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智増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从当今大学和大学生的创新实际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教育、高校培养、国家政策及大学生自身等多角度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高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11.09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创新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影响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此,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在2015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但目前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人才的聚集地和培养地,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当前的大学教育和管理模式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当代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不强。
(1)缺乏创新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缺乏的就是创新的意识,这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情况并不是存在于几个或者个别的高校中,而是普遍存在,尤其在地方高校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若想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要解决创新意识缺乏的这一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问题,从根本上为以后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准备。
(2)缺乏创新的信念和毅力。创新,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就要求创新的实践者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具有不怕困难和失败的决心和勇气,这样,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才会有成功的可能性。一些大学生虽有创新想法,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尝试,但由于其缺乏足够的创新毅力和信心,在遇到困难时临场退缩,不能很好地将创新活动完成,久而久之,他们创新的积极性也被打消的一干二净。
(3)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充满了青春活力,思维活跃、开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也敢于打破常规去创新,但是,由于缺少创新的条件和实践锻炼的机会,他们的创新观点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实施。
(4)缺少创新的主动性。虽然,目前多数大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且对以后的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极大好处,他们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大多数学生或因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足够自信,导致创新的主动性不够。
(5)缺乏创新的相关引导。虽然,目前许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但是,很多措施都还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与教育方面还不够完善。
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2.1文化教育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保守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无为等观念过于求稳,致使人们固守现状,不思改变的心理日益浓重。另外,传统文化提倡知识分子要“学而优则仕”,这种观念对现代大学生追求学问的价值观产生深刻地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这些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家庭文化的影响。父母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家庭教育的开放程度决定着大学生的开放程度以及其接受新思想、新事物,顺应变化的能力,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3)应试教育文化的影响。纵观大学生从小接受的学校教育方式,大多是以老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主,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生学习的优劣,都是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断。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所接受的创新教育极其有限,从而造成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淡薄和创新能力的低下。
2.2高校创新教育不足
(1)高校创新管理不足。一些高校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部分教师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创新指导,加之有的高校没有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的奖励机制,导致教师、学生创新动力和资金不足。
(2)高校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僵化。有的高校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教师教学无效果,学生听课无动力,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加之有的高校管理模式过于僵化和制度化,缺乏一定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影响了学生创新的空间。
(3)高校相关硬件设施不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离不开政策等软件的支持,也离不开各种用于实践的硬件设备的保障。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得不长期面对仪器设备、场所、经费等硬件方面严重不足的现状,这无疑也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
2.3国家创新政策不够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政策仍然相对落后。美国早在1989年就发表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宣言书——《美国人应有的科学素质》报告,而我国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而且发展缓慢。
另外,我国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资助政策、奖励政策、优惠政策等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高校创建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地的财政资助措施还不到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制度还不健全,这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进程。
2.4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兴趣不够。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其对创新兴趣,激发其创新热情和激情,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有的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兴趣不够,他们把自己大量的课余闲暇时间用于网络游戏,而不是去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2)对创新活动缺乏全面的认识。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采取自愿原则,没有作硬性要求,使得部分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认识,总是以不以为然的心态去应对学校为其准备的各种创新活动没有足够的信心提升创新能力。
(3)理论转化实践能力的缺乏。许多大学生理论基础可以,创新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创新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2014年,我国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公开表示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
(4)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国家强大和经济繁荣给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便利,但也使得有的大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抗挫折能力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敢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3.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1)完善大学生创新政策。政府应该制定、完善创新政策,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经济扶持,帮助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资金不足的困难,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比如,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可以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实现2016至2019年引领10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
(2)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我们不仅要在资金上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力度,而且要强调企业与高校合作所带来的双赢效应。一方面,邀请企业在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这个平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这种校企合作,不仅引起了大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大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和平台,也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因此,政府要利用好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特别是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优秀事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大学生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社会基础和发展动力。
3.2改进大学创新教育
(1)培养一批创新型的高校领导者。我国要培养一批创新型的高校领导者,这样不仅能为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正确的领导,而且能保证高校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各项措施得以全面贯彻、顺利落实。
(2)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这里的“三位”是指课堂、实践、校园文化等三方面,“一体”就是这三者相互融合为一个共同体。在这种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这三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3)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直接推动者和实施者,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首先加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和引导作用,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如改变课堂上教师单方授课的教学方式,多采取一些互动环节,多听取学生们的不同意见,并在互动交流中给学生以创新方面的鼓励和引导,从而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兴趣,激发起爱思考、想创新的积极性。
(4)建立创新教育和开放式管理的模式。一是由单方授课模式转变为互动式授课模式。教师的授课要以学生的接受为主,而不能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要给学生以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交流的主动性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实现掌握知识的目的,提高自己创新思维。二是由单一的理论解析方法,转变为综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理论和案例、实验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探讨案例中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提高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三是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教学内容上,要多安排一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地、创新地培养。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顺序,避免大一所需的知识技能却是在大三才开始学习的不合理的教学顺序的产生。四是充分发挥大学多种知识文化交融的优势,建立多学科、多单位协同培养人才的体系,将人才培养从一个学科培养拓展到多个学科联合培养。五是要改变原有的程序式管理模式,创立一个包容差异的大学管理模式,给大学生创新思维以成长的沃土和发展的空间。
(5)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开放、自由、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多种具有创新创造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积极参与竞争意识,如广告专业的平面广告设计比赛、建筑专业的建模比赛等。
(6)加强创新创业设施建设。实验室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们要创建创新专用实验室,鼓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夯实实践动手基本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条件;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基地,使大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拥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此外,我们要在教师队伍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团队,及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培育和指导。
3.3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
首先,要教育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使其懂得创新能力对自身社会竞争力的提高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培养自己对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的思维意识,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较高的积极性。再次,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坚定创新的信念和意志,从容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化解困境,推到创新。
总之,创新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我们只有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国家、学校、老师、大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阶层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勇于创新,将自己融入到创新的时代洪流中,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地使我们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1).
[2]王晶宇,孙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3]宁洁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12.
[4]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2012,(7).
[5]王琼,盛德策.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