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燃 江枫
只收现金的培训班
——某单位培训中心私设“小金库”审计纪实
■李燃 江枫
按照省审计厅的要求,Y市审计局2014年开始对市直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实行送达审计。4~5月,赴市教育局2013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组在对其所属培训中心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培训收费结构的分析、承担培训业务的单位原始账单的审核,以及对参与培训的单位和学员的调查,最终发现该中心分割培训收费收入,私设“小金库”且时间长达10年之久。Y市审计局及时将此案移送纪检部门进一步查处,培训中心主任等相关人员受到“双开”、免职、降职等严肃处理。财政部门根据审计建议出台文件,取消培训收费,培训所需经费全部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从制度上减少违法违规问题的产生。
2014年五一节过后,按照送达审计的要求,审计人员陈山通知Y市教育局培训中心的财务人员把资料送到市审计局行文审计科送达审计办公室。审计见面简单交谈得知,该中心除承担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学生文化理论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工作外,主要负责职业学校干部、教师文化理论和业务培训,承担社会各类就业人员岗前岗后职业技能培训。但令审计人员不解的是,该中心还是手工做账,没有电子账册,原因很简单,“业务量不大,更重要的是手工做账的会计信息更安全,还省去了购买财务软件的大笔费用”。这一解释让陈山和刘副科长感觉惶惑。陈山随手翻了一下中心的纸质账表,发现收支项目预算表上有纳入预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但收入决算表上却没有此项收入。王莉告诉陈山,中心培训收支全部在往来科目“其他应收款”中核算。
“为什么不进财政专户?”陈山问。王莉很坦率地回答,“不瞒你们审计说,我们不进财政专户纳入预算管理的目的就是不想财政调控。我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做个几十万的培训业务,它财政凭什么要调控百分之十五走?”停了片刻,王莉自知语失,嬉笑着补充,“我们前几天已经书面与市财政局交涉,要求财政承诺不调控后我们再进财政专户,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到时这些收支都会纳入预算管理的。”
中心收取培训费使用的是从财政部门领取的票据,最近一年多的收入都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情况异常财政部门仍发放票据,年终决算报表照样通过财政批复,说明财政没有履行监督职能,也说明财政政策对于不同的单位,其执行力度是不一样的。同组其他审计人员也反映,市发改委、财政局给市教育局诸多部门的收费许可审批网开一面,收费项目六十多项,仅中招办、高招办的收费就多达四十余项,课题评审费也是多部门重复交叉收取。预算执行更是随心所欲,有的事业单位预算收支与决算收支相差几倍,上年结存资金未纳入本年预算等,同样通过了财政部门的预决算批复。
陈山心中产生了疑问,前面审计的3个局属事业单位的审计因为审计时间限制,每个单位只花了两天甚至不到的时间,这些单位除了转移行政职能收费,无收费许可乱收费,以及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等一些共性的问题外,并没有发现其他违反财经法纪的严重问题。而这个培训中心与众不同,培训收入可以不进财政,在这儿是否会有所突破呢?得好好查查。
培训中心年度会计凭证不多。陈山与中心财务人员简单交谈后,开始认真详细审阅起账簿和凭证来。“其他应收款”明细账目中反映2013年培训费收入全部是代收费,学校收费专用收据上载明代收材料、资料(装备)款。培训支出则涉及培训老师的讲课费、外出考察费以及中心工作人员的差旅费等。
明明是培训收入,为什么只反映代收资料费?真正的培训费呢?财务人员解释说这就是培训费,但按规定开培训费的票就必须进财政专户,否则机打票据出不来,而代收费是往来款,是要全部付给别人的,对代收费财政没有硬性要求一定要进专户。这样解释似乎给了王莉一个启示,“所以说,我们不进财政专户也不完全是为了规避财政调控,只是踩了代收费可进可不进财政专户的政策红线。”
陈山要求财务人员提供2013年各期的培训通知、培训手册、学员通讯录以及培训收费的批准文件。学员培训手册显示,12期培训地点全部在Y大学学术交流中心,每期培训为期一个月,二十天左右为老师讲课、学员互动,十天左右组织学员外出学习考察。结果表明,培训期数、培训学员人数、课程安排及讲课费的发放与财务往来科目和原始凭证反映的数据基本一致。
但问题一是:培训通知里有培训费、食宿费和学习考察费,是总价通知的,为什么只代收资料费呢?财务人员解释说是食宿费和学习考察费由学员自行与酒店、旅行社结算,分别由酒店和旅行社开票给学员回去报账。王莉说,“特别是学习考察,是学员自愿的,不外出学习考察的,旅行社则不收取此项费用。”问题二是:市发改委和财政局批复的关于培训中心培训收费标准的函里,只有培训费、场地租赁费、培训资料费和食宿费的收取标准,没有外出考察学习的批复,且明确规定必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该中心为什么擅自扩大收费范围,组织学员外出考察学习?
