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与疏解研究

2016-12-28 11:34马玲玲
市场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马玲玲

大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与疏解研究

马玲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网络成瘾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又一不可忽略的因素。该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现状表现,分析其心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并对这些成因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大学生;心理困境;成因;疏解

最富有朝气、最充满活力、最活跃、最敏感的知识所有者非大学生莫属,他们也是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各种变化冲击的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人生一系列重大的决定,如情感、人际关系、毕业就业、学习压力等等。但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再加上新媒体的崛起,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这些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也因为对心理健康知识认识不足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及时排解甚至会演变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对当前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标准,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现状表现

(一)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差

适应是一项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标志,更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表面上看,由高中升入大学,只是从一种生活环境变迁到另外一种生活环境,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的适应过程。人只有在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

现如今的大学生正是思想最活跃、最开放的90后们,他们标榜着自己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对于最基本的应该先从适应社会开始的意识却并不具备,尤其是当自己的要求与现实社会环境出现冲突的时候,往往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有些甚至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严重后果。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往往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

(二)手机网络成瘾现象严重

如今,网络成瘾已不单单指网络游戏成瘾,手机APP的快速发展,如微信聊天、朋友圈的不断刷屏导致一大部分大学生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手机,“手不离机,机不离手”的现象非常普遍。各个高校针对手机扰乱课堂秩序现象,启用了手机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但是仍有一部分同学通过购买手机模型、备用机等来蒙混过关,企图掩盖携带手机的事实。即便有些同学上交了手机,但是上课时摸不到、看不见手机,整节课如坐针毡,焦虑现象十分明显。前不久,浙江一高校学生在上课时间玩手机,任课教师发现后,将手机扔出窗外,被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从这一事例中不难看出,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现象非常严重。

(三)人际交往关系不和谐

诚如手机网络成瘾现象所说,大学生的主要人际交往都通过手机网络聊天工具进行,离开了手机就不会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同宿舍的同学需要什么不是直接交流而是通过手机QQ或者微信留言给对方,哪怕就是在隔壁,一句话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说是教育的失败。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多就是由人际交往不和谐造成的。合理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依赖网络交流是远远不行的。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根本无从解决,从而产生诸多的心理情结,不加以干预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四)是非判断能力欠缺

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常常表现为束手无策、无法应对、敏感焦虑或人云亦云等现象,缺乏对是非问题的判断能力。有些学生不敢在现实生活中予以辩驳讨论,而是到网络上发表一些一吐为快的过激言论,有些时候甚至造成以讹传讹而不自知,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更会造成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扭曲,引发众多心理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探析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水平往往成为各大企业关注的第一要素,很多毕业生进入企业面试都会接受心理知识方面的测试,而社会竞争对高校大学生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往往会使他们在校期间就产生过分的焦虑现象。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由于缺乏更多的辨别能力,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冲动行为,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每年在临毕业前夕,各个高校都会出现一些学生因为找工作、撰写毕业论文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无法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偏激行为。

(二)学校因素

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依然是应试教育,各个学校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依然看学习成绩,这就造成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过分地看中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的培养。很多中小学极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不谈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初高中阶段就有苗头,如果能够尽早地干预,很多问题可以避免在大学阶段产生。高校的扩招,造成各个高校并没有配备充足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干预与解决。应该说从上到下,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好于高中,高中好于初中、小学,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蹴而就的教育就可以很好地把这些问题解决。所以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上到下引起重视,把教育能够很好地衔接、跟踪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功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甚至一味地认为孩子既然送到了学校,就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出了问题,把责任全部推向学校和老师。殊不知,家庭氛围、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的幸福指数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学生成长和人格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部分学生交谈,家长和父母在一起很少有沟通,基本是人手一部手机,很多都是家长、孩子通过手机各自玩各自的。随着80、90后结婚生子,这样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没有重视家庭教育,平时缺乏对孩子心理上的关心、沟通和交流,完全交由学校,学生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而且不容易根除。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虽然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可以得到更多的关心,成长环境也相对轻松,但是很多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的现象也很普遍。有些性格上的缺点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不易发现,一旦进入大学,面临着独立生活、与同学相处等问题时很容易爆发。有些是诱发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家庭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家庭经济良好的学生。很多贫困生因为经济拮据,在日常用度、眼界视野等方面表现欠缺,因为一时无力改变,会产生敏感、自卑,甚至出现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

家庭气氛越不和谐、幸福指数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家庭氛围不和谐易对家庭成员的情绪、情感、个性等产生不良影响,易导致冷漠、孤独甚至自我封闭,在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时会表现得无所适从。

(四)个人因素

大学生还处在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富有朝气、最充满活力、最活跃、最敏感,同时也是最能敏锐地感受到各种变化冲击的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人生一系列重大的决定,如情感、人际关系、毕业就业、学习压力等等。但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这些都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是对当前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标准,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再加上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得到专业的解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困境的疏解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

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每年的“3.20”“5.20”“5.25”等代表特殊意义的时间段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样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其次,学校构建优秀的校风和学风,提供优越的教学条件,拥有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都能使大学生获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与人格得到升华。

(二)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基本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这一点值得肯定。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在一部分学生身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把心理问题看成是精神疾病,甚至有些人视它为洪水猛兽。作为校方,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无休止地说教或者放任不管。除了必要的课程开设,在平时的各类教学活动中,要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在每个特殊的时期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育。比如针对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开展人际关系交往教育;针对学生受挫承受能力差开展挫折教育;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开展爱的教育及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定期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座谈会,让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也插入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学会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能力。此外,校方应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举办系列讲座,放映相关影片,开展大型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出现心理问题后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够找到相关的老师或部门及时排解,不让其演变为心理疾病。

(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大一新生一入校就应该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将就业危机意识前置,督促他们认真学习,不至于到毕业的时候因为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而出现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必要的职业心理准备、人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明晰的职业意识和积极的就业心态。到大四时,再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讲座,教授他们“就业、面试心理技巧”,应聘技能训练,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心理需求,最终找到合适的工作,成功走入社会,并适应各种社会就业能力。

(四)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纵观各高校,因为学生人数众多,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匮乏,很难配备充实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从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辅导员教师中培养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在这一培养队伍中尤其以辅导员老师为主力,当然,他们也确实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并最了解他们的人。然而,这支辅导员队伍却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这就需要高校派遣大批辅导员参加专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只有开展规范、系统的心理学培训,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1]杜长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与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12):138-139.

[2]徐季红,谢彦红.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及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07,(30):174-175.

[3]甘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94-96.

[4]赵鹏,施永红,于智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1):53-55.

[5]李伟雄,林传军,吴雯娟.近年来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291-292.

G444

A

1008-4428(2016)11-117-03

2012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项目“探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2YCKF009)。

马玲玲,女,江苏东海人,盐城师范学院新能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