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析

2016-12-27 11:44王晶
学理论·下 2016年11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全球化

王晶

摘 要:在全球化浪潮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已经确立了文化霸权地位,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因其缺乏相应的影响力,相对来说在全球化语境中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为此,就应该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实现文化整体综合创新等举措,提高中华文化的引导力、感召力、传承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增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021-03

在全球化浪潮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更加反映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之间的较量。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统一全党及全国人民的思想、凝聚共识、维护文化安全、引领世界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之一。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提高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

一、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引导力

先进性是文化软实力中最为本质和重要的因素。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1]可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断向前发展完善的文化,这就需要不断从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中吸取营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造。

(一)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中实现传承

先进文化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先进文化的母体,是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崇尚和合、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精髓在今天仍历久弥新,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先进文化的引导力,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期新阶段,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教育更有其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自觉承担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在文化自觉中担当使命,在文化自信中实现传承,把工作干实干好,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新价值,赋予先进文化更丰富的内容,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

(二)广泛吸收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包容共生

中华文化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就在于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历来就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从中华文化自身来看,其本身就是一种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缔造的,融多元于一体的文化;从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看,互通有无、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和胸怀,继承、借鉴和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包容性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文化上的生存之本、发展之魂。

(三)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永葆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与时俱进的文化,才能称之为先进的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各自具体的阶段性的文化特征和使命,只有拒绝僵化、破除因循守旧,不断吸纳世界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才能使先进文化永葆生命力。早在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的时候,就曾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批评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局面,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意味着敢于创新,能不能在文化领域进行观念、体制等各方面的创新,不仅关系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社会整体的发展和国家未来的命运。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文化中最为核心、最具感召力的部分就是价值观,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精神和灵魂,可以改变人民对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看法,可以改变人们对生活终极意义的看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以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所谓的“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所崇尚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然而,目前一些国家将这些价值观标榜为“普世价值”。对于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进行科学分析。因为,尽管每个民族或国家对价值观的理解有某些共通性,但不能说某个特定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就是普世的。一方面,应该将世界普遍的、引领人类文明走向的价值准则注入到核心价值观中去,因为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具备普遍的共同价值,才不会因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而被排斥。另一方面,对于价值观问题,不能因为强调普遍性方面而忽视其特殊性方面。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文明是一种既吸收了西方价值观的优点而又超越于其上的新型价值观和文明形态。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深厚的民族认同,一个国家的价值观虽然在特殊时期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价值观,但从长时间来看其核心部分往往不容挑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精神还乡”“心灵安居”。纵观20世纪国人对待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态度,可以说大致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在五四时期,我们是“看不起”,很多知识精英高喊“打倒孔家店”;在极“左”时期,我们是“看不到”,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糟粕而被丢弃;改革开放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多是“看不懂”;进入新世纪,国学重新热遍祖国大江南北,但有些人更多的是“看热闹”。因此,要认真区分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和糟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三)正确处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责任人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无形的抽象的,又是有形的具体的。它首先是一种思想观念,同时又时时刻刻体现在社会成员的言谈举止之中。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主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获得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和实践,才算是成功的有效的。此外,党员领导干部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有重要责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广大党员干部做起。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责任人,领导干部既要与人民群众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做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和模范。

三、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承力

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并且合理地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是提高中华文化传承力的现实途径。但是,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科学技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来势凶猛,城镇化、工业化速度加快,大量文化遗产正在被忽视甚至被野蛮地破坏。因此,当前要加强和改进立法、财政、人才宣传等工作,以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水平。

(一)加快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工作

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建设,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范化。目前,需要尽快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名城保护法》《博物馆法》等的立法工作。对于那些破坏或者保护文化遗产不力的责任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文化行政和执法部门的日常事务,要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责任,成立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和协调机构,定期通报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要配备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问题,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化;要定期征求民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和建议,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民主化;要充分发挥社科院、社科联、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的力量和作用,扩大与国外遗产保护机构的合作,凝聚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力量。

