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孟 威, 孟令军, 姜 丹, 孟庆繁, 滕利荣, 逯家辉
(吉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 艳, 孟 威, 孟令军, 姜 丹, 孟庆繁, 滕利荣, 逯家辉
(吉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为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多年来创新与创业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构建课内外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阐述大学生基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平台的创新实践教育新模式,为创新人才成长和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环境,取得可喜成果。
大学生; 创新创业计划; 实践教学; 创新人才; 教育模式
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质量工程”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2-4]。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为此,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和多年创新实践教育经验,不断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实施方法、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为大学生创新实践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实验中心自2001年开始为学生开设设计创新实验,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课内外结合、递进式、四年贯通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5-8]。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推进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整体改革,以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础上,构建了包括课程综合大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创新实验、综合实训实验和毕业论文在内的创新实践教育内容体系。通过课程综合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综合性实验课程占实验课程的92%,综合实验项目数占实验项目数的78%。通过每门实验课都设有设计实验题目,学生自行选择设计实验方案,贯穿一、二、三年级,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方法和创新意识。将“研究创新实验”(2学分)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国家级、校级和院级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课程管理,二年级上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进行。通过三年级下学期到四年级上学期,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综合实践训练或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强化学生产学研实战能力的训练。四年级下学期学生进入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提升学生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从而建立起课内外结合、四年贯通的、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教育体系,逐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敬业精神和科学品质[9]。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热情,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科学素质和科学品质。因此,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方法,显得尤为重要[10-11]。
2.1 建立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流程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创新创业训练实施的9个阶段。立题阶段:通过开展选题讲座,使学生学会选题的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获取信息阶段:安排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专题讲座,培养学生根据选题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设计方案阶段:结合大学生特点,设计创新和创业计划申请书,培养学生申报书的撰写方法,提升综合归纳能力。方案评审阶段:经教师初审、学生修改、师生讲评,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案实施阶段:按照修改后的方案、步骤和时间开展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操作认真,观察细致,记录详实,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科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品质、科学作风、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总结讨论阶段: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每小组汇报实施过程和结果,师生共同提问点评,指导教师总结,鼓励学生科研热情,激发学生创新愿望。撰写报告阶段:安排专家进行科学论文和创业计划书撰写讲座,由学生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论文或创业计划书。成绩评定阶段:通过选题科学性、方案可行性、创新性、数据准确性、结果正确性、实验习惯、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方面综合评定,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奖学金与经验交流阶段:企业设立“创新实验”专项奖学金,评定委员会根据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及科技创新成果等评定三个级别的专项奖学金,并选部分学生进行经验介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12-13]。
2.2 搭建激发学生创新实践兴趣的学科竞赛平台
组织学科竞赛、搭建学科竞赛交流平台,对于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展示学生创新成果、交流创新实践经验、促进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实践积极性、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几年来,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 “金点子”等各种竞赛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发起和承办实验技能、创新、创业等各种学科竞赛。目前,已承办了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生物与医药创业大赛等三种赛事,建立了学院、校、省三级学科竞赛体系,成功举办省级竞赛5届,共有21所高校2300多名师生参加,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必须有组织、条件、管理和团队等作保障,才能保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可持续发展[14-15]。
(1) 组织保障。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常态、有序地开展,有效地组织是前提。为此,我们成立了由学院主管教学、科研、实验、学生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发动和组织申报,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候选项目的推荐,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组织专家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专项奖学金评定,组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等。保证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日常工作有人管,定期工作有人问,重点工作有人抓的良好工作状态。
(2) 条件保障。实践条件、经费和交流等平台是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顺利实施的保障。我们采取以下措施:① 整合教学、科研和社会优质实践教育资源,搭建“3实2训”实践教学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创造优越环境条件。② 通过实践教学专项、国家级及校级立项、校团委创新基金、企业设立基金及奖学金、实验室对社会开放等多方筹措经费,每年约40-50万元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经费保障。③ 通过创办《大学生创新实验》期刊、开通创新实验交流网站、组织专家讲座、鼓励与支持参加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3) 管理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有序、开放、安全进行,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为此,我们遵循兴趣驱动、自主选题、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系统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如“研究创新实验协议书”、“计划进展表”、“项目诚信承诺”、“开放实验材料消耗管理规定”、“实验记录的基本规范”、“成果管理规定”、“成绩评定方法”、“奖学金评定标准”等。并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督促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同时通过开放安全互动监控系统、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及24小时开放值班等,保证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安全有序开展。
(4) 师资保障。高素质的指导团队是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质量的关键。①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组建不同研究方向的创新教育团队。目前,已组建了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新药给药系统、表观遗传学等20个指导团队,根据学生选题选派相关研究方向的团队做指导。②以技术研发团队为基础,组建技术创新指导团队。目前,已组建了食品、保健品、生物化工、医药等5个技术研发指导团队,为立志相关产品研发方向学生提供指导。③以产业高级管理团队为基础,组建创业实践教育指导团队。目前,选聘11名企业高级专家做兼职教师,为创业实践学生提供专业指导。这样,组建了长期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16-19]。
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本科生承担创新创业实验项目505项(其中,国家级64项),发表研究论文190篇(其中SCI、EI索引66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55项(授权35项),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4项,获创新奖442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38项),获得企业创新专项奖学金286人,创新人才免试硕士研究生38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理念,积极投身到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中去,勇敢地担当起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出色地完成好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 陈 希.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2] 孟庆繁.生命科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547-1549.
[3] 杜玉波. 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9.
[4] 滕利荣.构建高效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5] 冯 林.“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27-29.
[6] 周 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28.
[7] 孟庆繁.探索性实验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85-88.
[8] 倪师军.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8-71.
[9] 高 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18-20.
[10] 孟庆繁,等.搭建学科交叉平台 提升实践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3(9):46-47.
[11] 叶 民.借“质量工程”契机推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32-34.
[12] 孟 威.生物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2):43-45.
[13] 张 臣. 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262-265.
[14] 滕利荣.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3):80-81.
[15] 吴德星. 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7.
[16] 孟庆繁.打破“短板效应”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2-33.
[17] 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18] 刘 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81-183.
[19] 牛庆玮.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70-7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Innov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of Undergraduates
LIUYan,MENGWei,MENGLing-jun,JIANGDan,MENGQing-fan,TENGLi-rong,LUJia-hu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launched Higher School Innovation Ability Promotion Plan. It requires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plan of top students in basic discipline test and the pla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Universities should support the undergraduates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as soon as possible let them join the project reserch, laboratory and research team, to further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al adaptation.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y constructing a class inside and outside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and safeguard measures,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the program provided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ve talents; mode of education
2015-02-27
吉林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450060473339);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一般项目(2015XYB057)
刘 艳(1975-),女,吉林长春人,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实验教学与改革研究。
Tel.:0431-85168641;E-mail:liuyaorui@126.com
逯家辉(1965-),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研究。
Tel.:0431-85168649;E-mail: lujh@jlu.edu.cn
G 649.21
A
1006-7167(2016)01-01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