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欣
胡润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16年度的胡润百富榜,海尔的张瑞敏依旧没有上榜。“有些企业家将企业做到了很大,但因为复杂的股份结构而未能上榜,但他们同样值得尊敬。”胡润称。
财富榜外的低调富豪
胡润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16年度的胡润百富榜。王健林家族以2150亿元的总资产第三次成为中国首富。马云、马化腾也毫无悬念坐上了前三的交椅。胡润称“有些企业家将企业做到了很大,但因为复杂的股份结构而未能上榜,但他们同样值得尊敬。”海尔张瑞敏正是如此。
一直以来,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张瑞敏究竟持有海尔多少股份?胡润在2009年排比中国富豪榜时把张瑞敏排除在外,因为看不清他究竟持有多少股份;2013年,胡润继续表示,“由于隐身在职工持股会之后,今年我们依然无法评估海尔的张瑞敏、与大众的杨国平的财富。但无法否认的是,以他们为核心的管理团队控制着大量的财富与资源。”
产权问题是张瑞敏财富之谜的关键。事实上,作为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的行业,国内家电企业的“产权”一直是舆论热点、焦点课题,更是事关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重点、难点命题。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往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前身)担任厂长,如今,海尔早就发展成一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家电巨头。但30多年来,即便睿智如张瑞敏,海尔的产权归属和接班人问题却迟迟未明。
2004年,公司治理学者郎咸平炮轰MBO,海尔的张瑞敏、TCL的李东生和科龙的顾雏军均在“被炮轰”之列。顾雏军反应最激烈,要与郎咸平打官司;李东生次之,先是反问郎咸平是谁,而后与郎咸平一起参加了一档电视对话节目;海尔则并不怎么理会,媒体再三求证,也仅获得一个海尔“不是国有企业,而是集体企业”的声明。其后,海尔亦曾一度列入青岛市国资委监管名单中,但到了2007年5月又从中消失。在郎咸平看来,海尔的“曲线MBO”异常复杂,郎咸平甚至将此称之为“变形记”。
对于郎咸平的“炮轰”,海尔采取了“冷处理”。反倒是学界就此展开了“倒郎”“挺郎”的大“论战”。
北京大学知名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属于坚定的“倒郎”派,在他看来,海尔集团是一家集体制企业,它的资产来源非常清楚,是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市场机会以及张瑞敏为首的海尔管理者和海尔员工的共同贡献。在“集体所有”这一前提下,郎咸平有关海尔“国家所有”的立论前提就错了。前提错了,其“炮轰”也只能陷入“指鹿为马”的尴尬境地。
即便得到了周其仁等诸多知名经济学家的声援,海尔和张瑞敏仍然保持了此前的“沉默”。外界所能关注到的是,2004年后,办公室里挂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条幅的张瑞敏,更加低调。
2008年3月“两会”期间,张瑞敏的副手杨绵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替海尔和张瑞敏剖白了一下“心迹”。“情况是这样的:第一,海尔完全不是国有企业,国家没有投一分钱。第二,所谓‘瓜分国有资产的指责,既然不是国有企业,也就完全不存在。我们不回应,因为回应了就是替他做广告。”
确实,尽管没有解决产权归属,而且短期内也看不到如何解决的希望,但海尔仍在不断发展壮大,并未像其他未解决产权问题的春兰集团等那样就此消沉。
尽管张瑞敏的财富是个谜,也从未登上财富排行榜,但作为中国企业家中的教父级人物,他被视为中国企业家中的精神领袖。
今年3月20日,美国财经杂志《财富》公布了“全球50位最伟大领袖”排名,教皇方济各荣登排行榜榜首。入选《财富》杂志“全球50位最伟大领袖”排行榜的中国人,阿里巴巴集团执行董事长马云排在第16位,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排在第22位。
该杂志称,这是一个感觉缺乏领袖的时代,我们发现一些著名的或鲜为人知的男性和女性激励着你——激励他们的追随者,让世界变得更好。这一次,张瑞敏不靠资产,而是靠思想登上了《财富》排行榜。
未定的接班人
时至而今,从1984年空降青岛电冰箱总厂开始,张瑞敏执掌海尔这家企业已32年,而且迄今,张瑞敏仍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尽管外界对其接班人战略有各种猜测,张瑞敏仍然没有任何“退位”的迹象。
假如张瑞敏本人并不大量持有海尔的股份,那么他的角色就如同斯隆一样,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斯隆作为COO和CEO执掌了通用汽车35年。
如果海尔是国企,那贵为中央候补委员的张瑞敏其实比一般央企的领导者还要高一些,但也意味着他必须要在一定的年龄阶段退出,而不可能像王永庆、任正非一样“鞠躬尽瘁”。他的搭档和副手,杨绵绵女士就在72岁时退休。
如果海尔是集体企业,那他是否退休,可能取决于“集体”的需要和决策。然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海尔是一家典型的私有家族企业。他没有传出过他的子女会接班的消息。
事实上,多年以前,张瑞敏一直讳谈接班人的问题,直到最近这两年,他的口风才有所松动。2014年时,他表示:“海尔是我一手创办、做大做强的,不论我做什么,我的决定都会有很多人支持。然而我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美国一家知名公司找接班人时费了很多周折,走了很多程序,还做成案例。但我在美国和他们CEO共进午餐的时候,他表示对接班结果仍不甚满意。”
“我想,对于海尔将来的继承者,要做到像我这样获得大家的支持会比较困难,这么大的企业,如果集权力于一身,无论是谁,都很难做好。所以我要把海尔变成一个生态圈,分成很多有活力的小企业,大家都有自主权。我觉得这么做的风险比整个一个大企业要小得多,不管谁做领导,企业的运营都不再取决于个人,而是取决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