陈山很快又在市教育局网站搜索到,讲课老师中有近一半是教育局领导。每次都在培训班上做开班动员报告的就是分管培训中心的史副局长,其他讲课老师包括局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机关党委副书记等,只有两名培训老师是从Y大学聘请的,而中心自身除主任胡培每期都有课外,没有其他师资力量安排。
教育领导利用教育资源每年挣个几万元的讲课劳务费,以外出考察学习为名组织学员公费旅游,以及规避财政调控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等情况,已经说明该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问题,对中心的审计照理可以就此结束。但审计经验丰富的陈山认为,被审计单位先是主动承认未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并决然承诺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后又对讲课老师的身份有意回避,由此可以推断,中心的问题决不仅止于此。而开展外围调查是获取纵深审计证据的必然途径。
根据培训资料,陈山选取了承办培训业务的Y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以及两所安排了学员参加培训的中学作为外围调查对象。
在Y大学审计处长的陪同下,审计调查组来到了该校所属的学术交流中心,开始摘录和复印交流中心财务提供的与培训中心之间的食宿费结算清单。情况表明,培训中心经办人员只是与交流中心核实食宿天数、人数和费用总额,然后分学员据实开票并将发票交给学员回去报账,没有按食宿费总价与交流中心开票结算。交流中心财务人员补充说,“转账收取的报名费全部进了中心财务账,不足部分结算时由培训中心补齐。听说旅行社那边的学习考察费也是分学员开票结算的。”这似乎印证了培训中心所说的学员各自结算,中心最多是结算时把关,然后分摊的说法。
出了学术交流中心的门,审计人员继续对两所中学财务科有关学员培训缴费报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证实报账的发票联所填内容和金额与交流中心收取的食宿费和培训中心收取的代收资料费金额、时间都一致。
审计人员又向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了解培训报名缴费和学习考察的详细情况。教师们均说是在中心前台报名时按通知要求一次性缴清培训费,收款开的是白条收据。在培训结束前一天以这张白条收据换培训中心代收费、交流中心食宿费、旅行社学习考察费三张票据。审计人员认为,这一做法并不能说明培训中心存在什么大的问题,或许真的只是代办食宿和学习考察,充其量是住宿费和学习考察费账外收支。
之前在对Y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取证单进行复核时,陈山就有个疑问:为什么学员报名费通过转账的全部进了交流中心的账,用以抵付学员食宿结算款,而现金报名的在交流中心账上看不到?报名开班到结束培训有一个月的时间间隔,一期十几万的现金,这一个月存放何处:培训中心?交流中心?旅行社?这一疑问在对两所中学调查后更大了。据学校反映证实,如此大额的培训费现金支付,不是学校没有制度规定,而是培训中心培训报名只收现金,不同意转账,培训通知上根本就没有提供报名收费的银行账户。
“为什么只收现金,不接受转账?”一个老土但又屡试不爽的审计方法在陈山的脑海里跳了出来——盘库!
第二天一上班,审计人员直接来到培训中心财务室,要求盘点培训中心出纳的库存。出纳的保险柜里有一大堆零乱的资料,可见出纳对于审计的突击盘点没有任何准备。保险柜的一个信封里装有9600元现金,出纳徐芳解释这是近几天代收的培训收入,信封里有代收款的两份白条收据,收据金额正好是9600元,时间的确是这两天的。这一点恰好说明学员报名时先由中心出纳白条收据全额收取报名费,培训结束前再换成代收资料费、中心食宿费、旅行社学习考察费三张票据,也就是说学习考察不是学员自愿的。
陈山将资料稍作分类后交由小黄逐份登记。在那一堆资料里就有未在财务账上发放的2010年以来的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福利费、办班奖励等支出表格,账外发放奖金福利的表格名单里,除中心5名在职人员外,其余为教育局领导、办公室主任、人事科长等人。
仅是这些出纳库存资料并不能说明实质性问题,他们完全可以否认这些奖金福利只是造表了,并没有实际发放。找到账外发放奖金福利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行轨迹,才是关键。审计人员于是再次一页一页地翻阅,仔细核对。这时,一张借条进入了陈山的视线。
那是一张2013年12月一位姓孙的负责与旅行社结算的中心工作人员打的格式借条,借条上写着借款金额5万元,借款用途是预付旅行社费用,下附一张银行转账单,是通过出纳徐芳的银行卡转到借款人的银行卡。陈山对数字非常敏感,脑海里高速搜索财务账上的情况,但没搜到这笔“其他应收款”的个人借款记录,于是立即将这一重要证据用手机拍照,然后要求徐芳提供这张银行卡。可以看得出,当要求徐芳提供银行卡时,徐芳的脸色倏地变得沉沉的。纠结好长时间,才极不情愿的从随身带的挎包里拿出银行卡。
很快证实,出纳的那张银行卡,是2005年8月即培训中心成立后的第二个月办理的,银行流水单显示,仅2014年1至5月账外私分28万余元,2013年账外发放奖金福利40余万元。账外支出资金来源于虚开食宿费和学习考察费发票套取的资金。鉴于培训中心“小金库”目前证据表明起始于数年前,但审计掌握的确切证据只有2013年以后的,而以前年度的“小金库”收支情况该中心始终没有提供资料,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两办2009年清理整顿小金库的意见,Y市审计局最后决定将此案移送市纪委监察部门进一步查处。
不少审计人员认为,在财政集中支付、预算用款额度授权,以及零余额账户管理环境下,被审计单位很少有现金收支业务,最多是单位报账员保存的少量周转金,所以“小金库”没有了存在的空间,因而很少考虑“盘库”这一非常老土的审计方法。但事实证明,2009年全国最严的那次清理整顿后,“小金库”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更为隐蔽。这需要审计人员充分运用综合分析能力,有效找到突破口;从本案也可以看出,送达审计方式有其固有的缺陷。由于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办公场所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审计人员既不能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评价来为审计取证提供思路,更不能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从而贻误最佳审计时机。被审计单位更会抓住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而有意不完整提供资料,拖延有效审计时间,并从容应对审计策略。毫无疑问,如果该中心财务人员对审计很敏感,本案的出纳盘库将一无所获。(文中人员姓名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审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