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何欢喜 此器养君心

2016-12-27 14:27王嘉祎
中国收藏 2016年11期
关键词:陈设雍正皇帝

王嘉祎

这里,曾有帝王召对臣工、批阅章奏的勤政劳形,曾有丹青吟咏、潜心礼佛的风雅诚敬,曾有宴飨祈福的天伦之乐;曾见证两度垂帘听政的衰乱之象,曾听闻自强之路的戛然而止,更不幸地弹出了千年帝制的终止音符……

在紫禁城中,养心殿是清雍正朝以后的皇帝寝宫,也是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对于今天来到故宫漫步的人而言,这里蕴藏着的帝王秘史独具诱惑力,令人浮想联翩。目前,养心殿正在进行大修,直到2020年,我们才能看到这里的全貌。与此同时,一场“走进养心殿”特展不久前在首都博物馆举行,殿中陈设的268件(套)精美旧作在漫长的大修期间首次出宫,来此“度假”。

奢华的陈设品和别致的布展,让每一位观看者都摇身一变,成为宫中贵客,来到皇帝“身边”。然而今人可知,这些使我们的双目感到欣喜的精美陈设,在数百年前,对于大清王朝的统治者而言却不只是奢华的装饰,更是一种慰藉君心的念想。

在此,《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与“走进养心殿”展览的策展人章文永进行了一场对话,从台前——精美的文物、别致的布展,到幕后——展览的准备、策划。听完他的讲述,再看这场难得的特展,您或许也可以真正“走进”养心殿里去,并且有了一种微妙的感慨,养心殿不仅是一处富丽堂皇的深宫建筑,更由一段段帝王的人生所构成。

《中国收藏》:据介绍,此次展览中的268件(套)文物都是数百年来首次走出紫禁城,很好奇此前它们被安放在哪里?展览是否也和养心殿的大修有关呢?

章文永:此次展出的文物主要是养心殿里的陈设,也有一部分不是。一些宫廷餐饮器皿,比如一品锅和一些碗,不是原来的陈设。因为我想体现宫廷日常生活除了就寝还有饮食、宴会等,更加丰富。

展览最初是从大修开始,双方偶触灵感,想到让养心殿的陈设到首博来展出。因为首博和故宫近几年每年都会合作一个展览。其实目前2017年的展项也定下来了,是有关毓庆宫的展出。毓庆宫是宫中皇子受教育、读书的地方,展览大概的主题是围绕皇子教育。

《中国收藏》:为了它们的首次“出宫”,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章文永:双方有一年多时间的接触,主要针对展览时间的安排,还有就是要挑一个合适的展厅。因为养心殿是比较方正的结构,所以要展示其原有结构就需要一个足够大的、格局开朗的展厅。我们不只想简单的复原,还想借助空间的陈设、建筑本身的格局,结合人物、事件和历史文化,反映养心殿空间内发生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清代历史发展脉络、政治制度等内容,以及帝王在这个空间的生活。除了处理政务,皇帝还有生活起居和日常雅趣、爱好,从展览中可以看出,帝王也会写字、画画、礼佛,有和平常人一样的地方,但肩负皇帝这个角色,本身关注的是怎样利用情趣、雅好、宗教信仰来为他的统治服务。希望观众可以从展览看到皇帝和普通人的异同。

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展览结构就不能按照养心殿的原有空间布置。我们还是想按照事件和类型来分,空间跟着事件走,因为相同的空间可能发生不同的事情,同一件事情也可能在不同的空间里发生,所以我们对原有结构按照历史文化脉络进行了梳理和调整。

《中国收藏》:在策展中,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章文永: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原状复原,二是近距离观赏,三是深层次解读。展厅的核心区是对前殿、东西暖阁、三希堂、佛堂等主要部分的原状复原;近距离观赏则是通过把墙打通或用玻璃进行隔断来实现;深层次解读在复原区的外围进行,即在相应的地方进行主题展览,内容涵盖人物、制度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故宫方面希望原状复原的想法,以及首博做历史文化展需要具备的深度,也要考虑展厅固有的结构。

