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的环保经济学

2016-12-29 05:42:48
当代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造纸厂货车废气

徐 姗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0042)

《穹顶之下》的环保经济学

徐 姗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0042)

《穹顶之下》的播出引发了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再一次激烈讨论,但该纪录片仅仅揭示了污染情形的严重性,未对社会不愿承担立即治理环境费用的现实加以阐明。本文通过《穹顶之下》中的事实,阐明当前环境保护我国民众的选择,并指出其渐进改善的可持续性。

《穹顶之下》;环境保护;成本收益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原央视主持人柴静所完成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讨论了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该记录短片中,钢铁企业产能的落后、石油企业油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汽车厂商不愿为汽车安装废气回收装置、以《大气污染防治法》为代表的环保法律无法得到践行等一系列画面的呈现,刺激着每一位观众的视觉神经。

毫无疑问,柴静记录的现实是真实的,但是柴静本人对于画面背后环保问题的解读是否真如其所说环保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首要解决的问题呢?如果环保问题的确需要立马解决,为何在《穹顶之下》播出后这段时间里,并没有出现大范围人群放弃对于“落后产能”的追逐而转向立刻解决环保问题呢?《穹顶之下》中我国社会与民众的选择是否有其背后的理性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加以回应,以期分析出当前人们对于环保问题态度与行为选择的价值与意义,提出当前环境发展的转变具有可持续性。

二、环保问题的相互性

假设某地青山绿水,当地民众每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可以享用纯净的水源,但该地经济发展落后,民众基本的生活仅仅依靠山上野果、水中游鱼等自然资源满足,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每年的人均收入仅仅为1000元。此时,当有一家造纸企业愿意在本地设厂,造纸企业的污水排放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危害,但其可以使得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每年显性增加1000元,而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更是超过了所需负担的环境代价,民众是否会被激发起环保意识而对造纸厂的建设表达反对意见呢?答案是否定的,民众很可能不会拒绝甚至是欢迎造纸厂的建设。原因很简单,当地的青山绿水能给予当地民众的直接经济收入过少,此时青山绿水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其获得青山绿水的代价十分低廉;其对美好环境需求的满足并不能填补其对于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收入显性增加的空缺。在此情形下,当地民众自然会选择建设造纸厂。

在该假设中,造纸厂的建设带来的收益包括了当地民众收入增加、地区建设发展加快等一系列收益,其牺牲的成本在于青山绿水,即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在是否愿意建设造纸厂的问题上,当地民众的选择过程是理性的:将付出的环境代价与经济收入的增加两相对比后选择了造纸厂的建设。

如果环境牺牲的代价远远超过了所能带来的收益,例如造纸厂的建设会使得当地民众迅速患病而无法生存,当地民众会愿意建设造纸厂吗?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回答,但需要关注的是需要运用前文论及的思考模式进行甄别。如果人群能够忍受环境遭受到破坏,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短暂喜悦,仍会同意建设造纸厂;如果不能忍受,则不会建设。此处的思考模式仍是环境污染带来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二者之间的比较。无论事后结果如何,在民众做出选择的当时,其选择是理性的。

的确,仅仅建设一家造纸厂在现实中难以对于当地人群造成毁灭性的危害,但是,这样的考虑方式是可以在之后每一次选择环境付出代价时进行运用。如果假设达到临界值,即环境再付出任何一丝代价都会超过所获得的收益,对于之后需要进行选择进行各种生产建设的人们而言,这就是是否会继续推进建设最简单的衡量标准。

三、现实的验证——以《穹顶之下》为依据

1、货车司机与汽车厂商的视角

在纪录片中,出现了一系列破坏环境攫取利益的人群,笔者在此选择进行运输业务的货车司机以及生产汽车的厂商加以分析。

在一段采访中,北京市执法机构对于没有按照规定安装废气过滤器的货车进行查处,并与之后美国洛杉矶货车环保措施的先进进行对比,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但冷静思考,其实货车司机与货车生产厂家的回复已经告诉了明确的答案。

有的货车司机表示,其并不知道汽车并未安装;也有的司机表示尽管安装了,但是一旦开启,则油耗将变得高昂,每趟货运的成本增加,收入减少会迫使其退出该行业。纪录片中,对于厂家没有安装废气回收装置进行了采访,厂商的回答也相当简单明了,如果安装了废气回收装置,其价格将会提升,在同类汽车销售的比拼中,其将落于下风;同时,如果司机反馈其在同类汽车中油耗更大,原先的顾客也会转向其他品牌而不再选择该企业生产的汽车,则企业将无法继续生存。

如果治理环境污染成为首选,理性的货车生产厂家应该安装废气回收装置,那么为何没有安装?理性司机的选择应当是购买具有废气回收装置的汽车,开启废气回收装置,那么为何没有开启?解释的原因只有一个,假设不成立,即治理环境污染并未成为货车司机的首要选择。

但这仅仅只是表象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货车司机与厂家的采访中可以发现:民众并未准备好为环境治理付出相应的费用。如果群众愿意承担该费用,则货车司机可以提升其运输价格以填补开启废气回收装置带来油耗的代价;如果群众愿意承担该费用,则生产企业安装废气回收装置,在同类企业销售竞争中不会有劣势,货车司机也同样愿意购买,因为其购买汽车所增加的成本可以从运输获取的利益即普通群众负担的运费中,获得相应的对价。但当下群众并没有此类意愿,即认为环境污染的代价低于其他收益的增长,而不愿意承担治理环境的费用。因此,生产企业不愿安装废气回收装置、货车司机即使购买具有废气回收装置的货车同样不愿开启的普遍现象,正是当前群众认为环境污染代价低于其他收入、未准备承担治理环境费用前提下的理性选择所“应有之义”。

