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丽
(福建江夏学院 金融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品德为重。培养忠诚、敬业和有责任感的人才,并能做到注重效率,积极沟通,团结协作。激发团队协作精神的关键和起点是要先组织一个好的团队。好的团队就是要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要挖掘出团队成员的潜质,激发每位成员的潜能。潜能它是一种爆发力,是一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其中要以精神潜能最为重要,即一个人的意志、态度、性格。意志力来源于欲望,欲望越大,意志力就越大,因而潜能就越大。同时,我们必须还要打破人性的弱点,使团队成员要做到积极进取,永远跟上团队的步伐,并能通过相互的沟通,找到每个成员的正确方向和真实的理想,激发员工的激情和斗志,达到成员间的激励与协作。(3)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大跨度复合型人才。福建自贸区特色为对台,金融人才既需符合实践性又需满足复合型要求。金融人才首先是专业化实践人才,以金融学为专业,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学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知识层次上实现“复合”,在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需具备管理、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等,这样才能实现“复合”。专业化金融人才强调人才的“深度”,是指能在某个特定的金融领域分析和解决专业化金融问题的金融人才,能对金融理论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并具备较强的金融实务操作能力。除了专业方面的深度外,复合型金融人才还应注重人才的“广度”。金融人才是一种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即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具备各种卓越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所以福建自贸区所需金融人才是一种大跨度复合型人才。
福建省自贸区建设中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杨小丽
(福建江夏学院 金融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福建自贸区是对台深化合作,探索不同市场运行规律的试验田,需要创新性、探索性、具备协作精神的大跨度复合型金融人才。而当前福建省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模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及人才培养和支持政策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从高校金融专业设置,实践教育,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探讨了构建福建省自贸区建设中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自贸区;应用型;复合型;校企合作
1、福建省自贸区金融人才需求的背景
福建自贸区建设是国内深化经济市场、经济体系改革,探索境外不同市场体系运行规律的实践,发展中探索性和创新需求很强,横跨境内外市场,金融和贸易先行。其发展要抓住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机遇,利用对台地域和文化优势,建立台海自由经济区,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福建自贸区发展需要金融人才用知识与才干推进自贸区政府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服务业开放,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2、福建自贸区需要大跨度复合型金融人才
(1)具备较强专业功底,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自贸区改革中,金融服务业开放是重要方面且是薄弱环节。金融的放开一是利率市场化,自贸区内本身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区域,参与的机构有中资和外资,自贸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跟国际市场联通,如果利率不能完全自由浮动,可能会带来诸如套利交易等问题。因此,利率市场化有必要在自贸区内率先开放实施。二是资本项下可兑换,贸易投资便利首要的条件是资金的自由移动,资金移动中要控制汇率风险就需要实现货币兑换自由化,这也是一个自贸区必备的基础金融条件。没有创新,社会停滞不前。福建省自贸区特色在于对台合作的推动与创新,如何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是在两岸合作中的重要抓手。培养有创新思维的金融人才是促进自贸区发展,闽台金融合作创新的重要保障。
(2)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协作精神的人才。自贸区内金融交易量大、自由度高、内外融合、产品丰富,金融人才在拥有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之外,还须以
品德为重。培养忠诚、敬业和有责任感的人才,并能做到注重效率,积极沟通,团结协作。激发团队协作精神的关键和起点是要先组织一个好的团队。好的团队就是要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要挖掘出团队成员的潜质,激发每位成员的潜能。潜能它是一种爆发力,是一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其中要以精神潜能最为重要,即一个人的意志、态度、性格。意志力来源于欲望,欲望越大,意志力就越大,因而潜能就越大。同时,我们必须还要打破人性的弱点,使团队成员要做到积极进取,永远跟上团队的步伐,并能通过相互的沟通,找到每个成员的正确方向和真实的理想,激发员工的激情和斗志,达到成员间的激励与协作。
(3)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大跨度复合型人才。福建自贸区特色为对台,金融人才既需符合实践性又需满足复合型要求。金融人才首先是专业化实践人才,以金融学为专业,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学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在知识层次上实现“复合”,在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需具备管理、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等,这样才能实现“复合”。专业化金融人才强调人才的“深度”,是指能在某个特定的金融领域分析和解决专业化金融问题的金融人才,能对金融理论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并具备较强的金融实务操作能力。除了专业方面的深度外,复合型金融人才还应注重人才的“广度”。金融人才是一种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即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具备各种卓越能力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能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对金融人才的素质要求。所以福建自贸区所需金融人才是一种大跨度复合型人才。
1、当前福建省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模糊。金融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着重培养“善于学习、应变和应用”的能力。当前福建省金融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单一、模糊,与自贸区对台金融合作与发展多样化、实务化和全能化的人才要求不相适应,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中较为单薄的能力塑造与自贸区对金融人才全面的能力要求不衔接,填鸭式理论灌输的人才教育方法与自贸区人才发展规律背离。
(2)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契合市场需求。依托相关高校进行学院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行业实际业务需求难以契合;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教育中往往强调学生对宏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微观实践技能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较差,无法适应自贸区内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而忽视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这必然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主要体现一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将来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计划的弹性,限制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二是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课程与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过于僵化与封闭。
