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中共中央进北平”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件大事。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国家记忆——新中国1949》系列节目,其中第二集即《中共中央进北平》。该集历史地再现了1949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的前前后后,但是受节目容量所限,未能展现当年中央进京的历史细节。本文对此将再作探究与考证,以充实读者对新中国“开国第一大事”的记忆。
一、中共中央进北平第一站:唐县淑吕村
毛主席曾把“中共中央进北平”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而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的淑吕[1]村,就是当年中共中央“进京赶考”车队留宿的第一站。有一种观点认为,“进京赶考”车队第一天“本来是准备赶到保定的,因为路不好走,天黑以前就在唐县附
近的淑吕村住下了。”[2]由此看,毛泽东等夜宿淑吕乎似是个“意外”。然而,据多方面的档案史料及相关资料分析,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应该说,“赶考”车队的行程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按行程计算,车队北上途中原计划就是要在保定唐县留宿,留宿地点就是唐县的淑吕村。
当时,毛泽东入住村民李登魁家。决定留宿李登魁家的原因,其一是李登魁家是一个革命家庭,李登魁的四弟李冷、长子李成瑞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而李登魁本人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1942年秋,身为淑吕村村长的李登魁在为边区筹集、运送公粮时被特务抓获,受尽酷刑,最终被日军残忍杀害于唐县西关,年仅40岁。李登魁壮烈牺牲后,村里的抗日干部家属、窖藏粮食等均安然无恙,乡亲们对李登魁宁死不泄密的民族气节深表敬佩,至今人们仍对他表示深切怀念。其二,李登魁家的住房条件在村里还算不错的,而且其周边环境利于安排警卫。据李登魁的儿媳葛贵多[3]回忆:李登魁的父亲是晚清文秀才,很有才华,年轻时曾通过贩卖辣椒发家,因此,有能力在村里盖了座“砖包皮”的四合院,四合院呈南北两个院落,中间有一弦门相通。而且,当时李家的房子在村里是独立的,前后左右四面都是街道,非常适合安排警卫工作。
据葛贵多老人回忆,那天全村的街道和院子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由于家里没有钟表,她只记得是在“太阳平西”的时候,外面有人来招呼“来大官了!”年仅25岁的葛多贵多趴在矮墙头儿上看着“大官”下车走进她家,门口还站了“好些挎壳子”的。“大官”住进了北院,北院屋子里的土炕旁边有一张木板床,炕上摆着一张小炕桌。“大官”走后,大家到北屋去看,都说:“看着这床上像是站[4]了人的,这炕上倒不像站了人的。”这时,有人对葛贵多嚷嚷着:“你们家站的可是毛主席啊!”葛贵多这才明白,家里住的“大官”原来就是墙上挂的毛主席!
据毛泽东当年的警卫李银桥回忆,那一晚,毛泽东在前半夜同村干部座谈,了解村里的土改情况,后半夜伏在“办公桌”上赶写到保定后需要发出的文件。1949年3月24日清晨,毛主席和中央其他几位领导人告别淑吕,继续北行[5]。
二、中共中央进北平第二站:保定市
3月24日11时许,车队开到保定城西门外广场。据与毛泽东同车而行的卫士长阎长林回忆,当时因为车辆多、目标大,许多老百姓都朝着汽车跑来。为了安全起见,阎长林要求司机赶紧开快点,但被毛泽东制止了。就这样,车队慢慢地通过广场,毛泽东把手伸出车外,不断地向群众招手致意。
车队最终开进了冀中区党委大院,区党委书记林铁、军区司令员孙毅带领机关人员列队欢迎中央领导人的到来。随后,由林铁、孙毅陪同中央首长共进午餐。席间,毛泽东再次提到李自成。他说:“我们要进北平啦,有一个人我想了很久很久。”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历史上不是有个李自成吗?他进了北京,失败了,被人家赶了出来!”周恩来插话道:“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给后人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是的!”毛泽东接着说,“李自成打进了北京,住进皇帝住的金銮殿,忙着做皇帝。他的丞相牛金星张罗着登基大典。大将军刘宗敏不讲政策、胡乱杀人。当官的只知享受,当兵的只知吃喝玩乐……胜利冲昏头脑,李自成进北京没多久,就被吴三桂赶出来了。”这本是中央首长长途行进路经保定的一顿午餐,军区司令员孙毅一心想着尽量让首长们吃好、吃饱好赶路,因此他不断斟酒、加菜。哪知,毛泽东仍然不愿意离开“李自成”这个话题,他继续说:“李自成是农民领袖,揭竿领兵,前仆后继,好不容易取得了胜利,一骄傲就失败了,连他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保住,我们可不要当李自成呀!”