2、油标确定的视角

柴静在采访中质问油标确定委员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前总工程师曹湘洪,为何油标确定委员会不愿将石油质量(即油标)提高?在曹湘洪一系列“顾左右而言他”中实际上已经讲明了真正的原因,即我国石油企业并不是不愿提升油气标准,而是提升油气标准,生产经营中成本将要提升,但我国石油企业并没有定价权,定价权掌握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手中。

与货车生产厂家安装废气回收装置将增加成本相类似,油标的提升将带来石油企业炼油成本的增加,如果民众愿意支付该部分炼油成本增加的费用,石油企业同样愿意为更加美好环境的治理贡献企业的力量。但油价一直被称为“油老虎”,每次价格的波动,特别是上涨,牵动着亿万群众的感受。而对于油气价格上涨的厌恶情绪也表明,群众并不愿意支付环境治理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基于此种情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担负起替代市场定制油价的职责。但这种长期依赖国家调控压低油气价格,使得当前油价并不能时时反映人群对于油气的需求变动,同时其本身被赋予的通过油气价格反映人群对于环境好坏需求的功能也被去除。当市场价格由政府所控制,石油企业对于按照需求供应油气的议价能力将受到限制,任何的变动,包括对于油标提升、环境治理费用不能及时反映在油气价格中,石油企业作为国企负责人的变动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任职的调动,那么听从国家安排,维持现状实现国家安排的利润指标,实现政治指标,成为了石油企业及其负责人的理性选择。

一方面,人群对于油价上涨的厌恶态度,表明了人群并未准备好支付获得美好环境的费用;另一方面,当油气价格赋予了政治意义,政府长期对油气定价权的控制,而无法将环境需求纳入市价的变动中,造成了社会大众对于油价的错误认知。两者结合形成了油标无法提升的“恶性循环”。

四、我国当前环境的可持续性——结合英国伦敦“雾都”治理经验

既然群众选择了当前“污染发展”的模式,那么该种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吗?是否真的会出现环境破坏的“不可逆”?

环境破坏的“不可逆”,被诸多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个体用来说服他人树立环保意识。不可否认,该说法具有很好的沟通效果,但其背后的理论真实情况却是:由于环境自我恢复的变动缓慢,而寿命有限的个体难以发现其显著的变化。

可以参考国外发展的事例进行论证。英国伦敦之所以被称为“雾都”,一是来自于其独特的气候原因,二是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大办工厂、广立烟囱后排放废气所致。伦敦市民开始并未觉得环境污染是其不可付出的代价,经济增长才是更为重要的选择,甚至一度曾将坐着蒸汽轮船观赏两岸烟囱作为娱乐休闲的一个项目。但当1952年12月4日至9日发生连续黑烟笼罩的情形,市民发现罹患肺病的人数显著增加,出门不得不带着防毒面具时,伦敦市民开始将环境需求的满足成为首要目标。伦敦政府一方面通过立法限制环境污染的行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金钱与人力提升环境质量,特别是生产中环保技术的革新,而与当下中国不同的是,其污染使得群众显著感受到不适而转变了其对环境的需求,因而大部分伦敦市民无论从心理还是行动上都支持伦敦市政府的环境保护措施。此外,伦敦市政府开始集中进行污染严重企业的迁出,开始向乡村迁出;后来,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迁移,而这也是60年代后发达国家产业转型迁移、发展中国家招商逐步发展的原因之一。①

综上,结合英国经验,当前中国环境改善的可能性存在两种:一是当下需要发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立即转变,使得群众愿意承担维护美好环境的费用,存在偶发的孤立事件转变人群的选择,其转变存在一定地域限制;二是等待国内企业将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在由于环境成本提升的情形下,企业自身进行技术转型,或者发生地域转移:从东部沿海逐步转入中西部地区,甚至移转入其他国家以及地区。而当前的现实情形是由于我国地域的广阔、经济实力的提升、产业转型的逐步推进,第二种在渐进缓慢发生,尽管变化非显著,但的确在发生且可持续。

五、结语

我国当前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未达到促使社会大众向环境保护作为重要选择转变的程度。不愿意支付环境保护的费用与期待环境美好的愿望二者之间本身就是矛盾的。尽管越来越多的个体关注环境问题,但从社会民众对于环境治理费用态度可以发现,当前大部分群众的选择是继续忍受,在社会发展的缓慢变迁中实现环境治理的渐进改善。

注释

①参见刘向阳:《20世纪中期英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内在张力分析——环境、政治与利益博弈》,载《史林》2010年第3期,第144—149页.

(责任编辑:孙 嘉)

猜你喜欢
造纸厂货车废气
货车
幼儿画刊(2023年12期)2024-01-15 07:06:14
船舶废气脱硫蒸发冷却器数值模拟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40
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探讨
液吸汽提法处理粘胶废气中二硫化碳的研究
土壤修复过程中的废气控制与治理
造纸厂污水处理设施上游来水异常排放及其应对措施探析
环境与发展(2019年8期)2019-10-18 15:25:58
货车也便捷之ETC新时代!——看高速公路货车ETC如何实现
京多所高校试点快递纸箱回收回收后直接进造纸厂
福建轻纺(2017年12期)2017-04-10 12:56:31
金城造纸厂研制成功以草代木的新型纸
兰台世界(2017年4期)2017-03-08 08:13:26
推货车里的爱
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