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冬
(吉林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研究
王晓冬
(吉林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来自气候、能源、生态、环境等诸多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指出其低碳化升级的必要性,并提出产业集群生级的目标和战略措施。
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升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低碳化是以低碳理念为导向,发挥集群优势,促进低碳技术与政策的创新推广,实现集群内产业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冯奎认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吴晓波提出,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整合产业集群产品供应链,做到节能、减排、企业经济三方面兼顾,最终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低碳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来临,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我国作为一个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的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除调整产业结构,还必须促进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引领低碳经济的发展。
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在2010年“两会”上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时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同时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这都为今后中国发展的低碳经济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愈加明显,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日趋强盛。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大国责任主要体现在减排与发展低碳产业方面。2009年9月胡锦涛就曾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优化技术。”这个承诺充分反映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的国际责任,表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
低碳技术涉及电力、建筑、交通、冶金、石化、化工以及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等方面,如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几乎涵盖了GDP的支柱产业。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一时难以改变。所以,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技术创新就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重点问题。目前存在的经济发展中以下问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瓶颈。
1、追求GDP的快速增长。多年来各级政府业绩政绩主要指标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各级政府及领导为实现GDP的快速增长,忽视环保、低碳、节能和生态保护,导致了“三高”的严重后果。如钢铁、石化、造纸等行业,为追求产值降低成本,只顾大量生产,排污设备成为摆设,有关部门对排污不能依法治理,严加监管。自国家提出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50%后,碳排放有所控制。可以说过去的高碳生产政府的政策失误是原因之一。
2、国外需求推动了我国许多“三高”出口企业只顾大量生产,不注意环保、节能、低碳减排。如服装生产的上游环节的布匹印染的污染,家具、玩具生产的污染,化工用品的生产污染等等。出口企业只为出口赚钱,不顾节能减排。而国家为了鼓励出口往往忽视节能减排。
3、外企来华投资造成的“三高”。改革开放以来,为加速经济发展,我国急于招商引资。而外国来华投资的大多是“三高”行业企业,这些在本国不允许的生产项目转移到中国来,给我们造成环境等方面的严重损伤。
4、国人“便利消费”习惯所致。如我国的“限塑令”颁布已久 ,但看看菜市场的塑料袋使用情况是那样的惊人。其实“限塑”的意义在于节约石化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个相关链条性节约意识和行为。但是,我们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最后的结果是资源浪费和大量碳排放。据《全国节能减排手册》的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相关生产能耗约1.2万吨标煤,实现碳减排31万吨。此外,国人的出行理念及无节制的驾车出行都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
5、科技落后使得某些资源“变宝为废”。如每年农村春秋两季的秸秆燃烧造成了严重雾霾,大气污染。秸秆是非常好的可再利用资源,但是没能开发利用,不但浪费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垃圾不分类在许多大城市普遍存在,没有采取 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都造成了高排放。
这些看细节小事却带来了严重后果的问题不解决,很难从整体大局、产业发展上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从各个方面抓起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传统产业仍占很大比重,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潮流,我们必须以此为切入点,实行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进而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产业集群升级的目标是低碳化,这对于实施已久的“三高”生产模式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企业生产来说是很难的,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甚至是强制性政策措施。
1、将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为低碳产业集群。我国现有产业集群,特别是东北地区的产业集群大都以制造业为主。这种三高产业目前既不能取消,又不能转行,除非产能过剩。所以,只能在原有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技术研究,使这些产业集群做到生产中节能减排。同时政府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甚至是强制措施,必须转变原有三高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达到高碳产业低碳化。
2、避免国外高碳类企业来华投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大量国外的高碳排放企业趁机而入,导致我国碳排放严重。国家应该严格审查来华投资企业的性质,对其生产是否达到国际有关条款规定的炭排放要求严格把关,如果超标一定严禁来华投资。已在华投资生产的企业必须承担“低碳”责任,否则严加处置。
3、尽快扭转三高出口产品企业的高碳模式或减少某些出口,使出口产品产业集群低碳化。西方的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相关企业的碳排放。许多相关出口企业,为出口赚钱不顾高碳排放大量生产。目前我国对欧美国家出口商品不仅量大,而且主要都是高能耗产品。这样的产品出口问题不解决会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加重我国的碳排放;二是面临国际“碳关税”的高课税,所以,必须转变这一格局。为此必须强制这些企业减排,否则强行停产整改,不能为赚取外汇而阻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4、将已有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优化或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化工、新能源等产业在某些省市如上海、吉林省等都是举足轻重的产业;建材、冶金等也是某些省的重要产业。该类企业要发展,必须进行低碳化改造,实践证明,只要将其纳入低碳化目标,采取强制及科学有效措施是能够实现低碳化的。这一点上海走在了前头,其万元产值循环经济指标远远领先于全国同行业水平。耗能、耗水、废弃、废水分别低于同行业1/2、1/12、1/3、1/8。这些足以说明只要措施及制度得当,企业的低碳发展是能做到。原有三高企业能够做到低碳化,新建产业园及经济开发区必须以低碳作为起点和目标。我国就是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和低碳中寻求最佳经济发展平衡点。
5、政府要强化低碳管理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保证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特别是严格的奖惩制度,如对低碳减排的企业给予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予以重罚,提高其违规成本,使其不得不低碳减排。类似开启燃油税、阶梯式电价、排污排碳超标予以重罚等措施都不失为节能减排的好措施。
6、强化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产业集群低碳化需要低碳技术的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是通过技术范式的转变对传统生产技术系统进行改造的过程。我们应根据各地情况和各行业产业集群的性质特点制定措施,构建适合自己情况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通过技术创新建立起低耗、节能、清洁、减排及资源循环利用等多元化的技术体系。要做到这一点,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等要密切合作,政府在其中应构建相关政策和利益机制,保障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寻找低碳技术创新的重点。
7、要以法律及制度约束政府、企业、民众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国家要制定有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和实施环节,不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企业应关注国家低碳、气候等方面的政策,要在低碳经济方面进行战略性投资。强化民众的作用,约束和引导民众低碳消费会有效果的。比如制定消费者责任法,强制民众低碳消费,节约环保,对违规者予以严惩。仅靠公益广告起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要使民众认识到低碳、环保是公民的责任,从我做起。
要推动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发展,就要通过对已集聚的产业进行以既定目标为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构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明确产业集群升级目标后,要创新技术体系、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合理地战略,多方努力,共同配合,定能实现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1] 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
[2] 吴晓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
[3] 2010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4] 低碳技术在中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4-30.
[5] 王欢芳,胡振华.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5).
(责任编辑:孙 嘉)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1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