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增,邢万明,潘献涛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
郭海增,邢万明,潘献涛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成千家万户最关心的民生大事,过去单一的养老院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银发市场的需求,生态养老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本文分析新型生态文化养老,如农业耕作养老、温泉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养老、户外运动养老、山区避暑养老、文化创意养老等多种养老形式,并结合生态养老的背景和特点,提出了生态养老的合理化建议。
生态养老;背景分析;特点;合理化建议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家庭单位日趋小型化,导致居家养老的弊端不断出现。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飞快增长,家庭养老问题日趋尖锐,而国内的养老院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旧模式的养老院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代老人的需要。从而得出“生态养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崇尚自然的迫切需要[1]。
中国老年人每年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亲朋好友的资助等加在一起,可支配的收入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2][3],老年人有经济基础去选择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与此同时,经过数十载的辛苦忙碌之后,老年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节奏、频率、紧张度、作息时间和活动空间,也越来越不适应污染的环境及脆弱的生态,他们需要亲近大自然,需要一种更适合他们的养老模式,如闲暇时就喝喝茶,修修花;精神好就浇浇菜,摘摘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呼吸着清新空气,与同龄人一块儿“众乐乐”……这些都成了当下老年人最时髦、最向往、最喜欢的生活模式。
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合理诉求,弘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美德,必须为老年人营造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态环境,让老年人在享受便捷的医疗和服务的同时,也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精彩与青春的活力。发展旅游度假与养生养老相结合的生态养老产业,尊重老龄人群的代际实际需要,便成了未来养老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不仅人口数量世界第一,老年人数量也居全球首位。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亿,并且还以每年约1000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51年将达到峰值4.37亿,到那时每4人中就有1位老人。
目前,常见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模式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九成左右的老年人家庭都采用这种方式养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我国家庭的结构越来越小型化,子女成为核心的养老力量,如果他们外出上班,家庭养老功能就会弱化,就会有大量老龄人员成为独居老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4]。而家庭养老空巢的出现,老年人关爱的缺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另一方面,老年人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商机。随着家庭养老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化养老应运而生。
目前社会化养老主要以社会机构养老为主,常见的是养老院养老。而老龄人员利用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和设施安享晚年,也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必然选择。当前养老机构主要有政府福利养老机构和社会商业养老机构。政府福利养老机构设施齐全,服务周到,但营收主要靠财政拨付,难以适应市场化的现实需求,因此不管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日益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需求。社会商业养老机构则可以充分发挥小、快、灵的优势,满足现实的养老需要,适应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认可。虽然社会化养老相对于家庭养老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供求失调的养老资源,水平不高的专业化服务,不甚合理的设施规划等[5]。因此,生态养老便成了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最终选择。
生态养老通过生态环境将子女、机构、老年人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老年人在自然中享受生活,机构利用天然环境服务于老人,子女让父母在自然中安享晚年的有机统一。也恰恰是生态养老,解决了政府福利养老机构和社会商业养老机构两者的弊端,利用自然条件节约成本,集中力量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利用舒适环境吸引老年人,增加收益扩大影响吸纳更多老年人;利用原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提高社会化养老效果。
1、投入巨大
当前,生态养老常见的形式有都市田园式、旅游度假式、户外猎奇式、绿色居住式等形式。这些形式一般都采用功能化区域管理,即在一个广阔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进行模块化分区,利用人为的方式布局规划为老年人生活服务的各个环节,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不管是在设计规划周期,还是工程施工周期,亦或是人力物力投入方面,都相当巨大,这也就不难解释生态养老目前仅出现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郊区附近的原因[6]。因此,进行生态养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投入和巧妙的策划实施,才能达到理想的生态养老效果。
2、服务专业化
生态养老以老年人乐享自然为终极目标,通过设计规划投入,努力为老年人营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自然生态环境,让老年人在森林氧吧、避暑山区和养生温泉中去体验空气的清新和水质的优良,利用文化创意活动,自身的服务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另外,生态养老十分注重老年人的健康养护服务工作,及时培训提升护工的健康养护知识水平和技能,并不断形成标准化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一整套娱乐健身、舒展身心的享受体验,让老年人由外至内去感悟去体验专业化的服务,而服务专业化也日渐成为生态养老的一大亮点。
3、理论研究缺乏
生态养老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广大社会养老机构的广泛关注,也逐渐得到了广大老年人的认可和欢迎。但生态养老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仅停留在生态养老的产业化开发上,缺乏长远的理论规划和设计。如果理论研究仅限于资本化运作的盈利上,不利于整个理论的健康和长远发展,因此就整个理论研究而言,生态养老的理论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以便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建立低碳型的投入模式
生态养老虽然前景广阔,但巨大的前期投入令一大批社会养老机构望而却步,这也大大限制了生态养老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生态养老的产业运作特点,必须打破现有的产业运作模式,充分利用生态养老规划地的现有道路条件,不轻易破坏其现有格局,建立低碳型的投入模式,利用规划地的现有土地和公共资源,结合整体设计规划,全面施工布局。目前,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闲置房屋,生态养老可以利用闲置房屋作为老年人的住所,节约人力物力的投入;利用农村闲置的土地,进行生态养老方式的拓展开发,不断丰富生态养老的内涵。
2、丰富生态养老形式
目前,沿海地区生态养老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生态养老的形式不断丰富。农业耕作养老、温泉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养老、户外运动养老、山区避暑养老、文化创意养老等形式都在逐渐成熟[6],而针对不同形式的适应模式却尚处在摸索阶段,不同区域、不同阶层老年人的生态养老追求也不尽相同,因而生态养老的适应性必须符合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近年来,以太行山地区为代表的中部山区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夏季凉爽、风光秀丽的天然条件,不断探索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丰富了生态养老形式。
3、加强对生态养老的科学研究力度
生态养老作为引领未来的养老新模式,对于生态养老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进一步的加强。首先,加强生态养老目标人群的研究工作。详细分析目标人群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工作结构,积极探索研究生态养老的适应性。其次,加强养老承接地承载量的研究工作。生态养老以自然条件去履行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社会任务,必须保证自然的生态环境得到切实的保护,因而针对不同地域承载量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最后,加大对生态养老科研的扶持力度。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任何科学研究工作都离不开相应的物质基础,只有增加生态养老的相关科研立项,才能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生态养老的科研工作中去。
[1]老寿星养老院:什么是生态养老,我国多地流行生态养老模式 [EB/OL].http://www.hbyanglao.com/Info/View.Asp?id=387,2013-05-03.
[2]常红、白真智:2010年城乡老人调查报告:十年间年老年人收入增长1倍多[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 0710/c1001-18486633.html,2012-07-10.
[3]李相虎:拉动内需视角下的养老产业发展探微[J].产业经济,2013,426(6).
[4]邱玥、刘坤、刘强:中国家庭空巢率超50%“老有所依”该如何实现?[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8/ c_128730413.htm,2016-02-18.
[5]郭慧、陈敏:生态养老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分析———以合肥市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7).
[6]廖敏:生态养老社区模式的建设与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4(3).
(责任编辑:胡冬梅)
安阳市扶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