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剪刀布:被低估的手势游戏
“谁先选?”“我们来个‘石头剪刀布’决定吧,谁先赢谁先选。”这样的对话常见于日常生活中。于是,我们伸出手,经过“包剪锤”的手势比划后,快速做出了决断。其实这个连三岁小儿都会的游戏背后,包含了奥妙的博弈学理论。
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代。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全唐诗》录诗《招手令》,将此游戏称为“招手令”,用比喻手法生动描绘了类似的游戏。另根据明人谢肇浙所撰的《五杂组》一书,猜拳的传统确实应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
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清朝人赵翼有诗云“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
其他国家并没有产生这种游戏的土壤和相关历史。随后,该游戏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又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成为全世界热衷玩的小游戏。
直到1930年,美国记者在报纸上提到它时,还需要特意描述一下游戏规则:A能打败B,B能打败C,而C又能打败A。
中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刀、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这个事实也说明“石头、剪刀、纸”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然后由日本在19世纪传入欧美的。
台湾人的台语式玩法,也是以纸代替布,与日本较近。
很多情况下,如“飞盘争夺赛”运动中或“大学辩论赛”赛场上,规则规定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哪一队伍先发。
“石头、剪子、布”还在实况角色扮演游戏中起到决定随机结果的作用,因为“石头、剪子、布”不需要任何道具。
石头、剪刀、布的比赛偶尔在不同地方举行。在日本,这类比赛常常出现在电视综艺节目,特别是明星之间的比赛。
石头、剪刀、布也用来做广告来争取观众参与游戏。自2002年起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制定一系列用于国际比赛的规则,举行年度国际性世界冠军赛,还有常年举办很多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活动。
为了在比赛中胜出,游戏者总结出很多有趣的战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剪刀战略”这一成功的案例。2005年,这种战略使得克里斯蒂拍卖行赢得了价值一千万英镑的交易。那一年,一名日本艺术收藏家想拍卖一幅印象派大师画作,克里斯蒂和竞争对手苏富比拍卖行都想获得这幅佳作的拍卖权。这让日本收藏家左右为难,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妙招——让这两家拍卖行以剪刀、石头、布游戏决出胜负。克里斯蒂拍卖行向员工寻求意见,后来,他们接受了公司一位主管11岁女儿的建议,选择出剪刀。这位小女孩平素十分喜爱这种游戏,她煞有介事地解释说:“因为每个人都以为你会出石头。”
果不出小女孩所料,苏富比果然以为克里斯蒂想要出石头,结果选择出布,没想到克里斯蒂棋高一着,出的却是剪刀,苏富比就这样无奈地退出竞争。
“石头剪刀布”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猜拳游戏,这样的小游戏还促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赛
千万别以为这个手势游戏只存在于酒桌上或是儿童的日常生活里,先看看《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评价:这是对人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的第一次大规模测量,测量揭示了隐藏的行为模式,成为博弈论、微观经济学、优化算法理论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本科教学教程的参考内容。
那么,“石头剪刀布”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高大上的玄机?
在一篇不久前被贴到论文“预印本”平台上的学术文章中,中国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最新获得的剪刀石头布“制胜法则”。这种制胜法则也正是基于人类不自觉的行为规律。
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王志坚与合作者招募了360名学生,将他们分为6组。每一名学生都会跟他同组的人玩300轮剪刀石头布,一个人在游戏中获胜的次数越多,他们也将获得越多的金钱奖励。
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剪刀、石头和布出现的次数基本是相等的,就像是随机得到的结果。
然而,再仔细分析数据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如果参赛者在一轮游戏中获胜,那么接下来他会倾向于更频繁地使用获胜手势;失败者则倾向于换一个手势,并且,他们选择的顺序是按照游戏名称中顺序来的。
比如说,如果大家习惯于把游戏称为“剪刀石头布”,一名参赛者在甩出“剪刀”输了之后,下一次他出“石头”的几率是高于三分之一的。
由此,根据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游戏的“制胜法则”是:如果你的对手用“石头”打败了你,那么你接下来可以选择出“布”;如果你的对手出“石头”输了,那么接下来你大概应该出“剪刀”。不过,科学家研究剪刀石头布并不是为了找到它的最佳策略,他们在这个游戏中看到了更深层的含义。
如果每个参赛者都将自己的手势做到完全随机、不可预测,那么他们就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相互利用,由此达到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科学家发现人们在无意识中采用了“赢则留、输则变”的策略,这被称为“条件响应”,这种规律可能与人类大脑的结构有关。
在实际的游戏中,你也并不可能仅靠这个科研成果变得天下无敌。
专业的玩家有非常复杂的策略,仅仅由世界剪刀石头布协会主席编写的《剪刀石头布官方指南》一书就有两百多页,这还只被认为是一部启蒙书籍。剪刀石头布大师们还会各自有独门绝学。
英国科学家还做过另一个有趣的剪刀石头布实验。他们让参赛者蒙着眼睛玩。这种情况下,他们得到了一个与数学上完全一致的结果:在33.3%的情况下,参赛者会打成平手。然而,当他们改变设定,让参赛的一方蒙着眼睛,另一方不蒙的时候,平手的比例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上升到了36.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不蒙眼的一方在模仿蒙眼的一方。他们测量了每个人的反应时间,发现如果蒙眼者甩出手势的时间略早,那么不蒙眼者就有更大的可能性甩出相同的手势。
这恰恰是“荒谬”之所在。剪刀石头布游戏的精髓就是你要跟对方出得不同,但人们却倾向于给出相同的手势。
科学家猜测,这可能暗示了人类模仿他人的惯性有多么强大。在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可能是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
科学家以前认为大脑中一定是有不同的神经元分管知觉和行动,然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颠覆了这一观念,知觉和行动可以在同一批神经元中发生。
当我们看到同类的一个动作的时候,镜像神经元就会催促我们对它进行模仿。这在神经科学中被称为“自动模仿”。
虽然对于这样的行为是否真的是“自动”,以及是否真的是“模仿”,科学界还在进行许多严格的讨论,但是镜像神经元及其带来的自动模仿常常被认为是人类能够产生社会性的根源之一。至少在那些做剪刀石头布实验的英国科学家看来,自动模仿的力量如此之强大,以至于即便不模仿是最符合利益的事情,但人们也还是忍不住会去模仿。
而参赛的高手,经过自身的训练,便能在引诱对手模仿自己甩出的手势之际,突然甩出制敌手势,战胜对方。
(《中国青年报》2015.2.25、《南方周末》黄永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