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群
“五水共治”下浙江省县域“污水”治理调查研究
晋国群
浙江省“五水共治”政策的推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查发现,当前浙江省各县域居民对于“五水共治”都有所了解,能够认识到“五水共治,污水先行”,但各县域居民的“治水”意识还有待提高。治理污水应该要遵循“因地而异”的原则,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需要建立长效法律保障机制。
五水共治;认知度;县域调研
201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以问题导向,提出并推行“五水共治”之战略行动。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五水共治”的推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亦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深入了解浙江省居民对“五水共治”的认知度,我们设计了《浙江省县域“污水”治理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台州市临海、台州市黄岩、杭州市桐庐、温州市泰顺等县域居民展开调查。此次问卷共分发450份,回收的有448份,作废的有2份,回收率99.6%,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不同年龄段的抽样。我们采用对不同年龄段(18~28岁,29~39岁,40~49岁,50岁以上)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在每个年龄段都设计分发相应的问卷数,分别发放96、155、156、46份问卷。
其二、不同地区的抽样。我们分别对市中心,郊区以及乡村的居民进行发放问卷,分别为63、71和305份。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质量是不同的。当然,对一些政策的实行也是不同的,那么不同区域居民对“五水共治”政策的落实方式是否也不一样呢?
其三、不同职业的抽样。我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政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在校人员以及一些自由职业分别开展问卷调查。政府人员44份,占比9.82%;在校人员86份,占比19.20%;自由职业189份,42.20%;其他95份,占比20.28%。
(一)对区域水环境现状的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浙江县域居民基本上都对“五水共治”有所了解,不了解的占少数。不过,在对自己所处的水环境状况的认知上,只有11.83%的人认为“好”,有43.3%的人认为自己所处的区域水资源情况“一般”,“较差”与“很差”占比(25.89%,16.74%)与一般比例基本持平,而且不管从哪个县域来看,对于当地的水环境持“好”的态度所占的人数是比较少的,除温州泰顺外,其他四个地区持“一般”观点的居民人数都比较多,其中是嘉善县持“较差”态度的居民较多。
(二)“五水共治”的信息获取途径
调查发现,居民了解“五水共治”主要通过电视和网络,分别占了57.14%与53.35%的比例,可见电视媒体网络很重要。此外,还有33.04%的居民通过村(居委会)里粘贴的公告栏获取“五水共治”的信息,而在贫困地区只有居委会公告栏才能普及此信息。
(三)对“五水共治”中“五水”重要程度差异的认知
五水共治中首要任务便是治污水,调查发现,居民普遍认为治污水是最重要的,因此其选该项的人有73.66%,占了一半多,而在这一半多的比例中,嘉兴嘉善县域占比最高。调查发现大多数居民对于先治理污水比较认同。相较其他“四水”,治“污水”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话题,由此形成“五水共治,治污先行”。
(四)“污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针对造成污水主要原因问题的调查,杭州桐庐和台州临海的大部分居民认为生活垃圾不规划处理(34.15%)和工业三废(39.96%)为主要原因;桐庐县很多居民则认为垃圾的正确处理观念亦是很重要原因;至于临海,由于当地制造企业较多,因此产生工业废水的可能性比较大。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知道现阶段污水的来源,但是环保意识依然较弱。整体而言,广大居民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依然薄弱(18.30%),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刻不容缓。
(一)个体会如何参与“治污水”行动
对于“‘治污水’,居民能做些什么”之问题上,82.14%的居民选择了“不往水里扔垃圾”,56.70%的居民选择了“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政策”,52.46%居民选择了“参与公益治水”,也有少数人选择了“举报不良行为”,可见大家在治污水这个问题上更多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其次是宣传及参与“五水共治”活动。
(二)在工作生活中遇到污水臭水的情况,一般人的做法
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污水臭水”,选择“告诫居民、企业不要违规排污”占31.25%,“向环保部门投诉要求治污”占比为34.85,还有20.13%的居民表示会与其他居民自行承担治污工作,但是也有18.08%的居民表示当他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顺其自然,过去就好,由此可见大部分居民对治污还是比较积极的。
(三)“五水共治”的主体力量
对于五水共治的主要力量是什么,大部分人(61.83%)认为是人民群众,其次为政府(34.82%),也有小部分人(9.6%)认为企业是主体力量。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出,“治污”需要全民参与。
(四)“治污水”中最重要的措施
对于“治污水”的措施,大部分(35.94%)居民认为“减少工农业污水排放”较为重要,其次27.23%的人认为应该“提高污水治理率”,而选择“确保河道长效保洁”与“加快建设污水处理”的比例差不多。由此可见,居民潜意识里认为工农业较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水资源的污染,“治污水”措施要共同实施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五)对经济发展和水污染治理二者关系的看法
对经济发展和水污染治理两者之间关系,48.66%的居民认为共同发展,也有43.08%的人认为先治污再发展,其中泰顺、临海、黄岩三地的居民都认为经济的发展应该与水污染治理共同发展,而嘉兴嘉善和杭州桐庐则认为应该把水污染治理放在首位。其实无论哪种选择,都显示“治污水”已成为民生大事,治污的迫切性已成为广大民众所认知。
总体而言,当前浙江省县域内的普通居民对“五水共治”有所了解,但知晓度仍不够。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有待增强。在某些县域,政府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群众的参与较少。“五水共治”长效监督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县域与县域之间的合作配合能力低,不能很好地扬长避短。污水处理技术落后,环保基础设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也是我国水污染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从我们调研的5个县域来看,笔者以为治理污水应该要遵循“因地而异”的原则,充分考量各地的地形、气候、经济、人文等条件。例如泰顺县为浙江省海拔最高的县域,其水域面积占据比重比较大,泰顺多山近海,雷雨频繁,雨量丰沛,一旦有污水没有及时处理,就会导致泰顺县多处水源受到影响。治污水应该选择“突显口”。要想治污有一定的成效,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例如嘉善的宣传工作“点线面治理”,桐庐的“干部带动村民自主治理”,泰顺的“微小企业集中治理”等这些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希望这些原有的优势可以继续保持下去。“五水共治”重在行动、贵在落实、成在持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治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在重点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形成“五水共治”长效机制,将“运动式治理”提升为“制度式治理”,从“非常态管理”转变为“常态管理”。
[1]夏宝龙.以“五水共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N].人民日报,2014-1-22.
[2]陈海嵩.五水共治”的长效管理机制探析——战略管理的视角[J].观察与思考,2015,(10):51.
晋国群,女,河南信阳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
F205
A
1008-4428(2016)12-19-02
致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思研会冯丹婷、陈悦、郏丽静、赵璐弘、刘佳玲等5位学生同学参与了调研、资料收集和整理,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