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梦实 编辑/韩英彤
大数据转变国际贸易思维
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数据化时代的国际贸易环境,并通过创新充分发挥本身已有的数据优势,是银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文/邵梦实 编辑/韩英彤
7年前,手握3000万中小企业订单询盘的阿里巴巴曾预测了金融危机的到来。在金融危机之后,平台的贸易数据显示,全球采购总量并未减少,而是向小批量、多频次的方向转变。这些实时变动并呈爆发式增长的数据,不仅为使用第三方贸易电商平台的贸易商提供了有用信息,还在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领域中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我们的吃、穿、住、行一系列行为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并产生出海量数据,即我们习惯所称的“大数据”。由于这些数据通常处于实时变动之中,无法在特定的时间用一种工具精确地处理,因此大数据本身不是一个明确的量级概念,而是指规模常超出人类在一定时间内收集、存储、管理和处理能力的巨型数据集。
大数据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四V:规模大(Volume)、速度快(Velocity)、类型多(Variety)、价值高(Value) 。大数据时代,参与国际贸易各环节中的各个角色如供应商、采购商、物流公司、金融机构、海关等部门,都在大数据环境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贸易主体借助数据平台可以发现贸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贸易摩擦;物流平台可借势整合行业资源,将细分主体(如货代和船公司)进行“大融合”,通过数据推动贸易的发生,加快不同物流节点的流通;金融机构则可通过对客户数据和银行数据的整合,创新出资金流中的新产品,服务贸易上下游的企业,并通过对海量数据进一步的分析和挖掘,把控风险。
相比于传统时代的国际贸易,信息和数据的透明化、公开化给众多企业带来福音。
海关数据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数据。但过去,中国的海关数据只对极少数机构开放查询,且成本较高,使用一次高达数万元,因此能够从中获益的企业并不多。进入大数据时代后,中国的海关数据资讯创始人葛宝林创立了全球首家集成式电子商务平台——务必搜·外贸点对点服务平台,免费为企业提供海关数据,掀起了海关数据的免费使用热潮。大量的实时信息使交易双方可更方便地了解贸易方向,做出最及时、精准的判断,进而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量的扩大与交易额的增加。
相对于海关数据,第三方贸易服务平台看重的是进出口交易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阿里巴巴、一达通、敦煌网、亿赞普等电商平台,通过整合国际贸易数据服务供应商、采购商,并借助平台产生的交易记录,帮助买卖双方积累信用。对电商平台自身而言,由于平台产生的数据也被记录在互联网中,所以更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同时,通过积累更多的数据,还可使分析更为精确。
对于贸易商品而言,大宗商品(如粮食、石油等)由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定价模式和交易方法,更常见于线下订约;而一般商品受惠于单笔贸易量较小、交易频繁的特点,更易于入驻各类电商平台,完成线上的订单和交易。一般商品中技术壁垒较低的产品,如纺织、食品等则更青睐电商平台。
国际贸易物流包括海运、港口和陆地物流三个主要的部分,每年国际贸易的海运支付高达7000亿至8000亿美元,其中物流成本占15%至20%。因此,降低这部分成本就相当于节省1000亿至1600亿美元。在物流行业深耕多年的中国国际海运网创始人康树春与各大货代企业联合投资成立了供应链平台“中联供应集团”,该平台以对接货主与货代、货代与船东、国内各港口、国际各港口之间信息为核心,进行物流数据资源的整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B2B海运电子商务模式——“金牌订舱”,为物流行业降低了成本。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下滑和国际贸易量的减少,船公司进入微利生存阶段,物流也陷于困境。“金牌订舱”将全国200多家货运公司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进行集中采购,再与船公司对接,通过数据推进各种交易。例如,过去各物流主体各自为战,要使用集装箱运输需要对接很多渠道和代理,随之而来的还有人力和渠道铺设的成本;实现对接后,海运网上有几千万的集装箱数据,可在网上直接进行匹配,上述成本就可节省下来。此外,包括后续的快递和保险业务也可融入交易的大平台,在缩减成本的同时还能为平台使用者提供增值服务。
