创新能力。在所有创新资源要素中,人才是首要要素,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是最关键的要素。研究院要把集聚高端人才作为整合创新要素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人才的作用。首先,要加大引进符合研究院特点的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的力度,强化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其次,要以创新团队培育建设为平台加强基层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适应研究院特点的高端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再次,要努力探索研发团队培育建设的新方法,建议参考借鉴台湾地区工研院的模式,建立研发团队培育基地,采用项目驱动培育,发挥培育基地的设施优势、人才优势及服务优势,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为研究院培养能够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发活动的高端创新人才。
[1] 闫帅、吴其叶、林志坚:浙江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责任期年度绩效评价研究[J].今日科技,2015(5).
[2] 金春林:企业研究院绩效管理的探索[J].当代经济,2007(8S).
(责任编辑:张琼芳)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绩效评价,编号:2015F30013。
吴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