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慕龄 王 晔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1400)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三大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中国的税收和三大产业税负的数据显示,三大产业在全国税收占GDP的比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的第二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第三产业也保持稳定增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十分高,所以税收也逐年增加,同时伴随的低税负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例下降,使得中国的宏观税负处于逐步攀升的趋势。换而言之,产业结构直接导致了社会税收负担的增加,这显然是一个宏观的结构性的问题。
产业结构的特点是反映一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宏观层面的具体表现,也影响着我国各行业的税收特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存在着不少结构性的问题,虽然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生效,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额首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超过第二产业的40.5%。然而,我国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也是很强的。
就税负而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要比第一产业重不少,第二产业对税收的风险是最大的,而第三产业不是简单地从数据比较中国宏观经济的三大产业税收负担的轻重,这是因为不同产业的内部结构的会有所差异,生产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导致最终的课税税种不一样。
我国对第一产业的税收优惠比较多,取消农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方面的税收优惠也比较多,所以,我国第一产业的税收收入总额是处于下降趋势的。但是,仔细分析第一产业当前的情况会发现,虽然多个税种对农业都指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然而,由于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初级产品,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农民,往往很难享受到真正的税收有优惠。以增值税而言,虽然农业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销售直接免征增值税,然而,农民在购买生产资料的时候承担的税负,也是无处转嫁的,只能由农民自己承担。由此可见,虽然第一产业对税收收入的风险率不高,但是这产业实际税赋负担较重。
从表面上看,我国的第三产业要比第二产业的税收贡献率高,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税收占全国税收的比重达54.8%,比第二产业高了9.7个百分点。然而,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展开分析,我们会发现,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中,包括不少诸如教育业、科学研究业、社会服务业等部门。这些部门基本不涉及到商品销售或者提供盈利性服务,所以,这些行业普遍来说都是低税负或者零税负的。所以,第三产业的税负实际上是挺重的。
企业所得税的税负转嫁程度低,所以,对企业所得税的征税不会对市场的价格造成过多的影响。这有利于引导合理的产业结构,调节经济结构,维护市场秩序。另外,企业所得税的征税还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例如,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此时,提高税率可以减少社会总需求,不会因税率提高产生税负转嫁致使税收政策失灵的情况出现;而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经济可能出现萧条或者通货紧缩,此时即使不改变税率,税收总额也会降低,间接促进了社会总需求。如果采取的是累进税率的税率形式,那么调节作用会更加明显。
借鉴国外对间接税采用价外税的成功经验,改革当前的税收政策,可以使得市场价格透明,市场的调节作用能够更有效发挥作用。例如,2011年至2016年实行的“营改增”的改革,使得各行各业的流转税得以衔接,市场中的企业,在自由定价的市场行为中,不会出现模糊税负和价格的情况,有利于避免因为税负转嫁导致的价格异常情况出现。那么政府的各项税收政策的市场效应能够更容易实现,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
不同的产业特点直接导致了税负转嫁程度不同,也就影响着生产资料在三大产业之间的流动。第一产业,农产品为主,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对国民生活影响较大,因此,我国对农产品的价格管理较为严格,使得第一产业的供给弹性不大,税负转嫁程度较低。第二产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为主,从生产资料来看,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国家对这方面产品的调控程度较高,税负转嫁程度较小;从生活资料来看,与国民生活密切联系,供给弹性大,税负转嫁程度较大。第三产业,以服务为主,也是与国民生活密切联系,供给弹性大,税负转嫁程度较大,流转税的税负都是很容易就可以通过价格转嫁出去的。
税负转嫁的存在容易使得企业把市场资源转移到税负转嫁程度高的行业中,导致不同行业中的市场供给不平衡,影响某些行业的行业兴衰,使得一些行业萎缩,一些行业盲目扩张,带来市场的资源浪费,影响着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而政府的税制设计可以提前做出预测,并在税收制度制定过程中针对某些行业指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流向这些行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所以,政府在指定税收制度和调整税收政策时,不但要考虑短期的效应,更要考虑对产业结构的长期影响,不但要从短期的供需结构上进行调节,更要兼顾经济结构转化的长期演变。所以,加快税制改革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适应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要将产业税收政策带来的效应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除了对各个税种要在税基、课税对象、课税税率上做出调整外,还要重视税种之间的配合,在税制内部调整税制结构,按照产业政策导向,通过加快税制改革步伐,将税收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税收政策是调节产业结构的有效方式,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之际,必须考虑税收和相关费用负担问题。从实践意义出发分析,税负转嫁是收入再分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实践中税收政策的实施,不但实现收入再分配,同时影响着我国的产业结构。税收负担的合理性,影响着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影响着收入再分配。所以,税费是否合理和税负的转嫁问题,直接关系税收杠杆作用的发挥。
[1]李永刚.中国碳税风险与碳税设计[J].社会科学研究,2011,(4):32-37.
[2]李伟,王少国.中国各省份个税潜力估算及影响因素分析——综合累进个税改革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5,37(1):25-31.
[3]曹世凤.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的涉税会计处理探析[J].中国商贸,2015,(15):23-26.
[4]王总胜,刘志耕.工资薪金税前扣除七大要点及涉税风险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4,(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