金融机构如银行作为客户密集型行业,本身拥有的大量客户会产生海量数据,因此在大数据的应用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个人业务方面,银行数据与生活数据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消费习惯;而在以企业客户为主的国际贸易领域,资金链条上的信用和风险控制则是银行拓展的主要方向。
以建设银行的“善融贷”为例,它基于历史数据(包含过去的交易结算量和在建行的日均资产等)对客户的信用做出判断,为客户提供纯信用贷款,无需抵押和担保。这种结算产生信用、积累信用,再产生新的结算模式,也是银行积累更多数据、做出更多创新产品的前提和保证。
大数据在风险控制中的表现还体现在反洗钱中。过去金融机构在检索支付信息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搜索筛选出敏感字样。比如CBI可能代表爱尔兰银行(Central Bank of Ireland)或意大利央行(Central Bank of Italy),但也可能是在制裁名单中的伊朗央行(Central Bank of Iran),因而需要将所有带CBI字样的交易记录送往反洗钱部门审查。大数据的分析则可有效改善这种状况。针对结构化数据的统计分析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新型系统可以绘制出交易和账户之间隐藏的联系,发现其中存在潜在洗钱风险的可疑交易模式并发出预警,有利于银行提前把控风险。
在探索和挖掘自身优势的道路上,中国建设银行在2012年率先上线了电商平台“善融商务”;同年10月,中国交通银行上线“交博通”;随后,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中国工商银行的“融e购”也相继上线,中国农业银行更推出“E商管家”,为企业之间搭建平台,支持供应链管理、云服务及支付结算等。国际上,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开发了代付订单采购服务(Purchase Order to Pay),客户在平台上下单,银行管理订单、跟踪信息、完成结算。上述平台都实现了B2B和B2C模式,为自身积累了更加详细的贸易数据,介入贸易更前端,从订单开始掌握客户的行为数据。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平台在跨境经济中还只支持个人的跨境消费,没有对企业用户开放跨境贸易功能,不能很好地吸纳贸易链条上完整的数据。
国际贸易第三方平台的繁荣给了我们启示。银行本身掌握着丰富的客户资源,如能与国际贸易链条打通,开发支持国际贸易的电商平台,支持客户进行在线进出口贸易的订单、出货、查询,再加上本身已经完备的结算功能,将能为后续的大数据之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建设银行为例。进口商将采购需求在“善融商务”平台上发布,进行询盘;平台向供应商反馈采购需求,再与供应商的生产内容进行匹配,筛选出合适的供应商,响应进口商的需求。在价格和企业资质竞争中,高品质、服务好且具有价格优势的供应商会脱颖而出。交易记录会被平台记载,而交易活动产生的实时信息即是我们所需要的大数据资源。这些信息经过收集和处理转化成企业信用,当企业向银行申请融资时便成为对其授信的辅助证明。
交易数据同时也反映了国际贸易的形势。当一种货物询盘激增时,银行便能迅速做出反馈,调整对这类货物融资的门槛,促进贸易。又例如当某一港口被频繁使用,且历史记录良好,银行在处理类似业务时便可以考虑与港口公司的合作,将历史信息良好的中型公司集中在一起(比如中联供应集团就提供为货代行业建立“资金池”的服务,集中中大型优质公司统一开户),提供更大额度且安全的贷款。
在开放自身的基础上,直接使用外部数据库能更有效地整合上下游的资源。银行可以直接和第三方服务平台进行数据合作,对第三方平台上已在银行开户的企业产生的交易活动加以有效整合,以进一步了解该企业的贸易活动,如在银行信用结算外是否还采用了其他的结算方式(如第三方支付),这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等。如果发现企业对不同贸易采用了不同的订单和结算方式,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甚至量身定制新的银行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已经从各个行业渗透出对信息化的需要和依赖的信号。如何更好地适应这个数据化时代的国际贸易环境,并通过创新充分发挥本身已有的数据优势,是银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能更好地借力大数据,拓宽已有的电商平台接纳国际贸易,并借助外部数据库深耕用户行为和用户需求,或将可以使优势资源得到整合并降低银行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北京
国际贸易单证处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