展厅内的复原部分对应着它们在故宫原有的位置。比如像三希堂这样有特点的地方,我们吊的天花板的高度和三希堂本身天花板的高度都是一样的,惟一不同的是壁瓶的位置有所改变,因为原来放壁瓶的墙体现在改为玻璃了。三希堂是乾隆帝专属的书房,其一个特点是空间很小,7平米多一点,第二个特点是布置很雅致,比如壁瓶和通景贴落—郎世宁作的《平安春信图》,画中雍正和乾隆父子俩着汉人的衣服。三希堂复原场景内的陈设也都是真品,除了通景贴落。

总的来说,我们不仅要呈现养心殿原来长什么样,还想帮助观众了解,为什么是这样?空间里发生过什么?比如在明间引见大臣,在西暖阁处理政务,东暖阁垂帘听政。

《中国收藏》:我们注意到,展品中有一部分是首都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此次首都博物馆一共拿出了几件文物参与展出?

章文永:我们还是尽量尊重原本的陈设布置,所以在挑选首博藏品的时候只挑了两件画龙点睛的东西,一件是雍正款五伦图提梁壶,一件是乾隆临元人曹知白《十八公图》卷。此次故宫提供的这么多展品里有各种生活器皿,但没有茶具,也没有原件的帝后字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补缺漏。

我很看重五伦图提梁壶的图案,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古人用五种飞禽象征这五种关系,把这件展品放在后殿即皇帝私生活的空间里,立意就是在寝殿中这五种关系恰恰都具备了,而且皇帝当年肯定会花很多精力处理这五种关系。特别是雍正,他的继位不明不白,继位之初权力也不稳固,他的兄弟们彼此进行博弈,虽然结果显得很残忍,但我想作为帝王,他要巩固权力,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专制皇权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都不能染指的权力,甚至连形成一个以太子为中心的官僚集团也是皇帝不能容忍的。所以我想当年雍正在面对这件五伦图提梁壶时,也会给他带来很多思考吧。

《中国收藏》:能不能请您为我们介绍几件重点展品,尤其展示了帝王生活的讲究?

章文永:皇帝的生活当然是很奢侈精致的。在展览中,比如一品锅和银制火锅等生活器皿,都体现了皇家风范。皇家风范不仅是指材质的稀有贵重,还有场面的宏大,比如皇帝吃一顿饭,桌子上要摆很多品菜肴,而且对菜的温度也有要求。像一品锅,锅本身就很大,还配有碗和碟子,下部还有保温的功能,其规模和考究都是皇家所独有的。这些器皿就很能体现皇帝饮食方面的奢华、场面的铺张。

而展览中很好看的玉石盆景,原本摆在后妃临时居住的体顺堂和东西围房里,清宫里管这种假的盆景叫象生盆景,宫廷里要用这些来点缀,营造一种环境。玉石盆景固然很名贵,但最好的当然还是鲜活的,象生花再好看毕竟是假的。由于成本和地位悬殊的问题,我看到在道光和咸丰时期的相关文献里记载,只有在皇后和皇太后的房间里,而且要逢节庆的时候,才能摆放鲜花盆景,其他妃嫔的房间都不放鲜花,其点缀以象生盆景为主。虽然这种盆景成本高,但一劳永逸。故宫有一个南花园,里面有暖房专门培育宫廷里用的菜蔬,比如反季节的萝卜,以及冬天的鲜花等等。

满人是游牧民族,还是希望有野趣。比如每年大年初一,皇帝那天会很忙,要出席几个宴会,其中有一个宴会在太和殿里面,殿里殿外人都很多,包括王公大臣、外藩蒙古、朝鲜和越南的使臣等等这些来祝贺新春的人。在宴会上,为了营造野趣,除了弹奏音乐外,还会放置一些蝈蝈,所以宫中也需要比较暖和的环境在冬天养活这些昆虫。

此外,展览里的一件太平车是和田玉制的后宫用品,我特地查了有关资料,这是后宫女子用来按摩关节部位的。

《中国收藏》:展厅的起始处有一面电子屏,上面模拟了君臣之间的对话,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灵感从何而来?

