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教师必须自觉地迎接新挑战,认真思考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兴趣是学习之本,一个人只要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以极高的热情去钻研、探究,直至成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利用这个主战场,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乐学,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的探索。
数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应精心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坡度舒缓,学生才易于接受,产生愉悦感,才能兴趣盎然的接受知识,训练能力。再者,应精心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发散性。矛盾是动机的根源,通过矛盾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最后还应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让问题情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的表象。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精心备课,了解学生,使问题情境贯穿整个课堂,用质疑、问难等灵活的探究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索学习,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是多年来教学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
课堂教学中,老师是导演,关键要做好点拨,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用易学、易掌握、易变通的方式,用妥帖的语言深入浅出,使学生在思维里顿悟,在理解中通透,在运用上熟练,在学习中提高。只有老师具备高超的点拨艺术,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紧张而积极的思考状态,主动学习,教学效果才是高效的。因此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促进者。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千方百计地选择多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用于培养学生技能的学具,充分让学生观察、实验、参与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这样不但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还能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新课程改革更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习惯,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课堂上,学生分成小组,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人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教师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这样,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组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学习积极主动,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多方位的,只有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其乐融融,达到理想境界。
(作者:河南滑县城关镇欧阳中学 景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