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诗琪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探讨
蒋诗琪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和任务,提出了要依托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和优化资源配置来刺激经济,做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转型发展,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境界。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创新驱动;资源配置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逐渐减慢,中国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但是我国经过长期的发展,经济有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的问题并非不可解决。我国的主要问题源自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资源错配的问题逐渐凸显,制度、服务、产品和国际地位等与生产力不匹配,是典型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国要完成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一核心任务,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经济背景
在2014年11月9日举行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新常态的概念。我国的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转变上表现出来的[1]。新常态最明显的表象是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经济结构继续转型、战略从要素驱动变为创新驱动。从数据上看,2003 到2007 年,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11.6%的速度增长,2008到2011年的年均增长率为9.6%,2012、2013 年均为7.7%,2014 年为7.4%,到2015年下降为6.90%。增速减缓表明,中国基本完成工业化时期经济飞速增长的阶段,开始向中高速增长的平稳时期过渡。
(一)国际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
从国际经济看,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受重挫后一直在缓慢复苏,世界经济也进入到了其特有的一个“新常态”中。目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震荡,国际贸易大幅减少,保护主义强化,金融市场不稳定,以及各经济体间竞争不断激化,这都是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在国际“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背景下,高科技,智能化和信息化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美国大力支持一系列创新研发企业和机构,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欧盟国家提出了“工业2020”,用以推动再工业化中突破性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刺激投资和实体经济复苏。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挑战不容小觑[2]。由此可知,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多,风险挑战加大。
(二)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新常态
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综合优势。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仍然有非常广阔的进步空间[3],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困难,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是:
首先,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调整。这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逐渐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带动GDP增长的主导产业。从数字上看,2015年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20%、37.10%和57.70%;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分别为0.40%、2.60%和4%,同期相比第一、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分别上升了0.10个和0.5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却下降了0.80个百分点。所以随着产业结构变动,行业从粗放型低附加值型向集约型高附加值型转型,经济增速减缓是必然的[4]。
其次,新常态经济更强调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劳动密集型企业丧失出口竞争力。世界经济格局变动要求产业格局也进行改革,我国经济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因此产业格局也愈加完善和平衡,行业不断丰富,企业百家争鸣。国内出现了很多现代化新兴服务业,这些产业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而且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再次,强调以结合供给侧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计划经济结束之后,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需求侧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政策导向。而在新常态经济下,由于世界经济的低迷和国家内生动力不足,“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疲软,亟需转型为扩大内需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和对外合作结合拉动。
最后,新常态更加强调区域内部整体协调发展。其中一个是东中西地区统筹,另一个是城乡统筹。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得较好,产业结构相对先进,地区配套建设完备,这些地区拥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为了获得均衡发展,新常态要求国家在地区、城乡间进行资源统筹,真正实现地区和城乡现代化。
二、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所面临的问题
新常态经济下中国要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有以下几点:
一是国内经济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凸显[5]。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显著,经济危机后国家投入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这需求侧的刺激带来一定效果,但没有达到预期,经济刺激后引发产能过剩,物价高企,说明了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单纯扩大内需而不进行产业结构改革,进行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经济是无法发展的[6]。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不匹配,会引起库存严重、消费外流、生产缩减。
二是产能过剩现象严重。过度的产能说明中国在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是低效的,不能和需求匹配的。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在于社会生产力提高,而在于生产成本过高。当前,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型、高能耗型行业。并且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拥有的资产负债率和最低的资产周转率、最低的主营收入利润率,所以国有企业改革是重中之重。
三是市场资源配置低效、不可持续。我国用短短几十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革命,这以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代价的。这种资源的浪费和利用低效,一是源于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和法制不够健全,二是由于我国产业落后、粗放、不可持续[7]。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中国的企业中占据大多数,其产品的附加值比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低得多。世界市场需求变动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滞后,产品结构的单一和落后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粗放型企业大多技术较低或没有核心技术,一会造成了丧失出口竞争力,出现“一列火车商品换回一节车厢商品”的情况;二会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会使投资收益受损或外流。
四是区域结构不协调、城乡要素错配,存在“多重二元经济”现象。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仍然是“多重二元型” 社会。我国一部分地区比如北上广、东部沿海城市先于西部地区发展,相对于东部,西部地区存在着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资料较贫瘠等问题。相对于城市,农业发展仍然落后。在产业结构上,我国拥有一批现代化企业,但同时也有一大批缺乏发展动力的企业。这种地区和产业都存在贫富分化与资源分布不均,会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8]。
五是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较弱。企业创新力度不大,没有体现其在“大众创新”的主体地位,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是中国工业真正完成现代化高速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9]。科研创新水平低使得中国在高尖精设备和核心器具上只能依赖于国外进口,这将使中国企业的生产受到国外的技术制约,国际分工中只能处在产品价值链的底端。另外,科研创新成果投入市场应用的程度较低,没有使创新真正的在人民生活和经济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0]。
三、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的关键问题
由于我国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到经济结构升级的过渡阶段,只有顺应新常态下国内外经济变动的形势,做好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统筹与合理配置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能源资源产业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保证经济向更高级形态发展。要顺利完成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必须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解决产能过剩必须使生产符合社会需求,因此结合扩大有效需求和改革供给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作用,减少政府的无效干预,降低企业不必要的成本,提升资本收益率。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支柱产业[11],进一步提高新兴服务业比重,加快金融机构创新和改革,构建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可持续发展、就业承载能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涉及能源、国家安全等的企业由国家大力支持与掌控,实现技术创新,但产能过剩收益率低的企业,更应该改革制度,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去除过剩产能,促进产业链及生产资料的整合,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
(二)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高效生产力
合理地配置资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有效利用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现代资源要素。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人才大国,应该发挥我国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并且我国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技术,因此有能力建立起更为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二是改善“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要素错配。城镇化水平较低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开发农村资源,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鼓励农村经济发展[12]。
(三)创新驱动,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创新驱动是占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先机的必然办法。首先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次要推进企业制度与文化创新,创建活力大、内涵深的品牌企业。做好创新驱动,应当明确各创新主体功能,提升创新基础能力:一是以国家为强大支撑的科研创新,加快加深在能源、环境、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二是以企业为最活跃因素的核心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研发,为企业科研活动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刺激领头企业成长为有国际领先核心技术的企业,并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发展。
(四)建设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握经济合作新机遇
经济区域化成为新趋势,在国际经济的博弈中,把握区域经济合作自主权显得尤为重要。国际市场低迷,博弈规则重构与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要求我国对外拓展经济增长的新渠道。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是沟通我国和亚欧大陆各国,对外输出我国优势产品,输入需求产品,加深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构建以我国为核心的经济合作区域的有效举措。
四、小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不断深入,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更进一步。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转换到了新的经济阶段,经济发展有了历史阶段的提升,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新常态经济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准确地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当前的经济阶段,坚持深化改革,有效配置资源,实现区域间、城乡间与产业间的统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做好经济的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01:91-98.
[2]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问题,2015,04:46-49+82.
[3]徐鑫.新形势下制约经济转型的因素与途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5,11:283.
[4]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15-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6]姜超,顾潇啸.关于“供给侧改革” 看完这十个问题你就懂了[EB/OL].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6853.2016年3月4日访问.
[7]张秀生,王鹏.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产业结构优化[J].经济问题,2015,04:46-49+82.
[8]朱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变迁及趋势展望[D].南京师范大学,2005.-.
[9]朱宏任.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探讨[J].中国中小企业,2014,11:24-31.
[10]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01:5-11.
[11]杨晓光.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商业经济,2015,02:27-28.
[12]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