(3)人才培养和支持政策不足。福建自贸区的总体方案提出,允许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设立独资人才中介机构。随着自贸区的外资企业和人才中介结构的增加,就职外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企业主招聘海外高端人才也将更加方便。目前,在用工制度方面,福建省自贸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的用工制度并无明显差别,但是在自贸区内对于外国公司的用工资格未予放宽,在涉及劳动雇佣方面,则仅有依法设立的外资公司享有独立的用工权,如果为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外资代表处,由于没有能力承担经济责任,只能通过国家指定的人才派遣机构使用国内员工。此外,自贸区内金融企业跨境委派员工欠缺明文规定,随着企业自贸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闽台间跨境金融人才流动规模将大幅增加,而目前极度落后的涉外用工政策将极大限制金融人才培养和支持制度的创新。
2、当前福建省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高校金融专业设置欠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创新。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中,专业划分过细,金融是服务实体领域,金融和贸易更是密不可分,单纯的金融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自贸区的需求。目前,我国金融教学内容更新和充实的步伐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的步伐,教材陈旧,反映最新金融发展的教材较少,前沿金融课程开设不多,理论教学与现实的金融发展之间严重脱节。另外,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呈现出盲目性、随意性特点,导致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与金融市场需求的差距拉大,金融市场急需的相关金融人才供给不足,而许多需求较少的人才却供过于求。一是金融专业的过度细分使得金融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被打破,出现相关教学内容的真空缺失和交叉重复现象;二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育不足,缺乏对台湾市场经济体系和人文环境的系统培训。在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多强调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培养不足,与企业需求脱节。此外,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不够。目前,福建省高校金融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金融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方法单一等状况。以往高校传统教育严重制约了金融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当前自贸区发展对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重视实践与经验,而一部分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仍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为主,金融实践环节不够,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此外,目前福建省内的金融或经济内课程主要瞄准欧美特别是美国的经济金融制度,对台湾市场经济体系和人文环境缺乏系统培训。
(3)外语水平不够,台语水平基本空白,难以有效融合。根据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局2014年对区内企业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对转型发展的关键人才——高层次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强烈,特别是金融企业需要“四通”人才,即通用语言、通用规则、通用管理、通用工具。福建自贸区主打“对台”牌,金融人才必须适应以英语和台语为主要工作语言的环境、熟悉闽台间的商业规则、具备跨文化合作力和领导力、掌握运营定量分析软件等。当前金融人才培养中外语水平不够,台语培训基本空白,同时语言水平的不足也成为闽台金融合作和有效融合的一大掣肘。
(4)政府职能部门尚缺乏政策引领或支持。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规范有序的市场,完整全面的法律体系,畅通灵敏的物资、信息交流网络等。这些既是大学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又是大学本身无法解决的。而政府正是为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存在的,其有义务,也有能力为社会各主体的发展提供它们自身无法解决的外部条件,促进自贸区人才服务体系的完善。当前在福建省高校与台湾高校合作过程中,由于一些顶层设计原因,存在政策法规缺位、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没有提供及时有效的人才政策支持。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政府无疑在信息拥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促进闽台教育合作方面,政府应提供必需的信息服务。但由于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切实向服务型转变,同时由于人力物力有限,所以没有为教育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政策支持服务。
1、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支持
(1)引导成立自贸区金融人才教育联盟。在自贸区管委会设立金融贸易政策咨询中心,由管委会、企业、高校指派人员组建,沟通境内外企业和教育机构,接受企业的咨询,收集自贸区应用型金融人才需求。政府职能部门应引导省内高校成立自贸区金融人才教育联盟,发挥各自优势,系统规划,前瞻性制定自贸区金融人才教育支持体系。
(2)减少金融人才在劳动用工政策方面的差异性。从促进贸易和公平竞争角度,自贸区管委会在政策支持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缩小自贸区内外企业与区外企业在金融人才劳动用工政策的差别,否则会产生“洼地效应”,即自贸区内企业有可能通过转移至劳动标准较低的地区寻找“制度红利”,以最大程度降低用工成本,不利于自贸区内企业的驻留。
(3)调整自贸区劳动争议处理管辖权,可践行国际劳工标准。随着福建自贸区的成立,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和境外人士加入,福建自贸区管委会对于涉外劳动争议案件管辖权可试行调整,亦或是成立单独的自贸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从制度上保障金融人才在就业方面的权益。此外,福建自贸区不仅要在企业规则和贸易规则上与台湾接轨,在劳动保障和劳动法制上也要逐步与台湾乃至国际劳工标准接轨。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可为自贸区金融人才就业和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持。
2、高校整合内部资源,系统培养人才
(1)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高校应大力建设金融教学实验室,模拟各种现实中的金融交易环境,使金融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对金融市场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现实社会的综合素质。同时,各高校应本着“内外合作、多创机会”的指导思路,积极主动地与各金融相关机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对于金融专业,不仅可以与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机构合作,还可以与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如各地的银监局、经贸局等)、经济研究部门(如研究协会等),甚至一般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金融专业学生能从不同的机构得到不同的实践锻炼机会,保证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开展相关工作。
