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运贵
摘 要:道德是人的基本素养,也是社会文明的看守者。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的核心。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为重点,分析了语文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关联性,以及语文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缺失,提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强调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加强渗透道德教育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道德教育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并善于利用语文课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以及人生观教育,应成为语文课堂贯穿始终的两个德育目标。只有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时发展,才能培养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全面人才。
一、语文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关联性
“文道合一”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选进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学科教学必须把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进行,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离开了“文”的传授来讲“道”,就不是语文教学了。同样,离开“道”的教育来谈“文”,也就成为了灌输机械枯燥的文字符号,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才能把握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的真谛。
我们必须从细处着眼,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教育任务。德育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语文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充分重视了语文教育中尤其是在文学教育中如何实施道德教育。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一轮教育改革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基础工具,更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语文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还能起到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美好道德的作用。翻开我国现行各类版本的语文教材,其中蕴涵着相当丰富的道德教育因素。有优秀的古典诗文,从先秦的《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学生在这些名篇佳作中领悟诗人的情怀,提升道德修养。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促进道德精神的内化。正是由于语文教学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语文教师都要面对世俗,教学生看社会、看人生。语文教育就是一种人文教育,它总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内化一个人的道德情感”。
二、明确教育目标,发挥学科优势
《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每个公民遵守的基本准则,在教学中,就可以把培养学生具有这种道德品质作为目标。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各学科都具有教书、育人双重任务,语文学科又具有优势,因为教材中入选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又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因为作家的文品饱含了作家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和高尚的情操,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教育素材,作为教育的载体。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爱国忧民思想,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革命精神,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以及《纪念白求恩》中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爱岗敬业精神,学生都会从中得到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的熏陶。
三、分析初中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初中学生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快速发展,对道德概念理解的正确率逐步提高。这个阶段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还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集体的舆论、家长的是非观念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的提高,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前提。
初中生道德品德的形成,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我们的主要教育手段是渗透,而不是灌输。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多采用榜样示范和价值辨析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物,我们要让学生在评词析句中感受人物的正能量。在学生身边和生活中也有许多榜样人物,如2013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让我们看到许多模范人物柔情似水心如镜,他们举起爱的大旗,以清澈照人的心境,纯洁自己,感召他人。是他们用爱的阳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圆了多少人的梦,爱是一个圆,好人好报,圆总有回归的时候,我们的社会终会团结圆满。我们可以结合文本和生活的实例,让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析,设计假定的与真实的两难问题,让学生辩论,从而明辨是非。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其道德意识的成型阶段。教师应当将道德教育融合到教学当中来,特别是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堂。语文教育不仅担负着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重任。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道德实践。
参考文献:
[1]冯景龙.浅议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J].双语学习.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