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观的历史演变及经济影响

2016-12-28 14:09:03李晓琴
当代经济 2016年22期
关键词:本原人类环境

李晓琴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生态环境观的历史演变及经济影响

李晓琴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古今中外生态环境观的演变和实践从未停止过。农业社会,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原始自然”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相对和谐发展;工业社会,生态环境深深刻上了“人”的烙印,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尖锐;信息社会,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提倡生态文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古到今不同的环境观念影响着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经济影响

一、农业社会的生态环境观念及经济影响

李淑文的《环境哲学》一书中,对“环境”作了明确的定义:“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的总和。”[1]而“自然”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思考的“自然”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将自然物作为世界本性的同时,“天人合一”正统治着古代中国的思想,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的深刻影响,受自然界支配,人与自然处于最原始的和谐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1、早期西方的自然物世界本原学说

地处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自然风光优美,东西方的文化最初在这里交汇。受到最初自然风光的熏陶和沐浴,这里新兴的思想非常活跃,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以米利都学派为代表的哲学家最先提出了以自然物为本原的世界本性。泰利斯提出“水本原说”,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水是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大地以及大地滋养的万事万物都是通过水生长和发育的。泰利斯的“水本原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后来阿那克西美尼提出“气本原说”,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当它处于最平稳状态时,不为眼光所见,但却呈现热、冷、潮湿和运动中”[2],人生存首先要呼吸自然界中的空气,这样他的“气本原说”同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众多人的肯定。当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本原说”的时候,这里的“火”有两层含义,一指火的活动状态,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永恒不变的原则。赫拉克利特将世界的本原上升为“火”,不仅指活火,还有“逻各斯”的内在本原。从泰利斯的“水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到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古希腊哲学家将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物升华为世界的本原,体现出早期哲学家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早期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依赖,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早期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观念及经济影响

早期的古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界”,人们依靠原始自然生存,从最初的采集、狩猎,到后期的耕作,人们仅靠土地以获取自然界现成的产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在这一时期,人类只能盲目地适应自然,被动地受自然界支配。人类敬爱自然,敬畏上天,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古人,他们倡导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释,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提出。季羡林先生曾把它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3]“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摒弃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错误想法,当时的人类主要依靠大自然生存生活,其实“天人合一”的内涵不仅仅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据史料记载,周朝根据气候节气,严格规定了捕鱼、砍伐等的时间;秦朝则明确禁止春天采集幼小植物,禁止猎取年幼野兽,禁止毒杀野生动物等。“天人合一”统治着古代中国的思想,中国世世代代有着保护环境的措施和举动。

在早期农业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生产力相对低下,生产方式单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界的认识。在这一时期,自然界占主导地位,人们盲目地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不难发现有着“自然中心主义”的倾向。

二、工业社会的生态环境观念及经济影响

工业社会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理解更为深刻。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提出,环境就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4]生态环境不再是原始自然,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的烙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1、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生态环境观的改变及经济影响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大大改变了之前的生产方式。工业革命的实质就是把技术引入生产过程,用机器代替人的部分体力和脑力劳动。[5]这大大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靠人的智慧和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到20世纪初相继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获得了广泛地应用,工业进一步取得了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人类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尤其是西方传统哲学倡导的主客二分,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人类开始同自然作斗争,战胜自然。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改善,但大大破坏了自然界的原始存在方式。以英国的泰晤士河为例。19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水清澈,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是举世闻名的鲑鱼产地,水禽栖息的天然场所。18世纪末19世纪初,泰晤士便以脏兮兮的模样定格于世界历史。威廉·纽曼(William Newman)的一幅漫画“脏兮兮的泰晤士老爹”在1848年刊登在《庞奇》(Punch)杂志上,并且在漫画下面配有5节讽刺诗。其中,第一节这样写道“污秽怎堪此河流,污秽怎堪此河流,伦敦诺尔一路臭......”泰晤士河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渔业贸易受损;酿酒业深受不良影响;水污染引发了一系列疾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时期空前紧张,人对自然的破坏力超出了自然本身的自净和恢复能力,因此人类社会出现了一系列不和谐的局面。