(2)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顺应金融理论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积极吸收国外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
3、增进与台湾教育机构的合作
福建自贸区金融人才培养应加强与闽台合作,建立两岸“互通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机制。参照闽台合作办学的模式,帮助大陆学生熟悉台湾的经济和人文环境。
(1)构建特色的福建自贸区金融人才培养方式。金融人才培养特色必须结合自贸区经济发展趋势。有专家研究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普遍认为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了必要的人才和科学技术。福建省高校应该敞开校门,有效利用自身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在服务自贸区经济上下功夫,采取人才培养以及技术输送手段,发挥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增强与自贸区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和协调度,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转变高等教育系统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地位,缓解不断增加的生存压力。
(2)建立明确的福建自贸区金融人才能力框架。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优势很明显。而台湾金融教育开放度大,国际化程度高,不少课程采取纯英文教学,而且聘请金融界企业家授课,较传统教学更专业、更适用。当前,台湾金融业竞争白热化,许多公营金融机构纷纷转为民营机构,渴望早日到大陆寻找发展空间,也急需那种既懂金融业务,又熟悉两岸经济政策的“互通型”金融人才。如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福州设立海峡两岸金融教育专项基金,签约授权福建江夏学院海峡金融学院具体运作,包括设立海峡两岸金融教育奖助学金、推动海峡两岸“互通型”金融人才标准研究等项目,推动闽台联合培养金融人才项目的先行先试。
4、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1)注重对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应注重对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综合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协同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建立并不断完善目标清晰、内容丰富、层次鲜明、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和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机会。
(2)促进高校与金融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贸区发展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金融全球化和现代金融服务业最新发展前沿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分析预测区内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可以选聘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优秀经营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授课,促进校企互聘,实现学校和金融机构的信息、设备、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切实提高福建自贸区金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与高等院校之间亦可通过实施金融后备人才储备工程,着眼于金融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组织形式、人才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特色化制度创新和尝试。
5、提倡校企合作,培养自贸区金融人才储备后备军
自贸区金融人才的培养应强化校企合作,加强金融机构实训基地建设。在自贸区内设立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可借鉴上海自贸区做法,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人才需求白皮书,双方要大力加强重要研究基地和交叉学科平台的建设,尤其是要围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孵化基地建设,构筑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切实提高双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率。校企合作可采用校内模拟实验室与校外实训结合方式,也可采用企业订单式培养。利用高校和社会两种资源,可以实现生产实践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培养适合金融企业管理和服务等工作需要的金融应用型人才,这正是专业实践跨文化沟通语言三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初衷。结合自贸区内金融人才的需求实际,从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可塑性强,有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给予学习资助,并提供实习机会,优先吸纳到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就业。
6、依托高校科研团队,培养自贸区建设的金融智库型人才
为积极服务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打造各级政府和福建自贸区发展的智库、人才库,高校应成立福建自贸区研究院,采取“政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广泛联合国内外金融领域的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业、国外著名高校及国际组织的研究人员,深入开展自贸区发展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研究,努力建成助力福建自贸区建设与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并积极承担为自贸区金融高端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开展培训的工作。在研究方向上,要把福建自贸区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作为科研的主要导向,注重创新性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效果,努力为自贸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以服务求支持,通过与高校共建实验室订单式人才培养,为金融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实践场地以及持续地提供应用型研究课题,从而促进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特色的不断形成。
[1]陈清:自贸区建设须先做好人才文章[N].光明日报,2015-04-28.
[2]黄丽、罗锋:地方高校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当代经济,2015(14).
[3]祁君:新形势下的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4]洪桂彬:自贸区与劳动用工政策的适用与改革[J].汇业观察,2013(11).
[5]张钰芸:上海自贸区需要怎么样的人才[N].新民晚报,2015-04-04.
[6]王娇、宁媛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7]高运胜、聂清、贺光辉:三螺旋结构下台湾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
[8]范祚军、唐菁菁:我国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J].创新,2012(4).
[9]魏光强:校企合作下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J].新课程研究,2013(2).
[10]曹晓丽:匹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体系[J].华北金融,2013(12).
[11]唐贵伍、蔺海芸: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创新模式探析[J].商业时代,2014(23).
(责任编辑: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