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有杰, 王世刚, 王雪峰, 夏金海
(齐齐哈尔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依托创新基地 加快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蔡有杰, 王世刚, 王雪峰, 夏金海
(齐齐哈尔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方面做了许多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创新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整体上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加快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角度出发,阐述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几点做法,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并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加快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地建设; 地方高校; 创新教育;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以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1]。为了把高校创新、创造、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基地建设做得更好,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其中要求创造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应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在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来转变教育思想、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为重点,来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经过多年来的创新教育开展,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够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够广泛等。一些高校,围绕着“挑战杯”及“创业计划”等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学生受众面较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我校基于“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现代工程的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观念和主动服务国家的战略要求、主动服务地方行业及企业需求,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发挥服务社会职能。提出并着力推进了“哈大齐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服务基地、哈大齐工业走廊石油化工业服务基地、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产学研基地”(简称“三大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了“基地支撑―项目引领―创新训练―成功创业”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及能力。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加快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创造性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就开始了创造、创新、创业的教育与研究,走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特色教育之路。在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先后提出了“三阶段三层次”的创新教学模式和“百分制创造、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用了“3S”教学方法,提出了“三个一”的要求及创新能力开发的“6p”模型,形成了一整套极具独创性的循序渐进的理论方法和研究体系。该体系以创造、创新学理论为核心,融合各专业的学科理论,辅以专利及成果理论,与实践环节结合。面向全校各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建设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首先进行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本科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的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人才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的模式。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以及创业模拟活动。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的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思辨力。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把通才教育渗透于本科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把创造、创新、创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在各学科专业教育,从根本上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创意无限、创造光荣、创新伟大、创业崇高”、“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就业”的三创教育理念,将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在通识性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基于学生不同专业特性进行差异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每一位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个性和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分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低年级同学中,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学术讲座、开展科技节活动,营造创新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同学树立全面的创新意识;在高年级同学中,通过设立创新课题,进入创新实验室,撰写学术论文,助研,组织各类学术科技竞赛等活动,挖掘人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开展创业实践,重点培育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大赛,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人才在德智体三个方面都与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教育创新。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实施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和学科竞赛参赛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等,研究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的组织形式。
基于大的工程背景,创新实践基地教学内容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拓展训练和创新实践训练为一体,特别注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等协调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按分层次、模块化、组合式、开放型的综合形式组织实践教学,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形成别具一格的实践教学特色。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认知规律,整合学生实验、实习、训练内容,通过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体系在纵向与横向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结合,将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工程教育过程之中,使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得到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的培养和提高。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方位、综合式、开放型的工程训练与科技协同创新的平台。变以前离散的认识性实验、实习和相互独立的实践环节为集知识、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的综合训练;变过去单一的技术训练为集现代管理、人文素质及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系统训练。通过系统、集成的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实践基地工程训练和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容覆盖机械、电子、信息、控制及工业管理等知识,在重视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实践内容。实施综合的工程实践教育,就是要置学生于现代工程背景下,通过一系列工程训练的教学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活动,了解和熟悉工程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工程实践能力及技术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加强了“产、学、研”的结合。主动与企业联姻,以校企联合的模式,创立了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行“真项目、真操作、真环境” 的见习模式,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了创新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演习的场所,以项目化的运作手段,保证学生实践训练活动开展,以促进大学生与企业建立互动关系,体验创业过程,开展创业实践,提升创业企业的运行管理能力。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推动了学生参与科研,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创业积累有益经验。
(1)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变为参与式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TRIZ创新方法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同时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竞赛体制,通过以参与课外科技竞赛载体,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主动性,进一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小发明活动及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他新综合素质。
(2)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通过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创业内部驱动力。在学生中开展“学业、就业、创业、事业”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创新创业培训,锻炼学生执行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随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从事经营型、管理型等的勤工助学工作,也有部分学生从事科研型勤工助学工作,创办勤工助学的企业,提前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参与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及提升创业动力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参与 “管理型”、 “智力型”、“经营型”、“服务型”等的勤工助学活动,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及知识能力,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敢于和愿意承担各种风险,尝试做一些具有创新性质的事情,感受创业的艰难和快乐,在这一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创新动力在不断实践中得到了增强。
(4) 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目的在于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及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及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得到相应的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基本训练,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依托创新基地建设,在自主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能够充分发挥地方创新实验、实训基地的优越性。能够切实强化注重“工程、训练有机结合,开放运行”的内涵建设,为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实践训练教学模式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大学生提供了大工程背景,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更加适合现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1] 蔡有杰, 王世刚, 王宇清. 创新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7:167-168.
[2] 陈建国. 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魅力中国, 2010(8): 160-161.
[3] 李青山. 大学生创造学学习指南[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
[4] 张劲松. 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层次[J].科协论坛,2009(5):89-91.
[5] 吕念玲,陈纪鑫,殷瑞祥. 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8):279-280 .
[6] 周合兵, 黄晓波, 沈文淮. 建立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8): 427.
[7] 庄寿强.普通(行为)创造学[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8] 王世刚,蔡有杰. 创造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3.
[9] 王宇清,王世刚,蔡有杰.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应对措施[J].科教导刊,2014(1):240-241.
[10] 郑家茂. 对大学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厘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0): 122.
[11] 马 纲, 张 敏. 试论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形式与管理[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2): 103-104.
[12] 杨家军. 机械创新设计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3] 蔡楷有. 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青年探索,202(2):121-123.
[14] 孙庆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15] 李晓宁, 罗正祥,蒋 宁.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大力开展创新教育[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25(10): 181-182.
Speeding up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Relying on Innovation Base
CAIYou-jie,WANGShi-gang,WANGXue-feng,XIAJin-hai
(School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
There were lots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for local colleges to train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practical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he innovation base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but the whol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business practices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widespread problems existed in present local colleges,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 It expounds the procedur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base construction in local colleges, aim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engineering quality,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y,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The study lays a good found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educ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2015-03-20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GJZ201301036);“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十二五”重点课题(GBB121106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011084; 齐齐哈尔大学2014教研项目(2014070、2014071、2014077)资助
蔡有杰(1966-),男,吉林通榆人,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数控技术与先进制造装备教学与研究工作。
Tel.: 0452-5907565, 13206729090; E-mail:86464642@qq.com
G 642.0
A
1006-7167(2016)01-02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