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产业组织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2016-12-28 10:59徐健晖
北方经贸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协作

徐健晖

(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北京101149)

马克思产业组织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徐健晖

(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北京101149)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有关产业组织的论述,包括分工与协作、规模扩大与集中、竞争与垄断的理论。因此,分析马克思有关产业组织的重要思想,探讨当前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阐明马克思产业组织思想对于我国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深化市场改革、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业素质。

马克思;产业组织;产业优化;启示

一、引言

按照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的概念是研究生产同类或具有可替代性产品的厂商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分工协作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等。可见,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直接反映企业间竞争、集中、垄断关系及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统一和相互矛盾的角度,讨论与分析了分工协作、垄断竞争、资本集中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产业组织理论。[1]

二、马克思有关产业组织的重要思想

(一)分工与协作思想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必要前提。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协作的前提。他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新的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2]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分工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且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即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马克思强调,分工使生产工具专业化,劳动人员专业化,使技术更熟练,既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专业化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马克思认为,协作与社会分工一样,也能产生出新的生产力。他指出:“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3]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协作的研究发现,协作实质上有两个层面,既有企业内部的协作,又有企业之间的协作,二者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的这两个层面恰恰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马克思认为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本身有着产生新的生产力的能力,它不仅仅提高个人生产力,而且产生了集体生产力。

(二)竞争与垄断思想

竞争与垄断问题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也进行过深入分析。马克思认为:“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价值和市场价格。”[4]部门内竞争指的是生产同类产品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只限于部门内部,其竞争的直接目标,是在同类产品市场上尽可能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尽可能地把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商品生产者挤出市场。部门内竞争的结果是,某些技术水平较高和规模较大的企业不断增加产品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率,这就会使该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因为“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因此,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5]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与产业组织学者们分析的规模经济(垄断)与竞争活力二者关系不谋而合,体现了有效竞争思想。

(三)规模与集中思想

规模经济与集中问题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优越性,马克思指出:“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6]在这里,马克思分析了企业规模经济的效果是使生产资料得到更经济的利用,实现科学的生产,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生产力得到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而这种生产的规模和协作的规模则是由单个资本家所拥有的资本量决定的。在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仅靠单个资本积聚已难以满足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对资本的要求,而资本集中则可以通过兼并或联合的途径,把分散的、较小的资本合并为统一的较大的资本,从而引起个别资本的迅速增大。

三、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一)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较低,组织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多数地区由于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仍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产业组织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导致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当前我国产业布局以地域化、小批量、分散化和全能化生产格局为主;国内企业间互补效应很差,大、中、小型企业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多数产业的形成依赖于资源开发,目前仍然对自然资源的初级开发,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的紧密联系。单一的资源密集型主导产业和初级加工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造成产业分工层次较低,上、下游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程度也低。[7]

(二)市场集中度较低,生产极度分散化,过度竞争现象严重

市场集中度是产业组织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衡量产业竞争性与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可用某一具体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来表示。从产业集中的角度来分析,美国很多制造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达到了很高的行业集中水平。1982年美国汽车工业的集中度 (CR4)达到97%,玻璃行业 (CR4)达到78%;水泥行业达到了31%,美国在上个行业80到90年代又经历了两次兼并浪潮,集中度在1982年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而直到1995年,我国汽车、玻璃和水泥行业的集中度(CR4)分别只有26%、8%和2%,大大低于美国的相应行业集中度水平。[8]2010年我国产业集中度有了提高,但是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产业下企业不多,经受不了国际大企业的竞争。过低的集中度水平、生产的极度分散化导致部分行业内部存在过度竞争现象,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

(三)规模经济水较低,企业规模小型化

规模经济的优势是随着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带动产量扩大从而使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最终实现收益上升。因此,若企业达不到一定规模,则其产品的单位成本会高于其他企业,在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例如:2010年美国前100家大公司的销售额占GDP的39%,前500家的销售额占GDP的65%;而中国的这两个数值分别只有19%和38%,说明中国企业规模与全球领先的大企业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产业素质低下,缺乏竞争力,行政垄断问题突出

我国很多产业由于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以汽车工业为例,我国引进汽车等新型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已有10多年,至今仍不能靠自主开发产品来降低成本,实际上尚未脱离进口零件组装的阶段,企业大都采取OEM的制造方式,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从我国出口情况来看,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如纺织、服装、煤炭、鞋类、家具、烟草、食品、无机化学品、医药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橡胶制品、钟表、初级塑料等,都是以中小企业加工的产品为主。[9]这些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生产的产品档次不高且附加值低,根本谈不上企业竞争力。而我国产业组织中又存在行政性垄断问题,特别是在能源、通信、电力、铁路、银行等行业十分严重,民间资本难以进入。

四、马克思产业组织思想对优化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启示

(一)深化市场改革,打破行业进入壁垒

我国大部分地区之所以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与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低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下功夫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鼓励企业专业化经营、鼓励企业或行业间的协作。这就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不合理的行政性壁垒,除少数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外,大部分行业都应开放让民营资本进入,还资源配置权力于市场,从而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替换,为产业或企业发展分工与协作创造良好宽松的制度环境。

(二)扩大市场规模,推动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工业的典型特征是规模经济水平低、企业规模小型化,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必须着重提高规模经济水平,对于专业化协作程度低的小型企业,可以实行分类改造或改组,对于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小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企业进行兼并或联合,提高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集中程度,使工业经济向高质量、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提高产业素质,发展各地区工业的多样性

我国要进行产业创新,提高产业技术结构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更新工业装备,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应有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以就业为目标的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可以通过降低税费,采用标准管理,鼓励服务需求的社会化以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革流动人口的用工条件、社会福利等;应加快对内开放垄断性行业,放开金融、电信、交通、教育、旅游等行业的进入限制,规范服务,允许有实力的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积极发展各地区的产业,避免各地区工业结构的趋同问题,防止各地区产业的单一性。

五、结语

尽管当前研究我国产业组织的现实问题,较多的是借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方法。但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论述并不过时,其对分析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现状及问题、研究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许和木.马克思《资本论》有关产业组织理论的阐述及其启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3):16-18,2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687.

[4] 马克思,恩格斯.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1.

[5] 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85.

[6] 张丽君.西部地区新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14-18.

[7] 龚新蜀.中国西部经济增长中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刘薰词.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结构的最终载体[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56-57.

[9]张绮萍.当前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4.

[责任编辑:胡 冰]

F091.9

A

1005-913X(2016)11-0091-02

2016-08-10

徐健晖(1983-),男,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服务、工商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分工生产力协作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