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转移与区域碳排放演变研究文献综述

2016-12-28 22:20管昊
当代经济 2016年23期
关键词:工业区域研究

管昊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我国产业转移与区域碳排放演变研究文献综述

管昊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产业转移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产业转移过程中伴随着区域碳排放的演变。在探索产业转移的同时,对区域碳排放变化的研究能为政府部门设定合理的产业布局、推出环保高效的产业政策提供清晰明了的政策建议。

产业转移;碳排放演变;文献综述

一、引言

在产业集聚效应背景下,产业转移已然成为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巴西、印度和日本等国家纷纷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移。近些年,我国政府部门也积极引导企业内迁。

随着产业转移政策的出台,部分产业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需要,将会扩张性转移或衰退性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企业尤其第二产业企业的迁入迁出,将引起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格局的变化。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格局演变影响着区域自然环境。研究产业转移及其所引起的区域碳格局的变化,能较好地展现区域碳排放演变历程,为地区设定合理的产业布局、应对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区域碳排放变化提供较为有效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情况

1、中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

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历时与共时兼容的经济现象。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国外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情况。在研究产业转移方面,部分国外专家学者从产业转移的影响要素出发,如弗农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认为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重视程度会不一样,而重视程度的不同会引起该产品在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转移。

阿瑟·刘易斯通过对劳动力的研究,认为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方面的差别。

小岛清从边际产业转移角度研究并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地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与承接方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一次进行,通过产业的时空转移来回避产业劣势。

关满博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研究产业转移,认为日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东亚国际劳动分工是东亚区域未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2)国内学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情况。国内学者、专家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很多,贺炎林等(2010)在研究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时,提出产业升级的动力促使发达地区加快向外进行产业转移,促使欠发达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易振华等(2011)依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特点和情况,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荒”、“缺工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些现象不是由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导致的,而是由我国东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区域间劳动供给不平衡导致。

杨本建等(2014)从产业转移政策的角度出发指出产业转移政策对异质型企业具有选择的效应。相对于部分迁移的企业来说,整体迁移的企业易受政策影响。

沈静等(2015)从环境因素角度分析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广东污染产业转移情况,得出结论:政府强制性的“命令—控制式”环境管制手段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很大。

2、对区域工业碳排放的研究

(1)中外学者从工业碳排放绩效角度研究情况。在区域工业碳排放方面,国内外学者专家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些专家学者从区域工业碳排放绩效角度来研究,如Kortelaine(2007)利用Malmquist指数,对欧盟成员国生态环境进行测度。Stern(2007)运用碳排放因素分解法研究发现,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对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具有重要的影响。王群伟(2010)在综合考虑能源、资本、劳动力等相关要素的基础上构造一种可考察动态变化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指数。陈诗一(2010)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中国的生产效率。涂正革等(2011)利用SBM模型评估中国不同地区的环境效率。

周五七等(2012)运用SBM模型测度我国各省工业碳排放效率,研究发现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碳排放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但工业碳排放效率平均水平偏低。韩晶等(2015)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0个省市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东、中、西部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碳排放绩效最高,西部碳排放绩效最低,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现象。

(2)中外学者从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角度研究情况。有些学者、专家从影响工业碳排放的因素来研究分析。林伯强等(2009)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是存在的。Azim(2013)研究发现罗马尼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短期与长期均存在EKC关系。何小钢等(2012)研究认为中国工业的库兹涅茨曲线呈现“N”型走势,而非传统的倒U型;投资规模与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任晓松等(2014)基于STIRPAT模型,从人口规模、人均工业产值和工业技术水平等因素研究我国工业碳排放。

有些学者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研究区域工业碳排放,如徐大丰(2010)研究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总量和三大区域分行业碳排放总量的差异。李平星等(2013)研究产业转移背景下泛长三角地区工业碳排放时空格局变化,得出结论:产业转移引起的各地区工业产值、产品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与碳排放格局变化具有较大关联性。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产业转移的研究,成果丰硕,如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赤松要的“雁型模式”,阿瑟.刘易斯的“刘易斯拐点”等。而我国专家学者在产业转移方面的研究,无论对政府产业转移政策的制定还是对后来学者产业转移的研究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方向。

在当前各国号召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背景下,仅从劳动力、转移政策、转入转出方利益协调等角度研究产业转移,较容易忽略产业转移所引发的区域碳排放格局变化及地区环境变化等问题。

虽有学者对区域碳排放的研究或是通过DEA模型对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进行预测与研究,亦或利用碳排放因素分解法研究影响区域内工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等,而忽略了引发区域碳排放变化的大背景——产业转移。

有学者虽将产业转移与区域碳排放格局变化结合起来研究,但研究还是偏重某一方面,如李平星等虽然将产业转移与区域碳排放结合起来研究,但文章主要从碳排放演变角度分析研究区域时空格局演变,忽略对产业转移的研究。

为更好研究产业转移与区域碳排放格局演变的关系,应先深入研究某区域近些年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对该区域的碳排放格局演变进行研究,通过跨领域研究产业转移与碳排放格局演变的前因后果,更好分析产业转移与区域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有关政府在制定合理产业布局、推出环保高效的产业政策提供较好的参考意见。

[1]贺炎林、袁敏华: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浅析[J].special zone Economy,2010(8).

[2]熊朝林: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美)雷蒙德·弗农: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1966(1).

[4](美)阿瑟.刘易斯,乔依德译: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M].商务印书馆,1984.

[5](日)小岛清,周宝廉译: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1991.

[6](日)关满博:东亚新时代的日本经济——超越“全套型”产业结构[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7]易振华、应千凡:产业转移趋势下我国劳动力区域性短缺问题研究——基于东西部地区的实证[J].货币时论,2011(4).

[8]杨本建、毛艳华:产业转移政策与企业迁移行为——基于广东产业转移的调查数据[J].南方经济,2014(3).

[9]沈静、黄双双:环境管制对广东省污染企业转移的影响[J].热带地理,2015(5).

[10]Mika Kortelainen,2007.Dynamic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alysis:A Malmquist Index Approach.Ecological Economics.64(1).

[11]Ma C&DI Stern,2007.”China's Carbon Emissions 1971—2003”.Rensselaer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12]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2).

[13]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11).

[14]涂正革、刘磊珂:考虑能源、环境因素的中国工业效率评价——基于SBM模型的省级数据分析[J].经济评论,2011(2).

[15]周五七、聂鸣: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9).

[16]韩晶、王赟、陈超凡: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算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1).

[17]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

[18]PARVEZ AZIM.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Romania and the role ofenergy consumption[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18).

[19]何小钢、张耀辉: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析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1).

[20]任晓松、赵国浩:中国工业碳排放机器影响因素灰色预测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21]徐大丰:我国碳排放结构的区域差异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4).

[22]李平星、曹有挥: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工业碳排放时空格局的演变——以泛长三角为例[J].地理科学发展,2013(28).

(责任编辑:徐悦)

猜你喜欢
工业区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分割区域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区域发展篇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区域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