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德云+杨春涛+周书祥+张薇+余晋苗
摘要:阐述了绿汁江流域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分类,简要分析了绿汁江沿岸农村生活垃圾对绿汁江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以期为当地农村科学处理垃圾保护绿汁江提供依据。
关键词:绿汁江;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81-04
1 引言
绿汁江位于易门县西南部的绿汁镇内,与楚雄、禄丰两地毗邻。绿汁江属红河水系,属元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干沙沟村西麓,由北向南流经禄丰、双柏、易门、峨山、新平等县后汇入元江[1]。绿汁江流域径流面积8600 km2,河流长294 km,流域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随着当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各种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更严重的是污染农村生活环境和绿汁江的水质和生态,威胁着江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当前,如何处置垃圾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绿汁江周边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分类
2.1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绿汁镇位于云南绿汁江边,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20世纪末该镇是铜矿开采的主要矿区之一,当年有“小香港”之称,矿产开采完后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政府对绿汁江水质及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江边小镇,其农村生活垃圾对绿汁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有如下特点:
(1)生活垃圾距离江面近。镇所在农村居民小组如木厂、绿汁、朋苴等行政村产生的生活垃圾距离绿汁江最近,部分村组甚至将垃圾直接投入江中,部分垃圾由于各种原因滞留于江边,雨水天垃圾渗水进入绿汁江。
(2)山区垃圾未做合理处置。距离绿汁江较远的村组,如者拉、龙格利、腊品、木厂、竹子等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分布广泛且村组地处高海拔山区,而该区域雨季降水量大,80%的降水都汇入到绿汁江。村组生活垃圾由于运输成本受限,随意处置垃圾,雨季降水让随意处置的垃圾副产物一并流入绿汁江。
(3) 难降解塑料、农药瓶及农药包装物占主导。烤烟、果蔬生产遗留大量废弃有毒有害垃圾,这类垃圾随着时间推移很难降解。
2.2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
我国多数农村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2],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统计结果得出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有如下分类,如表1所示。
3.1 对绿汁江水质的影响
(1)由于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分布范围广,各村委会所处地势高,农村垃圾处理方式简单,雨季降水量大,大量堆积深山的各类垃圾渗滤液都随着雨水一并流入绿汁江。
(2)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酸碱性有机污染物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成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3]。由于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所以各村组的生活垃圾对绿汁江水质有较大的影响,如BOD5、NH3-N、水体总硬度、总大肠杆菌数及各种重金属[4]等指标都会发生变化。
3.2 对绿汁江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绿汁江周边的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运输距离远、处理成本高、各村组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不完善,从而部分散乱生活垃圾直接投入江中,对江下游居民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绿汁江生态系统也受到影响。
4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
4.1 产生特征
据绿汁镇环境中心统计数据可知,绿汁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垃圾产生率与中国西南地区农村人均垃圾产生率0.68 kg/(人·d)[5]相近,其垃圾产生率约为0.70 kg/(人·d),其中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包装垃圾、无机垃圾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30%、5%、15%、40%。
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2016年的初略统计数据,统计得出绿汁镇各行政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各行政村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与人口成正比,其中餐厨垃圾与无机垃圾占总垃圾的比重最大,有害垃圾所占比重最小;根据各行政村具体情况,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及无机垃圾各村可以自行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有害垃圾和包装垃圾需要集中处理。
4.2 处理现状
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2016年的统计数据,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如表3所示。
由表3得出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大体相似,离乡镇较近的行政村处理的方式较为合理,偏远高寒山区行政村处理垃圾的方式较为随意。
5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
5.1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可选处理模式