章文永:通过这一设计,我希望能够让空间活起来,让观众能有穿越感,不仅仅是静态地看,还能够体会在养心殿里,君臣间是怎样对话的。当然我们不能安排人或电影来表现,这些都是一种观展干扰,后来就想到找这样的对话,一问一答,很有意思。

看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出于一些需要,无论是说话方式还是口气可能都和历史有差别,因此我翻了很多资料,找到了雍正皇帝和李景泰的对话,还有曾国藩和慈禧太后的对话。首先,这两个对话本身就是在那个空间发生的,能将空间带“活”;其次,那个位置确实是个空白,需要一个设计来填补;最后,也考虑到像微信一样的形式。其实最终我把它做出来时也没想到会像微信,因为不能只是“雍正说”、“慈禧说”,所以我找了一些头像放在那,最终用投影仪打出来,主要是把握时间,每一帧的进行要对应观众阅读的速度。开展后我在展厅里做讲解接待时,看到一个小孩指着这里说:“你看,雍正的微信!雍正又发了一条消息!”我再看之后,也觉得真像微信。这种形式很现代,而对话是真实在这个空间发生过的,这样的设计其实很简单,但很有意思。

《中国收藏》:此次展览的命名和以往的一些命名相比更显直白,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章文永:最初我的题目是“何以养心”,副标题是“养心殿里皇帝的工作、生活和情趣”。因为考虑了故宫方面的意愿,对格局进行了调整,点状地说事情,而没有做面状的整理,只是就空间做延伸和提高,对于这段风云复杂的历史,很多问题都没有阐释透,再用“何以养心”就不合适了,所以最后我取了一个折中的名字,就叫“走进养心殿”。其实大家都明白,虽然叫养心殿,但坐在皇帝的位置,怎么能养得了心呢?通过展览也会思考,皇帝是怎么把个人情趣的陶冶和他的生活、国家政务的处理结合起来?

《中国收藏》:听完您的介绍,联想到当下的都市生活,规矩同样很多,每天要做的事情也不少,虽不能真正做到“养心”,但还是要在“养心”的层面处理好自己的生活。此次展览让人意识到“养心”不仅对皇帝,对今天的人同样重要。

章文永:是这样的。按照清宫的规矩,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是祖训,乾纲独断是家法,内廷、外朝的臣子无论得到皇帝多大的信任,都不能“生死人、荣辱人”。此外,宫中女子的作用和地位与清宫剧所表现的并不一样。皇帝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这是制度架构所决定的,连七品知县甚至更下级的官员的任命,都要直接或间接由他认可。特别是雍正,很勤政。我举个例子,比如在贵州那边,一个军官给他写折子,汇报士兵用骡子、马拉东西,环境艰苦,有几匹骡子累死了,士兵辛苦,我决定不让他们赔偿了,皇帝您看可不可以?皇帝说不用赔了。当然有些地方官员会自作主张,但这些细碎的事情皇帝往往都要处理,是没有精力放在后宫的。

清朝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像明朝皇帝那样的荒诞、好色、贪杯,清宫对皇帝也有一些规矩。比如皇帝正常一天吃两顿,晚上5点到7点左右会吃一点儿点心,有时候也会备一些酒,但不是豪饮,除非在宴会上。其实皇帝都是一个人吃饭,除了过生日、过年,可以和自己的母亲、皇后、妃嫔一起吃。比如乾隆就很孝顺,经常会陪他母亲一起吃饭。吃的时候,皇帝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并不被重视,大家以为要投皇帝所好,但皇帝爱吃什么其实是个秘密,身边的太监不能告诉御膳房,以防止皇帝贪求美食,也是担心被下毒。太监为皇帝拨菜,皇帝说哪个挺好吃,太监会再拨一点,然后这道菜会马上被端走,不让他再吃了。

皇帝越是勤政,精力越要放在生活琐碎的地方,这样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调节。比如雍正当皇帝后没有特别的爱好,不像后来的皇帝爱听戏等等,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理政上,但恰恰是在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的许多作品进入了一个新高度。雍正皇帝在日理万机的闲暇当中,特别关心造办处,让他最信任的怡贤亲王允祥主抓造办处的工作,他认为允祥是古今第一贤王。雍正对造办处的制作也会亲自提出很多修改意见,甚至对一个花盆、一把椅子、一只碗,都会发出非常具体的意见,比如珐琅彩,他会觉得景德镇画的不好,要让如意馆的画师来画,画好再去烧。我们看到的一些很有特点的作品,基本都经由皇帝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比如对纹饰、形制、材料等。还有乾隆皇帝,甚至会亲自画样子命人修改制作。

猜你喜欢
陈设雍正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论室内陈设艺术在空间中的作用
雍正帝原是“非法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