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绘画色彩对比

2016-12-26 13:19赵德聪
牡丹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国画色彩绘画

赵德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与西方国家经济的频繁往来,加快了中西方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对西方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进而对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加好奇,这一点在美术领域尤为突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国画,其存在与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画不仅仅是一项民间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色彩差异的形成、变化及原因,进而明确中国画色彩的重要性,并吸取西方绘画色彩的精髓,希望能为中国化的色彩创新提供灵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自古以来,中西方就在文化、政治以及经济领域存在着众多差异,这也导致中西方文学艺术在细节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这在绘画色彩方面就有鲜明的体现。这些差异不仅仅是受到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与社会、文化、政治等都有一定的关联。

一、中西方绘画色彩差异

(一)色彩视觉上的差异

中国画是以统染为主要的色彩手法。在绘画过程中,色彩并非居主要地位,加之颜料的局限性,各个颜色之间显得较为孤立,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色彩的视觉刺激。中国画注重神韵,西方注重色彩的强烈表达。中西方在色彩视觉方面主要的区别就是:传统的中国画色彩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墨与线为支撑;而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逐渐追寻统一的色调,变化与审美更是趋向统一。即使颜色如何丰富多彩,对比如何强烈,在整体表现上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美感。从审美习惯上讲,我国的绘画艺术讲究的是整体上的神韵之美和局部的色彩之美,而西方人则是注重绘画色彩的变化与堆积,并努力将极为复杂的颜色关系梳理清楚,新印象主义由此而生。

(二)绘画色彩艺术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在美学价值观方面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文化、地域及人文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差异。中国的哲学思想多追寻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这种思想也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绘画审美价值观念的形成。相对来讲,西方的绘画色彩艺术价值观更加极端。从而形成了中西方美学的理论基础,其中的艺术风格以及审美理念也大不相同。人们一般用“阳动”来形容西方的绘画色彩艺术,用“阴静”来形容中国的绘画色彩艺术。

二、绘画色彩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形成原因

1.中国画社会形成原因。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因素对绘画色彩的影响较大。宋代之前,中国画偏重于色彩斑斓,而宋代之后,则更加倾向于“水墨渲染,清新雅致”。宋代之前,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实力强劲,国力昌盛,人们的生活安逸、舒适。所以,这段时期的绘画作品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宋代之后,尽管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社会较为动荡,外族干扰频繁,中国文化逐渐进入低沉时期。古代文人墨客经历了国破家亡,忧患意识逐渐形成。而美术作品大多为文人所做,绘画作品也因此多体现文人墨客郁郁寡欢、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且,作品中所提之诗多为抒发忧虑思想,加之受道家思想影响,此时的绘画作品色彩多以水墨变化为主,色彩较为单调。

2.西方绘画观念与我国不同。宗教文化对西方绘画的影响深刻,西方绘画中带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及个人主观色彩。在西方绘画中,色彩占据着主导地位。体积、空间以及形态等通常都是通过色彩来表现的,并赋予色彩以生命力。在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偏低,人类对色彩的掌控还较为原始,很多西方绘画都是以图腾作为表现形式。主要颜色也比较单一。中世纪后期,原有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城市的经济日益繁荣,这使西方人的世界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不断反对封建思想以及神学,并逐渐开始追求金钱和享乐。此时,色彩在西方绘画中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并被广泛应用到壁画、镶嵌画等表现形式中。西方现代派以及后现代派的出现,使人们更加倾向于绘画的形式性及象征性。这种资本主义垄断造就的产物,将这一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完美展现出来。而且,其利用抽象、荒诞的表现手法,诠释了当时西方社会的精神生活,此类作品非常具有审美及社会价值。

(二)文化原因

1.中国化色彩形成的文化原因。中国画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严重影响。先秦到汉唐时期,我国的绘画色彩运用一直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唐代以后,道家思想逐渐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更加全面。儒道两家在色彩的认识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进而形成了鲜明的审美观念。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兴盛,并与儒家和道家在色彩上形成互补历代的绘画理论家影响着后人绘画的实践以及绘画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对后世的绘画影响巨大。从“随类赋彩”可以看出当时画家对色彩的重视。“随类赋彩”不是追求物体本来的颜色,而是注重色彩的相似,并且反映了绘画者的创作意图,用色彩去反映人的思想观点。由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能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自然色彩的重视。象征性是古人对色彩的把握,也是对色彩理论的理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为墨画所著的著作,书中指出:“夫阴阳陶蒸,万象错步。玄化亡言,神功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张彦远用墨色代替了固有色彩的表达,这是从理论上对当时社会的绘画现象进行的总结。墨的地位高于色彩地位,他反对“笔力未遒,空善赋彩”,张彦远对笔和墨的主张,成为后来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六要”理论的来源。“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这是对谢赫“六法”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当时水墨画创作手法的总结。“六要”中的“墨”代替了“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从此便形成了“笔墨”的理论体系。从色彩丰富到以笔墨为主,无不体现出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形势,当社会时局动荡不安时,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已经在无形中选择了绘画色彩。

2.西方绘画色彩形成的文化原因。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埃及时期,那个时期,很多西方民族都对太阳无限崇拜,进而形成了绘画中的色彩观。例如,金色象征着太阳的明亮光辉,红色则代表着无限的生命力。随着基督教的不断兴起,绘画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自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西方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宗教、神话等风景画多是采用固有色,利用色彩的明暗对比展现形体构造,并且崇尚理性,多以素描为绘画基础,用色彩细化作品的感性机能。科学色彩感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印象派,以马奈和莫奈为首的一批画家,他们用绚丽的颜色去描绘和表现在光中的物象。印象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光与色的描绘,表现物象受光后的真实变化。印象派画家认为大自然的光线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反映在物体上也是变化着的,这就要求画家用心去捕捉其瞬间即变的情况,并体会中间的差异。为达到单一的纯色的色彩,他们用科学的色彩分割手法和色彩并列手法来表现光与色。因此,西方绘画的色彩学是以科学的色彩光学、心理学、物理学等一系列科学为前提对大自然光的光谱进行分析,奠定了色彩学上的三原色色彩理论基础。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印象派这种以对光极其敏感的反映虽然解决了色彩学三原色色彩的关系,但却忽视了构图、物体外轮廓以及明暗对比。进入20世纪后,西方色彩艺术家创造出许多以色彩形式影响人的全面色彩感情的绘画,毕加索就是立体主义的典型代表。1900年,他受到革新艺术浪潮的感染第一次来到巴黎。在内心世界处于苦闷和忧郁的时期,他曾先后用蓝色和粉红色色调描绘贫困的残疾人、病患者、老人、孤独者、演员、江湖艺人、丑角等,被称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他的大型壁画《格尔尼卡》,描绘的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使无辜的平民百姓遭受苦难。这幅用单纯的黑白灰三色组成的画面和半写实的象征性手法,给人以震撼的艺术享受。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势必会带动各民族文化更为频繁的交流与融合。中西方的绘画艺术在色彩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尽管存在许多差异,但是,随着彼此文化的不断交流与深入研究,一定会使中西方绘画艺术共同取得重大发展。

(红河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画色彩绘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神奇的色彩(上)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