饭后,毛泽东等走进区党委会议室,听取区党委领导同志的工作汇报。针对保定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毛泽东提出:“工作千头万绪,要抓党的领导,抓党对城市各项政策的宣传和实行,要使各界人士都能认清形势,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同我们合作,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市场,解决多年战争带来的创伤,为将来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打好基础。在城市里,不能把在农村中斗争地主和对待富农的办法拿来对待资本家,要按中央的政策办事”[6]。汇报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
汇报结束时,街道上已经站满了渴望见到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群众,负责保卫的同志提出“净街”,但是毛泽东当即提出严厉批评。于是,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毛泽东由出发时乘坐的第二辆车改为第四辆。就这样,“进京赶考”车队在群众的欢呼雀跃中缓缓驶出了保定城。
三、中共中央进北平第三站:涿县
3月24日晚,毛泽东一行宿住涿县,地点在城内粉子胡同的第四十二军军部[7](现涿州市三义小学)。时任军长吴瑞林负责接待。毛主席在第四十二军军部曾居住过的房间,布局为两室一厅,外间是一个小型会议室,屋子中央摆放着一个长桌,周围是当年开会用过的老式靠椅,桌面上摆放着两盏煤油灯。
晚上,四十二军军领导举行了便宴,为中央领导同志接风洗尘。当时,李银桥通知厨师给毛泽东做了红烧肉和炒辣椒,吴瑞林考虑到中央领导同志中年事已高者很多,且多是南方人,常年生活在北方,很少能吃到南方蔬菜。于是派人到北平采购了新鲜的豌豆尖,和鸡蛋一起下挂面作为主食,招待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同志,结果大受欢迎。朱总司令高兴地说:“多少年没吃过这东西了。”毛主席也笑着说:“二十多年没吃了!”
早在中央离开西柏坡前的3月21日,出于保证安全和休息的考虑,时任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同志曾向中央建议到涿县后改乘火车进北平,并于22日就对从涿县到北平的铁路进行布置并致电中央。22日晚19时,周恩来复电表示:“由涿州到平的专车可做准备,究竟坐汽车或乘火车,等我们到涿州后再做决定,请你们仍做两种情况的准备。”[8]24日晚,叶剑英等赶到涿县,商议此事,最终决定乘火车进北平。
至于为何从涿县而不是从石家庄或保定直接坐火车进京,其原因很简单:据时任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回忆,当时“石家庄至高碑店(笔者注:涿县南约20公里)段,钢轨枕木没有一根,道床满是疮疤,站段一片瓦砾,机车车辆体无完肤,线路两侧到处是壕沟。”[9]
由于到达北平的当天下午要阅兵并与民主人士见面,而在此之前要保证中央领导的休息,因此,周恩来与叶剑英商讨后决定25日凌晨出发。
25日清晨6时许,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清华园站下火车后,乘汽车到颐和园益寿堂休息。当日下午16时到达西苑机场接见民主人士,17时至17时三刻在西苑机场阅兵。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颐和园宴请民主人士后乘车入住香山双清别墅。
当晚,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毛泽东和党中央胜利到达北平的消息。18时半左右,北京前门附近就出现了“号外”,买到“号外”的人都纷纷喊着“毛主席来了”!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当年村名为“淑闾”,现改名“淑吕”。淑吕村,一个距唐县城东北两公里的大村镇,民风淳厚。据《唐县志》记载:“秦代建村。秦末楚汉相争,此地北边峪山岭上,东寨是刘邦兵,西寨是项羽兵,两军争战,百姓罹难。战乱后,此地居民满25家,正好一闾,居民性情贤淑,相处和好,村名为淑闾。”该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八路军的一个兵站,曾多次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大屠杀,村民政治觉悟高,群众条件很好。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33.
[3]葛贵多,生于1924年,李登魁二儿媳,是当年毛主席留宿淑吕村的唯一见证人。
[4]“站”为当地方言,即住。
[5]邸延生.历史的真言: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纪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48.
[6]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346.
[7]新中国成立后,该址一直由涿州县公安局使用,后来改为“涿州市三义小学”。如今,原建筑大部分已被拆毁,校园内仅存毛主席当晚宿住的平房。2007年,涿州市政府对该建筑进行了整体修缮,建成“党中央和毛主席进京驻涿纪念馆”,并于2009年3月23日上午正式开馆。
[8]海淀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在香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