(二)抓好重大文化典籍的出版工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当前,要加大力度整理和出版《儒藏》《清史》等大型文化典籍。同时,还要推动重要文化典籍数字化出版,广泛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并尽快予以出版。对于那些市场销售不佳而又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典籍,政府应该予以财政补贴资助其出版。各级图书馆应加大对重要文化典籍的收藏,提升图书馆馆藏的水准和品位。各级政府应该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对那些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地方或者文化遗产濒危的地方,必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预算。此外,还应该动员社会力量,放宽政策的限制,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甚至是国际捐赠,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甚至是国际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积极性。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搞好节庆文化的宣传组织工作。在宣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时候,着重引导人民群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着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着重引导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着重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讲座等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内容,以普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同时,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及时揭露破坏文化遗产的恶劣行径。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精密性和创新性,需要科学、技术、手工、艺术、民俗、历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此,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争取在全国重点高校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院系和专业,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扩大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本质要素在于其先进性,但是其外在表现形式和最终效果却在于影响力。扩大文化影响力的途径在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我们要勇于将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传播给世人,向世人展示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象,担当起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责任。为此,就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以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一)加强官方文化宣传和交流力度,创新宣传和交流方法

面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文化侵略和文化扩张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国际交流机会宣传中国政府关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文化政策和主张,强调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相互对话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要广泛整合各相关机构形成对外文化宣传和交流的合力;广泛向世界各国开展中国文化节日的文化宣传和项目交流;将文化宣传和交流作为援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周边邻国的项目之一;广泛支持公众文化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交流的积极性和作用;鼓励和资助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界人才到西方国家讲学、演出,以及出版相关学术成果;建立各种文化交流项目,吸收广大发展中国家学者、青年学生前来我国交流、学习;以国家名义设立中华文化传播基金,用以表彰国外那些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学者和企业家。

(二)培育中华文化品牌,增强中华文化品牌的吸引力

文化品牌,特别是民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它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最为集中地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性格、气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区分开来,是一个民族向世界宣传、展示自己文化的最好的平台和窗口。为此,应该下大力气开发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在培育民族文化品牌过程中,我们要赋予文化品牌以崭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要将那些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东西融于中华文化品牌之中。文化品牌培育出来以后,还要充分考虑文化市场的需求和消费倾向,利用品牌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开放衍生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相关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由“国外制造”向“中国制造”转变,进而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转型。

(三)培育和发展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企业及中介机构

政府和民间组织在推动文化传播活动过程中会受到传播内容、传播时间、传播形式、资金因素等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应该培育形成文化企业、政府、民间组织等广泛的、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并且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还应该整合文化资源,抓住重点项目,夯实基础性工程,比如,中华文化经典对外推出工程、对外语言文化教育工程等。此外,还要办好孔子学院,做好对外文化传播,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要针对不同受众对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媒体覆盖网络,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能力。

五、实现文化整体综合创新,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且实现对它们的综合创新,努力创造出适应新时代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大量新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果,以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人类是在一定的历史前提下创造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积淀,是我们现在进行文化创造的必要资源和精神基础。在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辨别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或糟粕的方面,比如,对过于强调人伦事务而不注重探究自然规律;过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而缺乏创新;过于强调群体本位而压抑自由个性;过于强调尊君尊上而轻视法制人权;过于强调实践而短于批判等传统,就应该予以摒弃。同时,应该创造性地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比如对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和谐、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崇德尚义、革故鼎新等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思想精髓,就应该予以发扬光大。

(二)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中国不仅是在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培育中国文化软实力,更是在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基础上培育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于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资源,不能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平发展为借口,否定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以及人民群众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历史。同样,也不能借口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否定我们当前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实前提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待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要将其放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坐标系中来加以考察,要看到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由、公平、正义的精神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将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理念中的精华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近代世界和历史是逐渐走向开放的世界和历史,中国也要顺应这个历史趋势做出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合理成果和积极因素,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创造出新的更为先进的文明形态。因此,当前我们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应该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契约精神、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合作精神等对人类文化发展有利的因素。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想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文化具有引导力、感召力、传承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就必须一如既往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实现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29.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全球化遇阻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