符合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模式,经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有“全集中”、“村镇县协同1”、“村镇县协同2”模式[6~8]。
5.1.1 “全集中”模式
“全集中”既是各村组收集、镇运输、县处理[9]。该模式的特征是村收集-镇运输-县(市)处理;乡镇的功能是负责收集该区划的垃圾并转运垃圾至县(市)垃圾处理场;“全集中”也是中国目前应用最广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在县(市)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满足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要求。通过收集、运输、处理的程序把该县(市)作为一个独立的垃圾处理体系,为了方便获得最终的规模处理效应,该模式的处理方式一般为卫生填埋和焚烧,无害化达标率较高。
5.1.2 “村镇县协同1”模式
该模式在国内有部分地区试用,其处理重点是放在各村庄,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采用堆肥和填洼地方式处理,其他垃圾采取与“全集中”模式相同的处理方法[5,7]。它的处理特征是村分流/处理-镇运输-县(市)处理,乡镇的功能就是负责收集该区划的垃圾并转运各村组分流的垃圾至县(市)垃圾处理场。
5.1.3 “村镇县协同2”模式
“村镇县协同2”是将农村垃圾处理的中心放在乡镇区,村组和镇区均采用可降解垃圾组分分流收集,在乡镇垃圾集中处理场进行堆肥处理,其他垃圾则按“全集中”模式相同方法处理[10]。该模式的处理特征是村分流-镇分流/处理/运输-县(市)处理,而乡镇的功能是分流镇区垃圾、处理村镇分流垃圾、转运剩余垃圾。
5.2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的成本比较
由前述表2数据结合绿汁镇环境中心实际统计结果和文献[7,10~13]综述为依据,经完整处理后相关成本数据如表4和表5所示。根据表5对三种模式进行成本比较,结果为:“全集中”模式全镇行政村总处理成本约为392400元/年,折合全镇每户106元/年;“村镇县协同1”模式约为398100元/年,折合全镇每户107元/年;“村镇县协同2”模式约为249807元/年,折合全镇每户68元/年。
由此可见,三种处理模式中“村镇县协同2”模式成本最低,与简单易操作的“全集中”模式相比成本只相当于其64%; 而“村镇县协同1”模式虽然与“村镇县协同2”模式在处理方式上相同,而不同点是村处理和镇处理;其高出的成本跟村镇处理效率有关,镇集中处理的规模经济效益要比村处理更好。
6 结论
(1) 绿汁镇地处山区,紧邻绿汁江,当地生态环境和江水水质面临巨大挑战,而农村生活垃圾是其中一部分,为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当地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解决此问题,传统的垃圾处置方式已不适应当下境况。
(2) 通过当地环境中心统计数据和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得出三种垃圾处理模式,其中“村分流-镇分流/处理/运输-县(市)处理”模式处理成本最低也符合绿汁镇实际情况,处理结果也能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
(3) 考虑到绿汁江生态环境保护,可对紧邻江边的绿汁、朋苴、木厂3个行政村共1440户农村生活垃圾优先处置,因其生活垃圾对绿汁江的影响最大,其余行政村垃圾处置可逐步实施。
(4)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普遍薄弱,应加大该地区环保常识宣传力度,让每个人自觉参与到该项目中,为保护绿汁江和周围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陈 洁. 从易门绿汁江十街河谷植被看干热河谷生态经济的发展[J]. 生态经济, 1988(1):67~68.
[2]李再兴. 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置、分类处理方法研究[J]. 固废处理与处置, 2013(10):85~ 88.
[3]付美云. 垃圾渗滤液的环境污染特征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2):90~95.
[4]唐国卿. 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评价[J]. 露天采矿技术, 2009, 26(6):48~50.
[5]何品晶. 我国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基础条件与适宜模式[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32(2):116~120.
[6]He P-J.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rural areas of developing country: Do we need special treatment mode[J]. Waste Management, 2012, 32(1): 1289~1290.
[7]何品晶,章 骅.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技术路线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3): 409~414.
[8]何品晶,张春燕,杨娜,等.我国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技术路线探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6(1): 2049~2054.
[9]王 妍,霍维周.北京市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及管理[J].环境卫生工程,2008, 16(1): 51~53.
[10]乔启成,顾卫兵.南通市农村生活垃圾现状调查与处理模式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 11(3): 283~286.
[11]SHAO Zheng hao, HE Pin jing, et al. Chanacterization of waste-extractabale organic matter during the biostabiliza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4(2-3): 1191~1197.
[12] ZHU Min, LU Fan, HAO Li ping, et al. Regulating the hydrolysis of organic wastes by micro-aeration and effluent recirculation[J]. Waste Management, 2009, 29(7): 2042~2050.
[13]张 静,仲跻胜,绍立明,等.湖南省琼海市农村生活垃圾产生特征及就地处理实践[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11): 242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