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永宁蔺洪全宋向明
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设想——修筑“京津冀湖泊群”联通两市一省
◎文/李永宁蔺洪全宋向明
“京津冀一体化”实质是形成城市群,战略规划要求在实施“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不仅要实施“破”的原则,即疏散北京过度密集的资源,同时还要提高华北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即在尊重历史规律基础上,适度坚持“立”的原则,要尊重华北地区吸附性经济形成特点创造一个“类北京”的城市群。由于北京、华北地区资源承载能力有限,因此,“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思路要以提高北京和华北地区城市资源承载能力为突破,选择三地适当地界修筑“京津冀湖泊群”,构建沿湖城市群,实现经济一体化。
京津冀;一体化;湖泊群;城市群;承载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两市一省一体化进程。目前,北京、天津和河北省都积极采取措施有序推进一体化。北京以有序缓解非首都功能,交通一体化、绿化工程和三地工业园区以及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为突破。天津实施双城联动,打造生态、产业等一体化。河北省以交通一体化和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为重点,同时推动建立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北戴河地区环境整治等工程。
但是,京津冀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京津冀一体化”实质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打造世界最大城市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承载能力相对有限。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一核、双城、三轴”理念没有体现均衡发展的理念,担忧以北京为核心的这份城市发展规划,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城市病。
“京津冀一体化”协调推进过程中,还出现了北京企业和居民动力不足,河北省态度积极但是吸引力欠缺,天津着重资源内部整合的局面。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北京市区集中了全国很多优质资源,由于资源的聚集效应等,北京居民和企业普遍对于远迁天津和河北省动力不足。政府的行政干预只能影响少数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
“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形成城市群。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城市群对水资源依赖很高,几乎所有的城市群都具有环湖、环河或者靠海的地理位置。
目前,国内一些河流经过的城市都无一例外的采取措施在汛期截流河水,在部分河段构建“城市湖泊”,其不仅科学地调节了河流枯水季节和汛期的雨量分配问题,有利于城市科学规划水资源的使用和储藏,而且“城市湖泊”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和气候,甚至已经成为城市的商业、经济和居住中心和靓丽风景。天津实施的绿水绕津门工程,完善海河周边环境,治理北运河、子牙河、南运河和津河等市区河流,也极大改善了天津地区的水文和商业环境。
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微观主体动力不足的原因在于缺少促使三省市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微观主体主动选择一体化(主要是居民、企业)的利益共享平台。河北省、天津不仅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资源方面缺乏吸引力,而且两地的气候、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北京基本趋同,甚至自然资源在许多方面比北京更差。只有在北京周边创造更加优越的地理环境,“京津冀一体化”的瓶颈才有望打破。因此,我们认为在治理天津市现有河道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良好基础,加大力度往北方调水,同时也可以抓住华北地区暴雨季节大量储藏淡水,将雨季过多的淡水资源引入新修建的“京津冀湖泊群”,改善自然环境。
“京津冀湖泊群”的构建对于改善华北地区气候环境,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华北地区雨量足以支撑构建“京津冀湖泊群”。“京津冀一体化”的实质是构造“京津冀城市群”,而形成城市群的基础是丰富的水资源。华北地区虽然比较缺水,但是7、8月雨季雨量其实不小,而且天津河道较多,水资源丰富,每年雨季排入海河的水量不少,有些年份,也会出现洪水泛滥。而且,引滦入津和南水北调工程也补充了该地区大量的淡水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南方雨季时节大量往华北调水。因此,我们认为“京津冀湖泊群”具有形成的水资源基础。考虑海河水量各年不均,南水北调地区各年雨量不均衡,工程可以分阶段实施。
二是,北方人对水尤其偏爱,依水而居是很多人的梦想。规划指导原则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现代城镇群建设为载体。提高华北地区水域覆盖率实质体现了提高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性。在“京津冀”之间选择合适地段构筑“京津冀湖泊群”,将形成新的城市带、绿化带。对水的偏好会很快在“京津冀湖泊群”形成新的高科技企业带、环湖经济区,居民生活区,从而很好连接三省市,形成三方共赢格局。
三是,我国经济下行阶段“大兴土木”符合反周期经济规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尤其是民间投资下降较快。修建“京津冀湖泊群”能促进就业,实现环“京津冀湖泊群”新经济带形成,完成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目标。“京津冀湖泊群”大型工程还有利于实现“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的战略思路。
四是,“京津冀湖泊群”要实现建设模式创新,努力贯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统筹推进、率先突破”的整体思路。政府前期做好规划引导,在经济下滑时期做出第一期投资。坚持市场导向,在第二期和以后各期建设中逐步引导民间资本介入。
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经济格局形成历史悠久,“京津冀一体化”实质是整合三地资源形成城市群。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主导思想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格局的基础上兼顾“破立”的原则,“破”解北京人口资源过于拥挤,“立”足建设一个资源环境更加优美的连绵城市群,“破立”的核心就是要增强三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一是“京津冀一体化”主导思想不仅要立足“破”还要尊重“立”。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吸附型经济,各种优质资源都向北京集中,这与长三角和珠三角辐射型经济带完全不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体现“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骨架,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但是,经验和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决定了经济模式延续的内在惯性。我们认为要在尊重京津冀地区现有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历史依赖基础上,重视经济规律的作用,立足我国经济新常态和结构调整大背景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实施。我们认为在“打破”现有格局的同时也要尊重现有格局形成的历史逻辑。实现“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同时,依然要尊重“吸附性”经济格局的内生性和惯性,即再构建另外一个规模更大、更加集中的,涉及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具有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吸附性经济中心,即沿“京津冀湖泊群”经济中心。
二是“京津冀一体化”主导思想也必须要立足改善三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原则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现代城镇群建设为载体。我们认为,京津冀地区尤其是北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但是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人口、经济和企业依然不断地在北京聚集。为了创造一个华北地区均衡发展的城市群,“京津冀一体化”必须要不断增强城市群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通过绵延的水域连接城市群,使得北京、天津和河北省各城市均衡发展。目前,天津的海河流域开发已经彰显了水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海河圈、津河圈和外环线部分水域圈都显示了水对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的明显作用。可以选择京津冀三方合适的地理位置接近北京的地界构建新的连绵湖泊群,形成连绵城市群,以水增加该地区的吸引力。创造新的大片优良的水域和湿地,扩容华北地区土地资源的经济、人口承载能力。实现“建成产城融合、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活力新城”。
三是“京津冀湖泊群”必须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实现经济一体化。各省(市)相对独立的布局可能不能很好反应其他省(市)微观主体的利益,无法承接其他省(市)企业和人口转移。如北京转移人口、资源等不大可能转移到天津规划的卫星城市,如天津规划建设的中等城市武清、宝坻、静海、蓟县、宁河。除了武清地理位置与北京较近之外,其他城市无法完成与北京的对接。天津市区已经接近饱和,因此不要指望天津吸纳北京过多人口和产业。同时,由于落差较大,北京人口和企业更不大可能转移到河北省地界。在各种资源、环境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单方面分解北京功能不易成功。由于“京津冀湖泊群”选择在河北省、北京和天津共同的地界,可以实现“目标同向,即有共同的东西,则政府目标就同向”,三地政府有发展的动力。其次可以实现利益“同向”,发挥水域文化的魅力吸引企业和居民目标同向,增强吸引力。
责任编辑:虞冬青
F12
A
1006-1255-(2016)09-0003-03
本文系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YY15-021,天津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李永宁(1971—),天津工业大学。邮编:300387蔺洪全(1981—),天津工业大学。邮编:300387宋向明(1994—),天津工业大学。邮编: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