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纯琪/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赵纯琪/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核心素养培育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地理学科丰富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的良好素材,有助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互动合作等核心素养,适应未来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
地理教学;核心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互动能力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素养( competence)”的研究,并以此为核心推进课程建设。“素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应对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任务的内在先决条件。根据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必需程度和功效不同,可将素养分为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钟启泉在《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地理学科具有丰富而全面的学科内容,地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育单项能力,而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互动能力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2.1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自主学习
地理教学中所培育的核心素养,可直接用于学习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储存,并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加以积累。核心素养的提高,可以使知识学习的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速度更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校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阶段性学习扩展为永久的持续性学习。
2.2促进个体健康发展、陶冶情操
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不只促进学生智育,而且对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情操的陶冶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涨的学习情绪、对科学对社会的深厚情感、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等等,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达成。
2.3有利于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迁移
地理学习的内容丰富,广泛运用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比较等逻辑方法,有利于形成思维能力。地理学科创新余地广阔,教学活动中人际互动性强,有利于创新能力、互动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养成。地理学科边缘性强,可以迁移到多门学科的学习中,如数学学科的空间思维、政治学科的综合分析等,有利于个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更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育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地理教学中,入情入境的教学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这节内容前,请学生观看近期阜宁地区冰雹龙卷风强对流天气视频,收集气象谚语,观察水池放水时汇水处旋涡流动的方向等,让学生亲身去体验问题情境,在情境的发生发展中学习地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在此基础上再依据课标,制订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启动学生的学习需求。
(2)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方法。重视动手实验。学生亲自“动手做”,从“做”中“学”,往往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灵感。例如,学习《地球运动》时,利用地球仪、三球仪演示地球运动所产生的昼夜更替、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地理意义;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飘动来理解热力环流。学生能够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突出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地的教学方法。例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西非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为例》,案例扩展到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开发,教学内容有致“收”“放”提供了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平台。再如,《传统工业区》对德国鲁尔区衰落原因的分析和相应的综合整治措施的分析是非常细致的,而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比较概括,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照鲁尔区的产业特点与转型,自主分析、归纳东北传统工业区的改造措施,这里,分析能力的迁移更为重要。
3.2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创造力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方面,发展创造力成为现代人未来发展的方向。培育具有创造品质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创新能力的培育是地理教学过程中最高层次的能力培育。地理学科因其能力因素的丰富全面、教学内容的广博复杂,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育。
(1)培育创新意识。地理教学内容中有不少科学创新的范例可以加以利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太阳系外缘行星的发现、哈雷彗星年份预测、新华夏构造藏油理论、太平洋底底层年龄沿大洋中脊对称分布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让学生知道科学假说是走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地理教学中还要善于提出矛盾,促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看到创新的前景。例如,南极洲丰富的煤矿、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海底的陆地生物化石等等,都可以采取“由果朔因”的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思维方式。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机会,应当尽量加以利用,避免思路僵化。其一,培育发散思维能力,养成不满足于一个问题唯一解法、唯一答案的心理,积极开发求异思维,寻求多条思路、多种答案。例如,关于如何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启发学生从气候、地形、土壤、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再如,针对青年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特点,要求学生从最近的《新闻联播》中选择一条新闻,运用地理学的视角或观点,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由于地理学涉及范围极广,自然社会、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无不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新闻作地理解读,可以透过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事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藉由这种活动,培育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发展批判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建立健全独立的人格,这一点在现代社会是非常必要的。地理学中,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等区域发展问题,“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否适于大规模开发?”、“南水北调怎么调?”等重大问题研究等课题,都能开发发散性思维,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聚合思维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仅停留在发散思维上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养成科学论证、检验假说的严谨学风。其二,重视培育批判性思维。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曾提到“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我们没有很好地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理念。”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出合理、明智的判断。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方法做出分析、判断,更要对自己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及时进行审视和剖析。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并没有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教学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于教授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宽阔的胸襟、既不自大也不自卑,谦虚谨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同时保持好奇、质疑的态度。高职地理教学中,因教学内容的广博,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一提到“沙尘暴”,很多人都为之色变,单纯认为它就是一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百害而无一利,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结果,学生发现,沙尘造就了黄土高原;有利于成云致雨;有利于缓解酸雨;美丽的夏威夷岛的形成离不开沙尘暴等等。同学们各抒己见,开放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极大地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提高。再如,河流上是否都应该建设大型电站等水利工程?通过林地变成耕地能解决粮食问题等等‘对这类问题的反思、探讨都是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素材。地理教学中还要注意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主向思维与侧向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本位思维与换位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多种思维的碰撞中体验创新的灵感。
(3)积累知识经验。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牢固的地理知识,才能使地理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育创新能力,首先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是地理思维流畅的保证,也是创造性思维顺利进行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完《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后,请学生进行钢铁厂、服装厂、自来水厂等工厂的区位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经济效益、保护环境等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此外,还要多积累思维与实践活动想结合的经验,特别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的经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再寻求已有理论和实践的证明,让学生乐于和善于做学问。
3.3互动能力的培养
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育日益显得重要。地理教学具有培育互动能力的优势条件。地理学科以大自然和社会为研究对象,地理实验、观测、调查、专题研究等往往需要按小组开展活动,需要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1)培育互动意识。在教学中可以经常援引地理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现代地理学的新成果,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研究的重要性。结合地理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为一个重大课题集体收集资料、集体讨论论证,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研究的重要性。改革教学评估方式,鼓励取得集体研究成果。
(2)指导互动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互动方法,例如制定调查计划的方法、编制调查表的方法、小组讨论发言的方法、组织合作学习小组的方法等,把握时机,让学生体验各种互动方法的使用,让所有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都有参与和负责互动的机会。
(3)采取多种互动形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启发性强,又符合学生思维的课题,如“厄尔尼诺现象给我国气候带来了哪些影响”、“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等,以问题为支撑点组织研讨,推动学生不断探究,使学生获得自我教育、自我评价,发展多种思维。又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就某一地理主题展开调查、考察、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训练综合利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和学风。如街头排挡对城市环境污染调查;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旅游活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的研究等都是适于学生开展的活动。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