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许昌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及实现路径探究
吴迪
(许昌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近几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产业结构艰难地调整和转型。产业结构的合理发展和调整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只有根据本区域的特点测评主导产业,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型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并引入创新产业替代部分过剩产业,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实现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在此背景下,就要认真梳理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新道路。区域产业结构能够有效反映该区域内的产业发展形式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源,如果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势必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制定有效的优化实施方案必须结合实情,否则有可能打破区域产业结构平衡,反而对区域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是伴随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目的就是让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不断升级进步,国家的不同经济阶段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区域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产业形成时就会自然地出现。最初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来自于西方的一些学者,其发现了不同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某种联系。国际上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的研究很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赫希曼提出的主导产业概念、罗斯托的六阶段论、筱原三代平的两个基准、霍夫曼定律、列昂惕夫的产业结构投入表等。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一次分析工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演变趋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特征,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的持续下降,暨“霍夫曼定理”,这也是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中的开创性成果,并从此使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随后有更多的经济学家投入到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中,科林·克拉克、库兹涅茨、列昂惕夫、霍利斯·钱纳里等学者进一步进行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我国学者也有一定建树。候剑(1998)结合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做到动态超前性、全球性、竞争性,应具有外向化和国际化特点。周冯琦(2001)研究了我国经济改革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发现在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环境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趋于多样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方式发生转变的特点。管清友(201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重要根基,要把握关键性行业,形成产业优势。
产业结构自提出后,就经过了不断地发展研究,但是由于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因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具体的产业产值应该是哪些范围内的产业产值,总产值又应该是哪个范围内的。在初期的一些研究学者的工作中,这个范围往往是以国家为单位,例如科林·克拉克就是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角度发现了产业结构的规律,此后的一些研究学者也有许多都是基于一个国家内的产业发展进行产业结构的研究的。但是,这种大范围的研究虽然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却难以考虑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近现代逐渐发展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后,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分析变得复杂而且不准确,因此对产业结构的分析逐渐趋向于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这不仅便于研究分析,也能够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参考价值。
1、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和内涵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发展演变形成的,尽管短期内结构内部的比值可能会有变动,但是总体结构形式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种产业结构已经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趋势或者造成了经济退步的事实,就十分有必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达到保持产业结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产业结构优化的本质是通过产业扶植来调整现有的一种产业结构,以达到一种更加理想的平衡结构状态,但学者们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还有着一些不同的理解,学者周振华在其专著《产业结构优化论》中提出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结合”,而另一位学者苏东水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本身应该是一种合理化与高度化的动态过程。总而言之,其内涵可以归结为一种促使产业结构达到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方式。
2、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标准
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是为了达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那么也就有必要明确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标准,才能够制定一个明确的优化目标。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多种基准,例如需求结构基准、国际基准等,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主要是国际基准,这种基准来自于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历史产业结构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得到的一种标准,这种基准也常被用于判断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状态是否是合理的。但是事实上每个国家或者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适合于根据自己国家的历史数据发展来衡量国家现在的发展情况,因此这种国际基准实际上也只能是作为一种参考方式,并不是一个真正标准,事实上对于合理化的判断也可以根据其他基准进行。
对于产业结构优化高度的判断同样没有完全正确的一种方式,目前主要运用两种方法进行衡量。第一是标准结构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是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数据中总结出的一套参考标准,将自己国家或者区域的产业结构与标准结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第二种方法是相似性系数法,这种方法是对第一种方法的改良,因为单纯的使用发达国家的数据作为参照很容易造成一些适应性问题,因此提出借助相似性系数的计算来进行比较,从而能更合理地得到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是指通过调整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生产关系,在满足国家经济结构政策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特点,合理地对区域内的产业比例和结构进行调整。当然,进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不能盲目地直接执行,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型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根据本区域的特点改善模型,才能够在实际的政策执行时获得预定的优化效果。目前较长参考使用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主要有:基于投入产出法的计量模型、基于博弈论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多目标规划计量模型以及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计量模型。
1、基于投入产出法的计量模型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计量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法研究区域内经济联系和平衡,这种模型的建立主要是通过数据统计编制出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并据此建立相应的数学线性代数方程体系,通过数学方式形成一种对实际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的一种模拟,从中分析各种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以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作用,从而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这种模型是一种非常具体的量化模型,对于产业结构关系可以由清楚的数据联系进行分析,但是这种模型也有一定的缺陷,即敏感性较强,在国家或区域政策变动时,都需要重新进行统计建模,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因受到一些意外因素的影响而达不到预期的优化效果。
