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背景资源,为深化理解创设平台

2016-12-26 17:40许玲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7期
关键词:汪伦体悟古诗

许玲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和其他各种文章、材料,在言语形式、主题立意、表达内容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阅读教学决不能逼仄地只关注教材文本,而要以更为广阔的视域,选择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源,从而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关注文本,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一、补充素材。在感受缘由中激发兴趣

教材选文考虑方方面面,有的课文内容已经年代久远,有的事件人物与学生相去甚远,学生理解起来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以豪迈的语言叙事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谊。由于缺少事件与细节的支撑,学生对两人之间情感的体悟也只能停留在标签层面上,无法形成真正深入、丰厚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了李白留宿汪伦家中的一细节资源,并据此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板块:首先,依托素材,趣读故事。引领学生在理解故事之前,对李白与汪伦之间交往的细节形成深入了解,感受哥俩之间的深厚情谊,为体悟古诗的意蕴奠定基础;其次,依托古诗,寻找对应。从诗歌中的内容出发,从拓展的背景资料中寻求依据,实现诗歌与资源之间的有效连接;最后,集聚情感,美读懂古诗。借助拓展资料的内容,学生的情感与古诗中的情韵形成碰撞,激发学生以真情投入的方式诵读古诗,再现诗歌的内在情韵。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视野聚焦在诗歌的28个字中。事实上,任何一篇文本的形成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即时事件促发的心境息息相关。一篇文章并不能反映这些所有的外在因素,教师及时拓展的背景资源,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这首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情感储备,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与意识,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入资源,在链接背景中强化感悟

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更在于作者对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策略。如果能够为学生展现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文化特点,对于学生快速、深入地感受诗歌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被誉为“生平第一快诗”的作品为例,如果仅仅从这首诗歌出发,学生也的确能够扣住诗歌中的语言感受蕴藏在诗歌中的兴奋与愉悦。但为何如此,这其中究竟包含着杜甫怎样复杂的爱国情怀?要想真正地走进故事、走进诗人,仅凭这些文字绝对是无法达成的。在教学中,教师适时补充了唐朝当时“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知道当时已经52岁,正和自己的妻子、儿女因为“安史之乱”的牵连,流落在四川。长期坎坷、艰难的流浪生涯让杜甫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思念,而就在此时听到了这一消息,才一改自己含蓄沉郁的创作风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有了这些资源的支撑,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诗歌中的四个动词,结合背景资源,引领学生体悟诗人内在的情怀。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背景资源的拓展补充为契机,引领学生在背景资源的支撑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开展了切实可行且具有训练历练的语言实践。这样的语用训练在引领学生突破了课堂教学难点的基础上,强化诗歌内容的感知,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供了方法的支撑。

三、由篇及书。在点面结合中提升能力

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可分割。我们应该深入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与其他素材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认知遇到障碍时、在学生解读遭遇更为困惑时,将学生的身心引向更为广阔的蓝天。我们的阅读教学切不可只顾着向前迈进,而要学会瞻前顾后,左右逢源。因此,在这样的教学契机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取得终身受益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剧本《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充分利用课外拓展的资源,让学生借助一本书串联起整个材料的阅读。首先,为学生拓展补充了课文中剧本中曾经涉及的《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在故事的来龙去脉中感受剧本中的情节;其次,在学生结合材料感受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教师又再次向学生推荐了司马迁的《史记》原文和改编过的《史记故事》,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不仅借助课外拓展的资源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剧本中无法交代的一些内在缘由,比如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矛盾起源等。加之《史记》原著的推荐,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教材中选择的文本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我们给予学生的拓展资源,也必须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一样,契合学生的认知,贴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才能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画面,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效益的提升。

猜你喜欢
汪伦体悟古诗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赠汪伦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赠汪伦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