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
摘 要:青少年作为我国发展未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直接决定我国传统文化能否顺利传承。高中语文教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传承传统文化是非常关键的。同时,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语文教学更要更新教育观念、弘扬优秀文化,切实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活动
我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传统文化巧妙的融入其中。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展开探讨。
一、高中语文加强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开掘课堂教学的深度语文课堂的教学如果停留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那么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我们呼唤和需求的是有深度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内容,在文本的解读中实现深刻的个性化的鉴赏与领悟。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极大地充实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立足文本,结合教材内容,补充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便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
2.有利于扩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刻板的、僵硬的规训与教育只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传统文化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来滋养、来培育。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运用诵读、感悟、质疑、讨论、演讲、表演等多种方法,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与兴趣,课堂教学的空间就会得到充分的扩展,传统文化也会鲜活起来,被赋予新的意义。
3.有助于师生精神的健康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传统经典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精神健康发展的过程。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向学生充分展示每一篇文章中的文化特质。高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选择和编排的,都兼顾了文学作品的质与美,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将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向学生作更好的展示,引导学生探求和捕捉更深层次的文化视点。韩愈的《师说》一文,提倡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师求学的原则,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语文教师要从《师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逐章理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社会耻于从师的流俗、愚人愈愚的现实,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体会韩愈苦心,从而树立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司马迁的《鸿门宴》,作为《史记》名篇,充分体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艺术特色。也要从“楚汉争战”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相关历史事件的介绍,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品的审美情感,从而进一步领略我国伟大的民族文化精神。突出汉语思维方式,加强汉语思维方式的教学。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紧密的关系。语言方面,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言,汉语语法体系是中华民族的表情达意的通用手段。谋篇布局方面,我国传统修辞理论强调作品的整体效果,讲究前后照应和首尾圆合。修辞方面,汉语语言讲究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注重表现力与美感。因此,在学习课文尤其古典文学作品时,要依照汉语特有的思维方式,理顺思路,注意透过文字抓取古典文化的精髓。苏洵《六国论》,作为古代典范的政论文,文章扣住论述核心,结构首尾圆合,从“六国”说起,发于“六国”、收于“六国”,充分体现了古人作文首尾照应的传统思维方式,“一篇之中三致志”,阐明了“弊在赂秦”的危害,谋篇周严,浑然一体,无懈可击。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文章的文气贯通,进而指导学生重视写作时文章的严谨构思。苏轼《前赤壁赋》体现了汉民族推崇的对称、均衡思维方式,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在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感悟这种思维方式,深入体会语言的强烈美感与卓越表现力,才能加强汉语思维方式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传统文化作品,加强对话语文化意义的理解。在语言表层上,话语的文化意义是语文的外部因素的积淀和反映,如社会背景、文化潮流、时代特点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揭示作品传统积淀的文化意义。《宝玉挨打》一文中,王夫人听到贾政要打宝玉的消息后,按照封建礼教,应该先向贾母禀报。王夫人到贾政书房,要先让门客、小厮等男仆、外人回避,先行通报才行。而这段文字却描写了王夫人“不及去回贾母,便忙穿衣出来”,充分的显示出她爱子心切的慌乱和紧张。在书房劝贾政时,也是先从“老爷要保重”说起,反映了“既嫁从夫”的文化观念。后来又说老太太倘或“一时不在了,岂不事大”,反映了媳妇遵从婆婆的传统文化观念。随后,听到贾政要勒死宝玉,王夫人表示要与宝玉一起死,充分的反映了“母以子贵”的传统文化观念。在这段文字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分析王夫人的言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王夫人的微妙处境和复杂心理,揭示这段描写中的文化传统内涵。
传承传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价值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从积极营造文化氛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情景感悟能力及想象力等方面促进传统文化感悟和学习,提升个人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同时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及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韩丽.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生物技术世界,2014,03:140.
[2]王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