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01 除了唱衰与质疑,我们还可以怎么看待“双十一”
文/贞 元
1207亿元,同比增长32.3%,这是阿里巴巴在第8个“双11”中交出的答卷。不过,你眼里看到的“双11”未必是真的“双11”。
你觉得周围的人都不买了,或者他们买的东西都退掉了,便会以为所有人都是如此,于是1207亿元的交易额在你看来多半是刷的,其实这可能才是一个与事实相去甚远的臆断。
双雄争霸是基本竞争格局
在“双11”玩不起来的电商越来越多了。在很多品类上,阿里巴巴构建的流量体系和京东构建的供应链体系已经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系统,对其他垂直电商和传统零售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双雄争霸将成为未来行业的基本竞争格局。
自营与平台各有优劣
“双11”是阿里与京东的对台戏,虽然体量上有不小差距,但是以自营为特色的京东仍在不断蚕食阿里的市场份额,背后也是电商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的对决。平台的优势在于规模可以做得很大,很好地调动了上百万商家的力量。
天下最终无电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和消费者的触达点将不再局限于电脑、线下店甚至是智能手机,而是变得越来越多并且更为灵活。
除了实体店面,层出不穷的数字化触点(包括 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以及车载设备等)将会更多地成为面向用户的前端接口,这些购物载体也会实现充分的打通与融合,消费者在碎片化和多场景下的购物行为将会大幅增加,我们也将越来越难以区分,一笔交易是由电子商务完成的,还是由传统交易方式完成的。
02 从财报看,互联网巨头收割流量的时代已经来临
文/朱 昂
为什么我们看到了更多“社群电商”? 为什么大家更愿意在罗辑思维平台溢价买书?因为新的流量红利掌握在优质内容手里。
微博过去一年的业绩:营收1.769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广告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48%,利润同比增长122%至3210万美元。日活跃用户1.32亿,同比增长32%。
表面上看,我们发现微博的传播内容变了。从过去140个文字,到后来的图片,再到今天各种直播。但本质上,微博作为内容红利平台的属性没有变化,甚至在过去一年更加巩固了。
阿里,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55%;京东,收入607亿元,同比增长38%。从整体大电商的收入看,无论阿里还是京东都保持了很强的增长。关键一点是,这些不是靠烧钱去买的,而是实实在在能赚钱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电商还是线下,就看几个关键点:货架齐全,价格便宜,购物体验好。从一开始电商对于实体店的冲击上,完全反映了互联网对于传统实体店降维攻击特征。
未来真正有机会的电商是两类:
一种是社群电商,他们不再以商品分类,而是以人群分类。另一种是马云说的新零售,没有线下和线上之分,而是融合成生态圈。
而移动互联网流量分割已经结束了,掌握在几个巨头手里。要知道,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使用的APP数量从几年前的30个,下降到了大约14个。上市的互联网巨头基本上拿到了所有流量。腾讯、阿里、网易、微博这些巨头依然保持很快的利润增速。
互联网并没有结束,只是在格局稳定的前提下,巨头的壁垒越来越深,他们开始真正收割流量。
03 山寨红利耗尽,互联网手机泡沫开始破灭
文/田野麦穗
华为、OPPO、vivo等老牌的强势崛起,与小米、360、锤子、乐视这些互联网手机品牌集体失意之间的鲜明对比,不仅是手机市场简单的势能转换,更是一场实业精神与资本主导入口布局的鲜活成绩单。
山寨机留下的空白
山寨机被革命后留下的市场空白,是互联网手机品牌的一场盛宴,也几乎是最后的晚餐。一大批互联网企业在资本驱动下,通过商业模式变革来寻求短期套利的投机式发展。随着增长红利消退后,凑热闹的都会出局,手机市场的竞争焦点将重新回归产品本身。
实业精神善于与寂寞为伍
在联想、TCL、酷派、中兴、华为、金立这些传统手机正规军面对互联网手机品牌和外资品牌凌厉的双面攻势下蹒跚前行时,几乎没有人会料到最不擅长做消费品市场的华为能杀出重围,靠的就是终端研发上的持续高投入,坚持做自己的芯片,强调对底层核心技术的把控,对塑造产品核心差异化竞争力的战略框架构建。
在如今这个信息渠道和资讯爆炸的年代,消费者日趋理智,识别套路的能力在增强。手机产业链已经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红利期过后的饱和竞争,焦点重新回归到了产品。
手机将死
由手机垄断的单级入口,在效率和聚合的利益驱使下,粗暴地重构了人们的主流生活场景,减弱了人们主动思考的动力与自我个性化的塑造。这种由商业化驱动,通过技术变革人为制造的群体焦虑,与人类群居和个体多样性的天性而言显然是冲突的。
也许不要十年,我们看待手机就像现在看待曾经的BP机,它将会很快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04 还有80%的消费者没有碰触,雷军继续革命
文/李亚婷
三星的炸机危机和OPPO、vivo的异军突起,再生动不过地说明了手机行业格局易变的特点。在创业初期,小米把性价比、电商模式等互联网思维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但电商销售占比也就20%、30%,小米至今仍旧难以触碰到剩下的70%到80%的消费者。
当然,不仅仅是渠道,供应链、品牌等问题都一股脑砸到了小米头上。小米那顶屌丝的帽子如何摘取?说小米像杂货铺?怎么证明不是?
渠道仍是主要原因之一。
小米好不容易解决了手机供应链问题之后,手机卖出速度反而慢了,电商天花板,线下渠道一抹黑。但现在摆在小米面前的问题是:走传统的手机渠道方式,与渠道商、分销商、运营商合作,还是自己走?既要不能大幅度增加成本,又要保证把货铺到线下。难!
两年前小米只需要做好两点,一是小米网,二是倡导用户口口相传,但现在不行了,不仅要革线上的命,还得革线下渠道的命。小米之家,这是一种Costco和无印良品的结合体,所有的产品都来自于小米和米家,SKU保持在20个左右。
小米还要为不同的渠道准备不同的产品。
今年,小米就与移动、联通以及渠道商开展了合作,频次明显增多。6月,小米还与联通制定了一份全年1500万台的手机包销计划。8月发布的红米Note 4,也是与运营商合作的一款定制机。不做差异化的产品,就没有办法做线下渠道。
再到今天的小米MIX,无论良品率多低,成本有多高,只要能够发布,使命就完成了一半。不过,供应链之痛还在阵阵发作,在剩下的路上,一定要变得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