2、基于博弈论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基于博弈论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其着眼点是研究产业间相互竞争合作与产业结构平衡之间的关联性。基于博弈论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同一产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结构优化,在同样的产业内容中,有不同的企业参与竞争,研究这些企业的特点能够发现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也有所区别,一些企业走科学创新道路,加大工业改革力度,采用合理的企业结构,于是这些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了更强的优势,并在发展中逐渐奠定了企业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二是指基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合作结构的研究,现代经济在某些时候需要不同产业之间进行合作,但同时也会加强与别的产业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合作之间的平衡状态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所追求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多目标规划计量模型
多目标规划计量模型是指在一组约束条件下,极大化或者极小化某一目标函数,通过对极限问题的研究选择更有利的一种答案,在实际运用中,这种模型通常就被用于涉及多个目标的决策问题分析中。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正是一种一定程度上的目标选择和规划问题,因此也适合于用这种模型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加大产业发展贡献的两个目标规划问题,我国就有学者如康凯、崔凤花、吴军年、王宁等就这两个问题建立多目标规划计量模型进行解决,通过该计量模型分析了区域产业发展与环境协调问题等目标之间的矛盾与联系问题。多目标规划计量模型在通过给出极限化目标情况后,还涉及到合理的目标选择方式的问题,主要的模型求解方法有评价函数法、交互规划法和分层求解法等,这几种方法都是基于将多目标优化函数中的子目标函数通过转换或计算处理得到一个单目标函数,但是这几种方式最终都有可能得到区域最优解,难以得出完全正确的满意解。
4、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计量模型
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计量模型最早是由白玫将其运用于建立省级产业结构优化模型的过程中。这种模型研究重点在于借助系统动力学理论探究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中众多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与作用机理,分析产业结构之间的推动因素,以及对一些外部环境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情况做深入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计量模型不需要非常详细的数据统计就可以对区域产业结构中的内在影响和联系以及对外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变化规律,有助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的研究分析。但是缺少数据也是这种模型的一个缺点,通过该计量模型得出的分析结果由于缺少数据支持也难以得到验证。
1、选择和测评区域内主导产业
区域产业结构虽然是众多产业形成的一种综合结构,但是由于具有区域性特点,必然存在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和评测关系着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平衡,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必须进行慎重的决策。一般这种主导产业是在区域内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受到区域内的环境气候和资源影响,但是也有一些现代工业产业结构是根据政府的扶植开发政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并不是说这个区域过去的主导产业是什么,今后就不能改变,而是应该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这种改变是否有必要,就需要进行主导产业的评测。评测工作主要是针对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是否能够支撑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平衡、能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等主要方面进行的,要综合考虑到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环境污染控制等多方面的影响。有效选择和评测当前的区域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是进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事项之一,合理改变主导产业也是一种有效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2、建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针对某一主导产业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具备可行性,更加有效的方式一般是构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根据实际逐步推进产业调整。构建过程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实验,不能单凭主观臆测决定区域合适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在上文中介绍的基于投入产出法的计量模型、基于博弈论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多目标规划计量模型以及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计量模型这四种模型运用比较广泛,也是适合于大多数区域产业结构的四种模型,在实际选择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实际情况来预测模型效果,然后通过模型实验进行决策选择。确定好优化模型之后,需要按照模型内容和方法进行模型的构建,该过程要涉及到区域产业结构的各种数据分析和关系分析,是一个长期的建立过程,实际运用中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
3、融入创新产业结构
当传统的产业结构已经难以为区域产业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的时候,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在现有产业结构中扶植一些创新产业,让创新产业逐渐融入到原有的产业结构中,这可以有效打破传统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让区域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当然,这种融入并不是盲目的,不是说哪一种产业更赚钱就要发展哪一种产业,而应该更多地结合区域自身的环境和资源特点打造自己的创新产业,这样才能够让区域产业结构实现真正的优化,并且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的生命力,促进区域经济改革发展。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形成的产业结构就是推翻了过去的传统产业结构,融入现代化的创新产业,从而成为目前我国的主要工业生产地区之一,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区域内的产业生产情况的综合表现,是在区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保持区域产业结构的平衡有利于维护产业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但是如果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或者存在问题,就有可能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对国家的决策和发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必须进行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优化路径可以通过选择改变一些主导产业进行替代发展,或者是建立合理的优化模型进行逐步调整等。当然不管何种路径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综合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和外部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国家和地区政策进行科学的优化,从而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刘小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3(3).
[2]侯剑:产业结构:现存问题与战略调整[J].中国集体经济,1998(3).
[3]殷琪、张金玲: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15(11).
[4]管清友:习近平常态:未来10年中经济大趋势[J].上海经济,2014(6).
[5]郑扬扬、吴迪: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发展动力探讨及对策建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6]游新彩、傅贻忙: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度量模型研究[J].现代商业,2010(8).
[7]吴玉霞: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3(12).
(责任编辑:张琼芳)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常态下河南省产业集聚优化调整保障机制研究,编号:2016-GH-101;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河南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问题研究,编号:SKL-2015-3294;许昌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