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宏
教师的视界通俗地说,即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综合呈现。教师的视界里有什么,或者说其目光所及之处是什么,取决于教师的视角与所站的高度,其内涵实质则是教师对于教育的专业理解与信念。
如果一位教师像夸美纽斯那样,坚信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事业,他就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就会像太阳的光辉一样照在每一位学生身上,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落伍”。即使某位学生的行动节奏比别人慢半拍,教师也坚信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花朵只不过绽放得迟一点儿。教的艺术,就是一种“慢”的艺术。教师会让其教学的节奏慢下来,细心体味和把握生命的节奏。记得陆有铨教授曾说:“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教育。”教师有必要遵循自然节奏,让每一朵生命之花适时绽放。
如果一位教师像赫尔巴特那样,坚信“教育性教学”,他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某些能力养成,而是用蕴含于教育的人类文明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那么,教的关键在于用所教的内容尽可能地启迪学生的天性向善生长,使学生的“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原。
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他的任务不是培养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而是着眼于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独立思考力和行动力的中国公民。与此同时,他也应清醒地知晓,他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学生,他只能与他的学生相遇。在新学年里,教师走进教室,面对每一张新面孔,如同面对一个新生的婴儿,这张生动的面庞以前从未有过,也将永不再来。教师必须倾其所有,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其应有的样子,成为人类社会中真正的一分子。
在师生每一次相遇的过程中,教师的视界都开启学生可能的世界,教育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师生视域融合之中得以彰显。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