2、近代中国工业发展时期生态环境观的改变及经济影响

近代的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渐渐放慢了脚步,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不断冲击,中国也在缓慢中渐渐取得了发展,从后清时期的洋务派、早期民族企业家到建国初期的“一五计划”等,中国工业在夹缝中求成长。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我国的经济水平较为低下,工业的发展大大依赖生态环境,包括对自然的乱砍滥伐,大面积开垦土地,肆无忌惮地挖掘有色金属等,属于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那时候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广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时期,我国的钢铁业发展尤其迅速,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钢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如钢铁工业的生产工序除了生产需要的水、金属及加工成材料外,同时还排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炉渣等),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双重的压力,直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此外,这一时期不合理的人口政策也加重了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负担。

这一时期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片面地追求工业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工业社会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始自然”的范围,在这一阶段,生态环境中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自然从其客观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人的生命结构的因素或者本质力量的因素,自然失去了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了人类的一部分。人类直接或者间接地将自然纳入自己的消费活动之中,自然不断地根据人类的需要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和结构,客体不断地进行主体化。这一时期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体价值得以实现,人类开始进入了对自然的否定阶段,相信“人定胜天”。这一历史时期,一切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第一要义,呈现出显著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三、信息社会的生态环境观念及经济影响

信息时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含义有了全新的阐释,《哲学大辞典》对环境的定义有了明显的变化:“环境是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6],而“中心事物”就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周围一切事物。生态环境不仅局限于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信息社会提倡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发展,最终推动经济的大繁荣。

1、当代西方的生态环境观及经济影响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的工业革命相比,它最大的区别和优势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科技,由粗放型的生产方式逐步向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转变。科技革命在发达国家中引起了工业换代和升级,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地向第三产业转移,西方发达国家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最大受益者。率先发展起来的欧美国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急速提高,便开始关注生活环境。这一时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入,试图尝试一切方法保护环境。西方发达国家将一些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采取措施拯救地球,进行环保。

2009年12月7日—18日,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面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尽量取得“平衡点”,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环境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焦点就是关于全球气候“责任共担”的问题,大会最终决定,一些工业化国家承诺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础进行削减,承担削减排放温室气体的义务。如果不能完成削减任务,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指标,并且除美国以外其他西方大国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其他发达国家不承担具体削减义务,但承担为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技术援助的义务;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削减义务,以免影响经济发展,可以接受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援助,但不得出卖排放指标。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生态问题,某些大国的不作为使得全球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人类与自然矛盾的加剧,其实质是人与人利益的分歧。人类敲响地球丧钟的同时地球也敲响了人类的丧钟,此时此刻需要全人类携手共进,共商良策,妥善处理利益关系,为环保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2、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观及经济影响

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现代化的浪潮,每一次技术革命总能够给一些国家带来发展机会。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第三次技术革命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会又是挑战。一些西方大国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投放到中国,这样解决了中国大量劳动力的问题,但同时给我国的环境和资源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我国在迅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大量开发自然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管理方式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从全国的情况来看,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拯救生态刻不容缓。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掠夺,大自然必将报以沉重的惩罚。目前雾霾天气普遍存在,人类疾病成灾泛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提倡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从现实出发,经济发展、环境破坏与保护同时进行,人类对环境的索取程度尽可能小于环境的自净恢复能力,这样才能取得经济、环境、生态的平稳发展,这样才能使得人类更加全面的发展。

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环境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厚道发展观;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以“生态红线”为生命线的生态安全观。[7]这种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生态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协调经济、生态关系,全方位多方向地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更好地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些思想纠正了以往错误的生态环境观,树立了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今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综上所述,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历史时期和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不同时期的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农业社会,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局限于“原始自然”,人类盲目地顺从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在这一时期处于崇高的地位,人与自然处于最原始的和谐阶段,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工业社会时期,生态环境深深刻上了人的烙印,自然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人化的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与此相随的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剑拔弩张”,人类开始大肆破坏自然,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人类进入了对自然的否定阶段;信息社会,生态环境观的范围更广,结构更为复杂,除了自然环境以外,人文环境对生态的发展极为重要,各国携手合作,协调利益关系,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当代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辩证的看待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的价值,同时在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李淑文:环境哲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3]李宗桂: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J].哲学动态,2012(6).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Z].

[5]阎康年:三次技术革命和两次产业革命的历史经验[J].世界历史,1985(5).

[6]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刘海霞、王宗礼: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5(3).

(责任编辑:熊亚)

猜你喜欢
本原人类环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环境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31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中华诗词(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