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网民爆料的云南某县“逼捐式扶贫”事件受到广泛批评。两办发文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兼职兼薪被点赞。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北大“去行政化”的消息引起热烈讨论。
日前有网民爆料称云南省永胜县为加快全县脱贫攻坚进程,发文要求干部职工捐扶贫款,每名职工最低捐款1000元。11月1日下午,永胜县委宣传部回应称,县长已致歉并承诺将退回捐款。
有网友表示,“逼捐”尽管是出于扶贫目的,但也必须“依法慈善”,政府不能随意要求干部职工履行法律以外的义务。以行政名义强迫捐款,捐的不是爱心,而是“闹心”。
一些文章指出,强制性扶贫捐款,不仅没有为脱贫攻坚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干部职工的战斗力、凝聚力,甚至影响了党委政府在干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反观背后,是“政绩饥渴症”:一些领导为了尽快完成脱贫任务,“包装”自己政绩,不惜“另辟蹊径”。
有评论认为,扶贫“逼捐”不能止于“致歉退款”,尤其需要从机制是否健全、扶贫是否精准到位等方面进行反思。对于个别领导的施政过失、过当之举,应进行必要的问责。“如果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对于犯错官员起不到任何震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