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礼仪建构探究

2016-12-26 13:32梁艺
牡丹 2016年15期
关键词:礼仪应用型传统

梁艺

社会转型期,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礼仪建设中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以中国传统礼仪道德体系为主,结合现代国际礼仪文化内容体系,探究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高校礼仪建设走向,也思考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大学生礼仪素质培养。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的结构布局调整时期。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自主创新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育遇到许多新问题。由于我国社会的传统平衡结构被打破,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受到冲击、优良传统缺失等问题。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素以“礼仪之邦”为自豪,但百年来受西方思潮和传统文化结构解体的影响,很多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不甚了解,因而出现了礼仪缺失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失传的危险,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礼仪建设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走向如何,这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中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缺位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意识较强,但普遍忽略自身礼仪素质的培养,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各种不遵守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行为,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深远,甚至涉及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归根究底,导致当代大学生礼仪缺位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素养

由萌芽、发展、变革到强化、衰落的中国传统礼仪,在孙中山先生及他的同志破除旧弊、倡导民主自由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随着新时期的发展,由于国际社会的关系密切、交通往来非常便捷,许多礼仪规范日趋国际化。中国现代礼仪正是在明鉴古今中外文明礼仪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成的。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强调思想政治的建设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建设,加之电视、电影和大众媒体的流行,造成了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使得当今大学生普遍轻视礼仪的学习和礼仪素质的培养。且大学生大多为“80、90”后,生长在家人溺爱和物质条件较丰富的环境中,加之家长本身的礼仪素养也不高,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不讲理、唯我独尊、不负责任等不良习惯,缺乏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诚意和必要的礼仪修养。因此,进入大学后,一旦缺乏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他们本身固有的思维意识和沟通习惯会成为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标准,而这些标准明显偏离了人际交往中“无私、平等、尊重”的基本原则。

(二)缺乏传统和现代礼仪实践教育

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分数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使得我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忽视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教师把很多教学时间使用在说教上,减少了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时间。因此,中小学生很难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没有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这样的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把不文明的行为表露无遗,缺乏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素质。且目前各高等院校的礼仪教育,注重道德性的内容而忽略行为实践的内容,虽然大多数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把一般的社会公德主张具体转化为个人实际行为,这使得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在高等教育问题中十分突出。

二、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礼仪内容体系探究

(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的美德教育内容体系

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闻名于世的礼仪文化,但是,我国古代传统礼仪在其发展中,历经了无数的困难和波折。民国礼仪革新时期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破旧立新的政治文化运动,但每次都不同程度地给社会带来了破坏性的后果。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被当成洪水猛兽弃如敝帚,导致全社会礼仪失范、道德滑坡,甚至人们提起礼仪都不知为何物。总体说来,儒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礼仪主张,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元素是一致的,但其封建等级和男尊女卑观念,又与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相冲突,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元素。

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以“三礼”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礼仪典制,对大到治国治邦、小到个人举止都作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并富有深远的意蕴,使得社会个体在举手投足中均有“礼”可循,其中不乏合理可鉴的成分。在孔孟看来,礼是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语·泰伯》中,孔子说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明礼不仅意味着合宜的规则,也意味着适当的美德。在儒家学者看来,道德行为不仅要符合“礼”的外在形式,还要符合“礼”的内在精神,“礼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儒家学者将有礼有节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看成是“礼”的本质,这也能解释现代礼仪的“礼”的重要内涵。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主张通过提倡学礼、懂礼和守礼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通过制定礼制和礼典来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社会道德行为。当代社会中,礼仪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规则和道德行为规范,依然在社会道德行为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件中指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充分说明了礼仪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学习礼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以国际礼仪为主的现代礼仪内容体系

现如今,传统的礼仪文化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变得更为多元化。世界各国人民由于国情、民族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礼仪习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礼仪禁忌。为避免与之交往和接触时做出不当的举动,引起不快或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甚至产生纠纷,应对这些礼仪禁忌有所了解,尤其是一些国家和民族仍然保留着独特的禁忌风俗,对此应格外重视。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交往也需要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因而产生了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国家与人民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它的范围包括典礼、应酬、礼貌以及文书规范,这些已被大部分国家和人民所接受。

从整个世界来看,由于东西方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文化和礼仪方面迥然有别,因而各国人民在进行文化交流和交往时的习惯也各有千秋。以西欧礼仪为代表的国家礼仪主流文化,归纳起来有四大原则:生命权、自由权、社交人权及隐私权。主要是通过平等开放、个性自由、简单实用、惜时如金、女士优先等思想来阐述西方礼仪的实质内容。在国际交往过程中,要求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在谈话、服装、外貌和行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餐饮、求职以及涉外活动等方面,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体现礼仪的文化内涵。此外,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也要求我们有更全面的文化知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良好的民族礼仪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共存。因此,通过认识、接受和借鉴西方礼仪文明的优秀成果,使东西方礼仪文化有机融合,以提高我国人民的礼仪素质。

三、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礼仪践行体系思考

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是包含理念和实践在内的完整文化系统。礼不仅是价值系统同时也是践行体系,《礼记·礼器》中讲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可见礼的双重要素即“本”和“文”,其“本”即道德理念、政治等级,其“文”则是指具体的礼节仪式。礼也经常被分解为礼义和礼仪两个部分:礼义是指伦理价值、道德规范等价值体系;礼仪则是指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实践体系和实践方式。

礼仪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体系。礼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自我学习和训练获得的,离不开长期知识的积累和实践。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便是以“礼”为首展开的学习。通过对大学生的礼仪技能培训与实践教育,加深大学生对礼仪规范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行为意识。此外,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综上所述,在这个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礼仪建构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以“三礼”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礼仪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新的文化视角理性审视现代礼仪,揭示现代和谐社会礼仪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实现礼仪与文化、道德与修养的相互贯通。具体而言,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要足于民族之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传统礼仪,跟上时代的步伐,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指明现代礼仪的发展趋势,做到真正的继承与创新,将知识与品行有机结合在一起,体会礼学的真谛。

(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礼仪应用型传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